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問道

徐平捧笏,低頭斂目,沉聲道:“臣聞聖人之道,百姓安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

趙禎語帶不悅,一字一頓地道:“我問你聖人之道,以求治世,誠心實意!”

徐平神色不動,道:“臣答陛下所問,一本正經,並無虛言!”

趙禎看着徐平,沉默了好一會,才道:“既如此,該如何達致聖人之道?”

“臣在隴右軍中,天都山一戰之前,與軍中的士子閒談,他們曾經問臣之學。臣以君子、仁、義對之。此非士子一時閒談,而是治國之道。”

仁義是這個年代的政治正確,趙禎聽了,肅然端坐:“這番議論朕也聽士人提過,只是一直不知究竟,難窺全貌。宰相從容講來,願聞其詳。”

徐平起身捧笏:“古今賢者探治亂之源,辨人之性情,述仁義道德,達天理人慾。有講人慾害天理,故要存天理,滅人慾。有講人慾是一切根本,我心即天理。臣以爲,人生於世間,父母精血所誕。要生則要有食物果腹,要繁衍後人故有色之娛,知羞恥故有衣物遮體。此人慾也,人生而有之,不從則難以存活,族羣無以繁衍,實未知其惡。人生於天地之間,必本於地氣風俗,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草原上就只能放牧牛羊。地氣乃天理所化,是故知,人必從於天理也。”

“物有陰陽,人有天理人慾之兩面,此理之常也。既非人是天理所化,亦非人依人慾才立於世間,而是這本就是人之陰陽,不可偏廢。一陰一陽謂之道,孤陰則不長,獨陽則不生,必陰陽相濟,才達治世。要達聖人之道,便需從這天理人慾中去尋。”

講到這裡,徐平捧笏,用眼角的餘光靜靜地看着趙禎。這是一切立論的根本,如果趙禎在這裡不同意,後面的內容,要展開去講就難了。人性善惡,自私還是無私,利己還是利人,放在意識形態系統裡,都是不是一句簡單的話。

社會的道德判斷,政權的政治結構,都要從最根本的地方講起。從人性生髮,後面還有分叉,會演化出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有的接近,有的大相徑庭,還有的截然相對。不能把意識形態最關鍵的節點統一,則後面的施政就會引起激烈爭論,難以被認可。

人是社會動物,先有人的生物特性,再有人的社會性。否認人的生物特性,從社會性去構建人的本性,會導致非常大的麻煩。極端的資本主義者從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一需求出發,去反推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極端的公有主義者,從認爲私有財產終將被消滅出發,去反推人無私,都會讓社會得病。人性的限制在將來會不會變得無關緊要,徐平並不知道,他沒有生在達致那個階段的社會裡。但現在,人的這一特性缺一不可。從存天理滅人慾,再到放縱慾望,這不只是社會現象,更有內在的思想脈絡。

沉思良久,趙禎點頭道:“宰相所言,朕以爲,天理存於人慾當中,人慾當中亦含着天理。天理與人慾雖分爲二,實則合一,所謂陰陽太極之道,此之謂也。”

徐平出了一口氣,捧笏躬身行禮:“陛下見識精深,確是如此。只是陰陽太極,雖曰合一,但太極就是太極,陰就是陰,陽就是陽。雖曰有分,望之則如一。雖望之如一,實則陰陽相合是太極,太極內含着陰陽,此爲易之道。”

趙禎緩緩點了點頭:“你在隴右作戰數年,沒想到學業不輟,兼及易理。”

徐平不能在這個問題深入下去,易理他並不精通,只是取了於自己有用的部分,來說明這一套理論而已。趙禎從小就被明師教導,深入探討必然露怯。講經義,自然有詞臣經筵講官陪着趙禎去研究,自己一個宰相不是做那個的。

“人生於天地之間,而長於人羣。人人都有天理人慾,天理或相合,而人慾不合,必有相處之道。所謂君子、仁、義,即人相處之道,亦爲治國所本。”

趙禎問道:“何爲君子?願聞其詳。”

