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岳陽

回到江陵之後,張軒清點人馬,各部都到了。

基本上張軒的舊部,湯和汝寧軍,曹宗瑜的南陽軍,許都的金華軍,還有王進才的寧波軍,羅岱的騎兵一部,再加上週輔臣的水軍,共計五萬多人,也算是大夏軍中的精銳。

除卻王進才所部是收攏湖廣地方人馬擴編出來的,其餘的都是張軒的舊部。大多數都是老卒,戰鬥力還是可以保障的。

再加上王龍已經許諾的支援。張應元所部說呼應。這一戰號稱十萬大軍,水分也不曬太大的。

張軒召集諸將與幕僚議事。

“岳陽。”胡澹說道:“我們的別無選擇。只有攻下岳陽。岳陽一下,局面豁然開朗,千里湘江,任我來去,如果岳陽不下,這局面就卡在這裡了,我們之一次南征也就無功而返了。”

張軒身份越高,在會議之中,也越發減少主動發言。但是聽了胡澹的話,也忍不住點頭。

一般人提前岳陽,所想的也只有岳陽樓。

不過,倒也不錯,岳陽是很明顯的城因樓名。

岳陽原名巴陵。只是岳陽樓的名聲越來越大,後來就改名爲岳陽了。

岳陽城是天下要衝之地。可以這樣說,常德所在,是湖南的側門,而岳陽所在就是湖南的正門。特別是長江與洞庭交接之處,鎖住此地,就阻斷了長江與洞庭的水道。

所在的位置,就好像湖口之於鄱陽湖一樣。

而且與鄱陽湖還不一樣。其中關隘古書之中,所言甚明。

胡澹也在大堂之上侃侃而言道:“岳陽府囊山帶江,處百粵、巴蜀、荊襄之會,全楚之要膂也。三國初,曹公下荊州,以舟師追先主至巴丘,既而敗還。先主與周瑜俱自巴丘追躡之。後魯肅戍守於此,以爲重鎮《水經注》:巴陵,吳之巴丘邸閣也。《城冢記》:巴陵城,魯肅所立。孫皓時,屯兵於此,以拒晉師。杜預曰:巴丘,沔、湘之會,表裡山川,實爲險固。晉室不競,東南多故,陶侃鎮荊州,以江陵偏遠,移治巴陵。及上游發難,兵鋒東指,亦以巴陵爲喉嗌。宋、齊以後,巴陵綰荊、湘、郢三州之衝,談形勝者,未嘗不首及巴陵。樑侯景之亂,湘東王繹遣王僧辨進討,至巴陵,聞郢州已陷,因留戍之。繹令僧辨曰:賊既乘勝,必將西上,但守巴丘,以逸待勞,無慮不克。又謂將佐曰:賊若水步兩道直指江陵,此上策也。據夏首,積兵糧,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辨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暑疫時起,食盡兵疲,破之必矣。景悉力攻巴陵,果敗遁。隋將取陳,崔仲方謂水陸衝要必爭之所,巴陵亦其一也。唐人以嶽、鄂二州控扼江沔,並稱衝要。五代時,荊襄多事,往往爭勝於巴陵。蓋湖南得之,足以規取荊、鄂;淮南得之,足以包舉湖南,故爭之急也。宋末,蒙古據嶽州,而湖南、兩粵次第傾陷。蓋自江而東西,自湖而南北,巴陵皆居其要會。巴陵未下,不可以圖進取也。呂氏祉曰:巴陵與武昌,蓋輔車之勢。《岳陽志》曰:四瀆長江爲長,五湖洞庭爲宗,江湖之勝,巴陵兼有之,故其形勢亦最重。”

“而今大軍南下,不可不克岳陽。岳陽不下,湖南難圖。南明兵疲將寡,主弱臣強,雖然高一功等將新投,然後朝中何黨與馬黨相牴觸。萬不可一心抗我,故南明之戰,所慮者,唯有岳陽。”

“而岳陽城也險要非常。”

