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

時間轉眼過去。

秋風漸起,北京比南方的冷得稍早一點。

朱厚煌這一段時間之內,一直忙碌無比。

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說訓練那三百軍隊。

正如軍隊並不多。只有三百人,但是朱厚煌將這三百人當成了自己起家的本錢,不管是幹什麼,手中有一支軍隊,總是好辦一點。

不訓練士卒,不知道里面門道。

雖然朱厚煌親自訓練的時間少,一般都是吳明操練,但是所有訓練標準都是朱厚煌自己定下來。朱厚煌主要任務是整個部隊的後勤。

比如說,他們身穿的鴛鴦戰襖。

不過這樣的鴛鴦戰襖在朱厚煌的眼睛之中,不過是紅色的大棉襖而已。讓朱厚煌有一種衝動,他想試試後世的軍大衣防刀劍功能如何。不過老實的說,並不能說這些鴛鴦戰襖一無是處,最少鴛鴦戰襖並不是單純的大棉衣,鴛鴦戰襖之中的棉花,都不是普通棉花,用要幾斤棉花,用力的擊打,壓制成薄片,以日曬不崩爲標準。這樣的棉花已經可以稱爲棉甲了。

這些棉甲之中,還有夾雜鐵絲網,外面還會釘有鐵片。銅釘,看上去也算威武非常。總體來說有十五斤二十斤左右。也不算太重。

不過朱厚煌吐槽他們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整個夏天之中,所有士卒都穿着這樣的棉甲訓練,中暑的不要太多啊。而且明朝的整個軍工體系都有問題。

朱厚煌要的東西,有錢寧打過招呼,沒有人爲了區區三百套棉甲去得罪錢寧,但是大明其他部隊的鴛鴦戰襖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棉花缺斤少兩,中間的鐵絲有得根本沒有,外面的鐵片什麼的也都是樣子貨,還不如後世的軍大衣。

不過,朱厚煌知道又如何。

他知道爲了他這點東西,特別是數百支燧發槍,已經讓整個京師的工匠怨聲載道了。

並不是大明就沒有手藝高超的工匠,而是大明對工匠的待遇根本不行。

所有工匠都是匠戶。匠戶生活艱難之極,也沒有社會地位,而且大明軍隊體系,特別是京營,早就是一個大窟窿了。從土木堡之變之後,京營就已經成爲形式上存在了,而且這還不算是最糟糕的,京營幾乎派不上一點用場了,三十萬京營,能用的不過是正德挑挑揀揀的東西兩廳,不過數萬而已。

這還是正德這個好武的皇帝一力振作的結果,在正德之後,更是江河日下,在嘉靖中,就有京師被包圍的情況發生,可見京營的衰敗。

不過京營戰力都這樣了,但是銀子一點也沒有少啊。

不過所有銀子都被主管京營大明勳貴瓜分了。

匠戶更是如此,作爲副屬於大明軍事體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部分。匠戶本來的日子都不好,在匠戶體系之下,一人爲匠戶,子子孫孫都是匠戶,按規定,必須要坐班,所謂坐班就是自帶乾糧,去官方指定地方爲官府打造兵器,有得是五年輪一年,或者說一年輪三個月。

好吧,上面已經夠苦。不過請你將上面的數據忘記,因爲,匠戶面對的更多是不見紙面的義務。比如說長官的私活。

現在很多人還在爲老闆幹私活。古代更不要說了,官吏對匠戶的剝削,有很多匠戶,經年不許回家,以至於匠戶紛紛逃亡,還有典兒賣女。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匠戶們也有自己的應對之道,那就是偷工減料。沒辦法,人都要活着吧。