“君子何義,臣難以盡言,如天上北辰。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此其謂也。臣只知君子之行,《論語》一書,論之甚詳。詳其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君子求諸己是也。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是也。君子不以言取人,不因人廢言亦是也。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聰明如夫子,也只是道何是君子之行,何非君子之行,而不道何爲君子。君子如北辰,景行行止,心嚮往之而不能至。”

“此爲真讀夫子之書者也。”趙禎點頭,“宰相坐。坐而論道,古禮。”

徐平謝過,坐回位子上。到了這一步得到趙禎認可,已經成了大半,不由出了一口氣。

請過茶,趙禎又問:“士大夫當遵君子之行,人君亦當守君子之行,此無疑義。然以仁義治國,漢行之,雖有文治武功,終不免敗亡。敢問宰相,漢亡是失仁義之故與?”

徐平捧笏:“回陛下,聖人之道猶如君子之於士大夫,可照亮前行,然而路上走得到底如何,卻又非全歸於仁義者。失天下,必失仁義,此無可疑。仁義一時之失,未必就會致天下敗亡,此有挽一時失仁義之術而已。有挽天之術,而曰天下不必本於仁義,是匹夫之見。不行仁義,縱能一時挽天傾,終不能長久。是故,天下之治終究歸於行仁義。仁義乃天下所本,而非一時之用,講仁義之用,則未過儒門門檻。”

至漢朝中原漢族完成了文化大一統,天下之民皆稱爲漢人,而不再稱秦人、楚人,齊人、燕人。漢儒的大一統本於天命,雖然後人說是編造出來愚弄下層的,但實際上當時從皇帝到大臣都信得很,中興漢室的光武帝尤其信這一套。從魏晉到隋唐,天命之說已經難以爲繼,避於江南的中原正統終不能光復天下,殘民者昌,佑民者殃。

到宋朝儒學再興,天命說被放棄,宋儒改以公天下、查治亂的正統說來代替。從古文運動到疑傳惑經,再到六經注我,都是這一體系的一部分。然而宋儒的努力,最終還是沒有改變被蒙古所滅,中原陸沉的結果。這些努力,實際上隨着宋朝的滅亡就離去了。

歷史不能假設,認爲宋朝不滅會如何,實際上宋朝出現這種思潮,從皇帝到士大夫都願意做出讓步,正是因爲有巨大的外部威脅。沒有外部威脅,內部矛盾就會轉趨激烈,皇帝和士大夫相攜相讓的局面也不會出現。

宋亡之後是元,明滅元,之後又被清滅。清末正統論再次被拿出來鞭屍,從梁啓超到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從破正統論入手,打破漢族的文化一元,中原一統,又是後話。

文武完足,徐平立下如此大功,來任宰相要職,比其他權相更顯眼,會不會引起趙禎猜忌,甚至下毒手?想多了,是把歷史的特例當成了通例。實際上兩宋三百餘年,並沒有因爲宰相威望過重,權力太大而讓皇帝下毒手的。哪怕是宋太宗時期規矩未立,那時的權相趙普甚至插手皇太子之爭,最後也沒怎麼樣。一時失寵外貶是有,最後恩遇不失,安然去世,身後得享哀榮。

有這種想法,根本上還是沒有認識到宋朝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並不是一句籠絡人心的虛言,而是整個政權的根本。在這種政治結構下,權力再大的宰相,也無法威脅到皇位。而再是猜忌心重、專權獨斷的皇帝,也不會對宰相下手,不然天下根本動搖。

宋朝的皇權與相權,有矛盾,但更多的是合作。雙方之間不是你多我少,除了極個別的權相,大多數時候是相權加強,皇權隨之加強。不認識到這一點,徐平怎麼敢來做這個改革的宰相?再是大公無私,也得先爲自己和家人考慮。

講善猜忌,刻薄寡恩,手段毒辣,甚至是勤政,宋太宗都不下於清朝皇帝雍正。但雍正朝殺得人頭滾滾,太宗朝的趙普哪怕捲入太子之爭,最後落敗,也能安然離世。

問道於宰相,施政於天下,徐平只有向趙禎講明白了自己的施政根本,獲得了他的認同,才能推行強有力的改革。改革成功,取得成效,徐平有功,趙禎有德,大家各取所需而已。徐平的功,遠不能威脅趙禎皇帝之德,實際上是大大穩固了他的皇位。