“明開國時,明太祖與陳友諒大戰岳陽,岳陽城牆崩壞。洪武二年,大將軍徐達巡視岳陽,將城池殘破,下令重建,這個工程很大,一直到洪武四年,纔算完工,但是之後屢次加固。洪武二十五年,才確定現在的規格。城牆十二里,平均城高三丈五尺。再加上城頭的碟樓,大約在四丈左右。有城門六座,迎陽,昌江,岳陽,水西, 南門,北門,接有月城,城外護城河,深二丈,闊二十餘丈,與洞庭相連。只是近年來,屢有佔有護城河水域的行爲,但是現在護城河最少在十丈寬。”

僅僅是這些,就已經讓張軒有些牙疼了。

別的不說十丈寬,也是三十米寬,二丈深的護城河,就不是好對付的。別的不說,先排掉護城河的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說是浩大的工程,更不要說現在是夏季,雨水很多。

一旦大規模降雨,他很可能功虧一簣。

“岳陽守將名爲馬鑾,乃是馬士英之子,其人倒也沒有聽說過什麼戰績,但是因爲他是馬士英之子,馬士英調集了很多精兵強將到岳陽城之中,岳陽城是南明重鎮,大概有五萬之衆,至於具體多少,卻不是太清楚的。”胡澹說道。

畢竟馬鑾是馬士英的兒子,如果在平時,首輔之子將兵在外,是大忌諱,但是如今南明這個局面,反而是一種表忠心的辦法。馬士英也知道自己的影響力被何騰蛟所吞噬,死死的把持着住岳陽,未必是保持自己的影響力的辦法之一。

張軒說道:“諸位將軍,岳陽城該如何攻取?”

周輔臣說道:“國公,臣以爲當以水戰爲先,岳陽城破與不破,只需打通洞庭水道,則湘江上下,任我遨遊,對岳陽城圍而不攻,看他能堅持到什麼地步。”

張軒說道:“周將軍,對付南明水師,可以是有把握?”

周輔臣說道:“臣如今有戰船兩百,大炮千門,而南明根本沒有專門的戰船,不過是弄些民船充數而已。臣敢立軍令狀,只要南明水師不避戰,臣敢保證一戰送他們見洞庭龍王。”

水師比起陸軍還是有些技術含量的,並不是步軍拉個丁,塞上一把刀,就能成軍的。

水師的修建戰船,需要專門的船廠,而且在張軒的影響之下,水師戰船之中大炮的比例大規模上升,當然這也有鐵模鑄炮法大規模運用的原因。夏朝的火炮數量大規模上升,也有了給水戰裝備大量火炮的底氣。

當然這樣大規模軍械生產,卻也有南京政權的支持。

雖然南京政權在張軒的眼中,還是有些不大正規。但是羅玉嬌的努力之下,再加上新生王朝的朝氣。讓大家辦什麼事情都很有效率,而工部之中,這種效率更是最高。

所以才能在這麼短時間之內,生產這麼大量的物資。

但是南明卻是做不到的。

且不說,南明的六部屢次重建,固然有一些大臣統領。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明朝的政事都是小吏完成的,大臣們所做的不過是決策而已。而不管是武昌六部,還是長沙六部都缺少這方面的積累。

再加上馬士英與何騰蛟之間的暗潮洶涌。

明朝大臣黨爭都成爲習慣了。

那麼馬士英與何騰蛟之間,有和衷共濟的想法,但是他們下面的人未必有這樣的想法。

再加上大明水師早就不成樣子,也沒有足夠的水師人才,連樣本都沒有。沈廷揚,黃蜚這樣的水戰人才,一一戰死,主持大局的人都沒有了。南明水師能有多厲害。

沒有一個完善健全,執行力強大的政府在,想要組建一支強大的水師,根本不大可能。特別是火器在水戰之中越發明顯的時候,組建水師的難度也就越來越大了。

所以周輔臣纔有這樣的把握。

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八十五章 名繮利索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十八章 決戰三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章 授田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二十章 火併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五十章 雜務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三十二章 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一章 成軍第九章 攻城三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十章 萬石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章 奪麥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章 平城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五十章 雜務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十八章 紮營
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八十五章 名繮利索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十八章 決戰三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章 授田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二十章 火併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五十章 雜務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三十二章 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一章 成軍第九章 攻城三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十章 萬石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章 奪麥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章 平城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五十章 雜務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十八章 紮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