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

“改爲水師?”朱厚煌重複道。

“正是。”王鶴年說道:“微臣觀殿下創立的兵制,實在精妙絕倫,國家無事之時,只需養數萬的精銳,有事之事,可以徵發百萬之衆,比起太祖之策,不差分毫。”

朱厚煌明知道王鶴年是在拍馬屁,但也覺得很舒服,說道:“哪裡的話。孤怎麼能比得上太祖啊?不過因先賢遺策而已。”

王鶴年說道:“只是此策用之大陸則可,用之雍國,未免有一點不美之處,東雍地在海中,水師爲第一要務,而殿下徒重步卒,豈不是捨本求末?臣所在澎湖深受其害。澎湖所轄七十二島,多有海寇,少有土賊。海寇在海,則縣兵不能擊之。故臣請各縣因地制宜,設立水陸兩師。比如像我們澎湖這裡,就不必有多少步卒了。全部爲水師纔好。”

“殿下,水師與步卒不同,步卒只需數月演練,就可以稱爲精卒,而水師非經年演練,操帆弄漿之事,即便是經年操練也未必能成啊?”李良欽忍不住說道。

朱厚煌點點頭,海軍是技術兵種。不是簡簡單單幾個月的操練,就可以的。朱厚煌轉過頭來,看着王鶴年,想看看王鶴年怎麼說。

王鶴年說道:“殿下,臣何償不知道,熟練的水手並不太好訓練,不過殿下現在雍國需要很多熟練水手。殿下現在整個雍國的財政收入全部是依靠南洋貿易。可以說東雍沒有其他都能可以,但是沒有船隊,絕對不可以。臣聽聞殿下在大員建造船廠,並且在福建買船,船隻好找,水手可就難得了。我估計雍國能上船的水手,幾乎都在水師之中,臣在澎湖鼓勵漁業,都找不到老手。”

“什麼?”這個情況,朱厚煌顯然沒有掌握到。

朱厚煌對未來的預計,是要獨霸整個東南亞海域,成爲整個東南亞海域的霸主。最少有數百條戰船。民間船隻更是要比戰船多出幾十倍之多。而支撐這麼龐大的海上霸業,需要更多的水手。那將是數以萬計,十萬計的水手。

中國並不是海洋國家,雖然沿海民衆有跑海的習俗,但是在幾年之內,或者說十幾年之內拉出這麼多的水手,一想想朱厚煌就有一點頭皮發麻。

而且如果所有海上經營都是官營的話。當官府力量衰退的時候,也是海上霸業衰退的時候,必須培養出有足夠海洋基因的民衆。

一瞬間朱厚煌下了決定,不爲戰鬥力,就當是培養航海人員,也必須答應王鶴年的建議。那麼在縣兵水師之中,剛剛訓練出一批熟練水手,就立即讓他們退役了。那麼這些縣兵水師之中,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僅僅是雍國水師的後備也行。

朱厚煌說道:“王愛卿的建議,孤答應了。回去立即與許統領商議。”

此事議定,朱厚煌發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水師的忠心。有此一策,縱然水師高層都是許棟帶過來的,朱厚煌也可以安心了。

商議過後,再無其他問題。朱厚煌也去看看了澎湖縣兵,澎湖縣兵不過千餘,訓練還算得力。

當然比不得,朱厚煌的親兵,但是戰爭廝殺之術,也學的差不得了,只差上陣殺敵了。

朱厚煌說道:“十日之後,澎湖縣兵到大員集合。這是軍令。”

“是。”

朱厚煌將三地的兵卒看在眼裡,知道兵卒可用。現在是準備出兵北港的時候了。

朱厚煌從不將北港的實力看在眼裡,這一次不過是想看一下,雍國體制的動員能力而已。

朱厚煌回到大員,這十日之內理順各種關係。

畢竟是第一次,千頭萬緒,有很多事情,需要朱厚煌來理順,比如說縣兵的軍餉。

按朱厚煌的體制,縣兵在本地是服役,有口糧,分配衣甲,但是沒有軍餉。但是如此出征的話,不給軍餉就有一點說不過去了。

但是怎麼給,給多少。又是一個問題。

最後朱厚煌與諸位商議之後,定下來,有出征補貼,不過不高,相當於親軍半餉,不過對戰功的賞賜豐厚。

原本朱厚煌以爲料理這些章程就可以了。真正一上手,才知道出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糧草的押運,還有隨行的醫官,等等。