最後只好將辦法想在原材料之上,古代的鐵了,棉花了,都是很值錢的。剋扣一點都能應付一年人的生活。

在集體的,制度的貪污之下,任何人也沒有任何辦法。

這種情況,就反應到了火器上,就演變成了軍中不愛用火器。

爲什麼這樣,因爲鐵的原因。中國鐵礦石品味並不高。而火統對鐵的要求很高,必須將十斤鐵鍛敲成一斤鋼,這種鐵才適合打造火統。冷兵器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好是壞,而火器,你不開火,並不知道他會不會炸膛,也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炸膛。這裡面有很多門道。

朱厚煌要求錢寧的提供的燧發槍一定要高標準嚴要求。錢寧可不管這個問題。他直接強壓下來,要求工匠拿出合格的產品。

作爲一個小小的匠戶,貪污原材料的時候,不過得小頭而已,甚至供給他們的原材料本身就有問題,但是錢寧的壓力之下,那些官吏卻不管那麼多。一定要合格產品,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朱厚煌甚至知道,爲了幾百根火統,已經有好幾條人命投進去了。

朱厚煌也是後來才知道了。

才知道,他被整個京師的匠戶當成了吃人的大魔王。

這又是給了朱厚煌當頭一棒。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爲什麼會這樣?

他甚至感覺自己好像是堂吉訶德,一個人與整個世界做戰。

從此,朱厚煌沉默了,不再匆匆忙忙的做什麼事情了。而是安分下來,只做兩件事情,就是練兵,與經緯度的問題,不過經緯度的問題,已經演變成了曆法問題。朱厚煌向正德建言之後,正德也算是從善如流,與楊廷和一起接見了朱裕,楊廷和這邊,楊慎已經做了工作。楊廷和這邊一點頭。事情就定下來。

正德的中旨也變成了正兒八經,有內閣附署的聖旨。一大批數學家,天文學家。完全驗證的日心說,並在這個基礎之上,開始推演曆法。反而成爲正德一朝的一件盛事。

不過朱厚煌的主導權完全沒有了,因爲現在這一件事情的主導權在內閣之中,他唯一對這一件事情有影響的就是兩件事情,朱裕答應將推演曆法的過程,以阿拉伯數字給朱厚煌一份報告,另一件事情,就是朱厚煌提出的經緯之法,會協商解決掉的。

其餘的朱厚煌一點都插不上手了。

士林之中,只知道是楊慎的功勞,而不提朱厚煌哪怕一個字。並不是楊慎要搶朱厚煌的功勞,而是楊慎如實說,大家都不信,反而覺得楊慎一定是給朱厚煌張目,懷疑楊廷和會不會已經在朱厚煌身上下注了,嚇得楊慎也不敢開口了。

皇位之爭,說不定就會血流成河,楊慎哪裡敢亂說話。

這一次次打擊之下,朱厚煌除卻有時間在正德身邊刷刷存在感之外,就是努力練兵,努力讀書,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

之前,朱厚煌還覺得自己是穿越者,很有優越感。但是如今,朱厚煌一點也不感到優越了。

面對楊慎,不,朱厚煌面對任何一個人,都有一種智商被壓制的感覺。

其實,並不是智商被壓制,而是因爲正德是大明的中心,凡是能站在正德身邊的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都是從不知道多少人之中爬出來的,根本不是朱厚煌這樣連辦公室政治都玩不轉的人能夠玩得起,而且他面對是與主流格格不入的一個體系。

壓制他的並不是一個人,而是朱元璋留下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是一個將小農經濟發展到極致的人,並且整個大明就是以自耕農,爲基礎的王朝。又被文官獲得主導權之後,向他們想要的方向扭曲的王朝。面對這樣層層疊疊,盤根錯節的體系,作爲帝國的主宰,正德都沒有任何辦法,也只能抓住武力來顯示自己的存在,不要說區區的一個朱厚煌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八章 練兵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七十章 兵變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五十章 封賞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三章 侍衛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四百八十一章 談判破裂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
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九十章 南洋之行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八章 練兵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三百七十九章 奪升龍四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七十章 兵變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五十章 封賞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三章 侍衛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六百四十五章 經濟危機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四百八十一章 談判破裂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方有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