講過了人性,接下來,徐平要結合這一套意識形態,講自己要如何施政了。

只有把意識形態、政治結構與具體施政打通,才能推行一場順利的改革。至於這場改革會觸動誰的利益,誰倒黴,誰得利,其實不用想太多。能夠影響到改革的官員,並不會像到菜市場買菜一樣,斤斤計較自己得了多少利益,失去了多少利益,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根本就算不清個人的利益得失。真正讓他們拼爭到底的,是意識形態的差別。

把改革的成敗說成哪派人屁股坐在哪邊,是迴避意識形態,隨手給出的一個解釋。

歷史上數十年之後的熙寧變法說明了這一點,千年之後的改革也說明了這一點。在歷史洪流面前,個人利益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不管具體鬥爭的手段如何,能在思想上包容反對者,互相提攜,互相糾偏,改革中就能取改革者和反對者的上限。而如果你死我活,形成黨爭,就會取雙方的下限。

關鍵在思想的碰撞,而是不鬥爭的手段。哪怕雙方火併,戰場上打生打死,做到了思想上的包容,就能取得一個好的結果。而如果思想上不包容,哪怕是雙方客客氣氣,溫良恭謙讓,一樣會取出雙方的下限。

這是改革的邏輯,改革者當遵從這個邏輯,不要把好事變成壞事。

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5章 軍改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43章 插手忠州第102章 首告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68章 別跟着我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69章 失意者第173章 夜對第55章 左右虞侯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318章 解甲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29章 名人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6章 買書第251章 危機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37章 三頭目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74章 相互利用第11章 潑皮第174章 砲戰第53章 甘谷歸附第30章 分道揚鑣第64章 一拍兩散第60章 窮人當家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8章 娛樂與學習第51章 綠影亭第50章 大典(上)第191章 反擊第25章 廷辨第3章 洞房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60章 新的門路第77章 交涉第17章 回聲第93章 汝州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155章 攻城(下)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71章 兩隻雞惹出的慘案第54章 官與民第38章 再見故人第177章 決戰說一下最近情況第235章 天機第84章 蓄勢待發第28章 殿中議事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章 父老第13章 折支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18章 春忙第65章 智雲法師第50章 抓捕第84章 猛虎入狼羣(二)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195章 大變第36章 孟州通判第10章 新的生意第39章 待以客禮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4章 茶法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33章 我有秘法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84章 南線北線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145章 將校營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125章 歸正人第57章 暗箭第96章 移風易俗第40章 出人意料第12章 私下商量第240章 道理第315章 亂戰
第126章 不是盜賊的盜賊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5章 軍改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43章 插手忠州第102章 首告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68章 別跟着我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69章 失意者第173章 夜對第55章 左右虞侯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318章 解甲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29章 名人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第6章 買書第251章 危機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37章 三頭目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74章 相互利用第11章 潑皮第174章 砲戰第53章 甘谷歸附第30章 分道揚鑣第64章 一拍兩散第60章 窮人當家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8章 娛樂與學習第51章 綠影亭第50章 大典(上)第191章 反擊第25章 廷辨第3章 洞房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60章 新的門路第77章 交涉第17章 回聲第93章 汝州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155章 攻城(下)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71章 兩隻雞惹出的慘案第54章 官與民第38章 再見故人第177章 決戰說一下最近情況第235章 天機第84章 蓄勢待發第28章 殿中議事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章 父老第13章 折支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29章 你回京去吧第18章 春忙第65章 智雲法師第50章 抓捕第84章 猛虎入狼羣(二)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195章 大變第36章 孟州通判第10章 新的生意第39章 待以客禮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26章 峰迴路轉第14章 茶法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33章 我有秘法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84章 南線北線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63章 準備應對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145章 將校營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125章 歸正人第57章 暗箭第96章 移風易俗第40章 出人意料第12章 私下商量第240章 道理第315章 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