之前朱厚煌做戰,比如攻打達延汗一戰,這些瑣事都不需要朱厚煌親自處理。在東雍打得兩仗,也都是在大員附近打仗,根本不是長途跋涉。

也幸好,北港臨海,這一次,直接乘船過去便是了。否則千里行軍,朱厚煌自己心裡都沒有底。他甚至想將戚景通召過來。以備諮詢。不管怎麼說戚景通也是打過仗的老將,家中也是世襲指揮使出身,也算是將門。

不過朱厚煌最後還是將這個注意打住了,這一次敵人並不強大,朱厚煌全當鍛鍊自己了。既然決定今後牢牢把持軍權,就必須有拿得出手的戰績。朱厚煌必須熟悉征戰。在雍國軍隊開創之際親自參與進去。

就這樣匆匆忙忙之間,十日過去了。澎湖縣兵到了,連同早已聚集起來的大員縣兵以及朱厚煌的親兵,足有三千餘人。

朱厚煌校閱三軍,看起來雍王親軍,澎湖縣軍,大員縣軍,這三軍涇渭分明。

其中裝備最好的,訓練最好的自然是雍王親軍,有數百人身穿甲冑,還有數百人身穿鴛鴦戰襖。其實身穿甲冑的都是肉搏白兵,這些人多持大刀長槍,而身穿鴛鴦戰襖的人正是朱厚煌看中的火槍兵。其次是大員縣兵,大員縣的老底子本就是福州三衛,而且在大員屯墾之時,也是按照軍中制度屯墾,軍屯還沒有解散幾天。再加上,在諸侯眼皮底下,自然不敢偷懶。

比澎湖縣兵,要強上一頭。

至於澎湖縣兵,沒有大員這樣的條件,雖然也訓練了幾個月,畢竟底子上差了一點。

縣兵的裝備比朱厚煌的親兵裝備上更差了一點,都是手中一杆長槍。做工遠遠不如諸侯親兵精良。縣兵之中,也有幾十個人身穿甲冑,腰間佩着長刀,這些人都是縣兵之中的各級軍官,大多都是從親兵這裡轉過去的。

雍國除卻水師,還有戚氏戚景通部外所有戰鬥力都在這裡了。

不過朱厚煌一想起當初與達延汗爭鋒的邊軍雄師,就對眼前的軍隊打心眼裡面看不上。不管是正德的外四家軍。還是達延汗的蒙古鐵騎,眼前的軍隊遠遠不是對手。

不過不管怎麼的窩囊廢,也是自己的窩囊廢。朱厚煌自己暗中安慰自己:“雍軍現在還剛剛成立,將來有得是時間,將他訓練成百戰雄師。”

朱厚煌登上點將臺,一身山文甲,金光閃閃,身後的大紅披風,如火如荼。與朱厚煌身後高揚紅色戰旗,交相輝映。

朱厚煌掃視一眼,一時間鴉雀無聲,所有人都看着朱厚煌。 一時間朱厚煌感受到身上有一種炙熱的感覺。

“將士們,東雍沃土,爲賊人佔據,屢次劫掠商船,而今本王弔民伐罪。有功者賞,有罪則罰,封妻廕子,盡在今朝。”

“封妻廕子,盡在今朝。封妻廕子,盡在今朝。”在將士們一聲聲吶喊之中,朱厚煌來到東雍之後,第一次大行動開始了。

這也是朱厚煌親自主持的最大的軍事行動,動用了步卒三千,五桅船十艘,三桅船數十艘,對雍國來說,可以稱得上是傾國之戰了。

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三十章 宣府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
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二百四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 二十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三十章 宣府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六十九章 起航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