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緩追

袁時中在河南聲勢大張,賀虎頭再次出擊,直接影響到了清軍的後勤供應。

當然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清軍派出大隊人馬封鎖消息。這才延遲了一點時間,但是多鐸得到消息的時間,要比張軒早很多。

但是如何應對這個局面,卻不是張軒一個人可以獨斷的。

張軒讓下面人將這個情況告訴了所有將領,一時間很多將領氣憤填膺說道:“東虜豈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一定要出兵追擊,將東虜留在漢江之南。”

“對。”這個建議得到太多人符合,一時間說什麼的都有。

張軒當然知道,襄陽之戰,打得太慘了。

從闖營殘部,到夏軍各部都損失不下,這些將領生氣也是應該的。張軒心中也有氣,但是他卻要以大局爲重,問道:“諸位將軍,那位願意作爲前鋒追擊東虜?”

張軒此言一出,所有將領都沉默了。

在這種沉默之中,張軒心中微微一嘆,暗道:“這纔是真實狀況。”

清軍是主動撤軍,實力雖然也折損不少,但是遠遠沒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這樣的情況之下,在漢江之南掀起一場殲滅戰,張軒倒是想,但是一場以殲滅十幾萬人殲滅戰,卻不是那麼好打。張軒只要一想城中各路兵馬的樣子,就知道,沒有這個牙口。

當然了,沒有這個牙口,並不代表,就這樣放棄,任清軍離開。

張軒說道:“周輔臣。”

“末將在。”周輔臣說道。

張軒說道:“立即出兵,截斷東虜浮橋。”

“是。”周輔臣大聲說道。

張軒看向李過,說道:“李將軍,想不想一雪樊城之恥。”

李過一聽張軒話就知道了張軒的心思,說道:“好,我這就安排渡河進攻樊城。”

張軒隨即給曹宗瑜傳令,讓曹宗瑜黏住阿濟格,最少並不能讓阿濟格輕輕鬆鬆的離開。

雖然三路反擊,但是實際上,這三路反擊都擺擺架子。當然了,並不說這些架子就沒有一點用處了。

首先傳來捷報的是李過,李過在水師的護送之下渡過漢水,擊敗清軍留守漢水北岸的人馬,不多,也就是萬餘人而言,而且這萬餘士卒還都是降軍,大半部分都是闖營降軍。魚龍混雜,什麼人都有。

李過立即受降了萬餘士卒。極大了補充了李過所部的戰力。

其實在清軍的戰略之中,本沒有將這裡放在心上,幾乎是一塊棄地。所以東虜才這麼容易得手。

張軒得到消息之後,立即讓李過在樊城原址上立寨,爲將來重建樊城做好準備。

好消息後面,就有一個壞消息。

阿濟格動作很快,曹宗瑜根本留不住,已經與曹宗瑜脫離了接觸,向北方而去。曹宗瑜追之不及,也不敢追得太狠,只能步步爲營北上。還好清軍似乎沒有留守的意思。

大片大片的土地都放棄了。

真正對多鐸所部有威脅的,也就是周輔臣所部的水師。

這個時候,不僅僅是周輔臣所部,還要加上鄭泰所部,兩部水師加在一起,也不過萬餘人而已,但是這萬餘人讓多鐸很是煩惱。

多鐸站在漢江北岸,遠遠的眺望漢江之中的船隊。

漢江上游本不是太寬。也限制了船隻的數量,但是以這些船隻對付浮橋,還是非常輕鬆寫意的。

多鐸只能看見兩岸幾十門大炮從兩側封鎖江面,大炮轟擊船隻。

似乎是因爲孔有德之死,再加上孔有德丟在峴山上面的大炮,讓清軍的火力有了極大的下降。

如此一來,這些火炮看上去很是威猛,但是實際上的傷害並沒有那麼大。

反而是夏軍的水師冒着火炮的轟擊,轟擊浮橋,一時間什麼火器都有,如火炮,火箭,乃至各種爆炸物,引火物。不過一會功夫,就將浮橋給點着了。熊熊燃燒的浮橋,就好像是一條火龍一樣。

一時間燃燒不盡。

而夏軍水師也不是毫髮無傷的,一會兒功夫,就一艘船吃了好幾炮。船上的傷亡不去說他。單單是多鐸就能看出來,這一艘船的吃水線猛地下降了不少。

夏軍水師的反應很快,立即開始撤退。

但是不過一會功夫,另一隊夏軍船隊就過來了。

他們拼命想辦法,截斷固定浮橋的鐵鏈。否則等一會兒,船隊不能繼續逆流而上。而這一道浮橋,並不是清軍唯一一道浮橋,雖然折損不少,但是多鐸手中最少也有十幾萬人馬。

十幾萬人馬渡江,如果僅僅用一道浮橋,必須有數日,十數日才行。

在周輔臣等水師鍥而不捨的努力之下,延遲了清軍渡河的時間,最後多鐸甚至將落到最後面的萬餘清軍,丟下去不管了。很快被各路追擊夏軍團團包圍,獲得一場不大不小的勝仗。

當然,過了漢江之後,夏軍的追擊,更加遲緩,充滿了一種送客式的追擊。張軒也沒有多關注這些事情,而是將這一件事情交給了楊承祖。

楊承祖在這一場大戰之中的表現,雖然在水準之上,但是並不算太好,畢竟峴山這個關鍵地方是在他手中丟失的,而被張軒奪下來的,追擊戰,只要小心,清軍應該不會有什麼大動作。而且以現在的情況,清軍留守南陽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給楊承祖一些收復失地的功勞。

這一場大戰,從三月初開始,到現在五月中,纔算是落下了帷幕。

雙方次第加入的人馬,都在三十萬之上,折損數字現在雙方都沒有彙總出來,甚至可以說彙總不出來了。這一次大戰之中,有很多反覆倒戈的軍隊,估計彼此都不會看做自己一方的士卒。

即便是除卻這一些軍隊之外,各自傷亡也相當不少。

最少八旗士卒傷亡在萬人左右。漢軍就更多。而夏軍更是將最有戰鬥力幾個重兵集團,紛紛打殘,李汝桂戰死,李汝桂所部,幾乎不復存在,楊承祖所部,張軒所部,羅汝才的中軍,紛紛損兵折將。闖營殘部甚至在軍事意義上被除名了。

規模如此宏大一戰,雙方的準備都很倉促。但這一戰卻是崇禎元年開始,各部戰事越來越大,從數萬人的大戰,到松山,汝州,十幾萬的會戰,到如今雙方總和在六七十萬的大戰。

從此,正式宣告一件事情。

整個天下正式轉爲南北雙雄並立時代。

只是而今南北雙雄各自內部都有太多的事情要料理,襄陽之戰後數年之間,雙方都沒有大戰打了。邊境之上,小規模交鋒不斷,但是真正的大戰卻是沒有,並非不想。

而是這一戰之後,清軍想不承認大夏是體量都不想,他們再看不起大夏,也不得不承認大夏是一個大國。

大國之間的征戰。絕不能草率,雙方不過是在積蓄力量而已。不打則已,一打就是石破天驚。當然,這只是後話了。

多鐸雖然不是一開始加入戰場,但是襄陽城之下鏖戰一月有餘折損孔有德,縱然再怎麼說,都不能稱之爲一場勝戰。與阿濟格在新野匯合之中,立即強徵各地新糧。

而今是夏五月。

夏糧剛剛下來,這些糧食大大補充了清軍糧食缺口,至少讓清軍的糧食缺口,並不是那麼大了。不過,因爲戰事的原因,今年整個春天,南陽,襄陽附近戰事急促,很多地方的耕地都遭到了破壞。

收上的糧食並不是太多。根本不足以支撐多鐸與阿濟格總共二十多萬大軍。

現在清軍最大敵人,已經不是夏軍了,而是糧食。

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九章 搶收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四十章 奪門第三章 搶飯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四十章 奪門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一章 汝寧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二章 家事二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八章 立威
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九章 搶收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一百二十四章 下金華四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四十章 奪門第三章 搶飯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四十章 奪門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一章 汝寧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八十四章 成親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二章 家事二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八章 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