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峴山公

清軍一騎在陣前一轉,大聲喊道:“大清豫親王有令:孤深慕白將軍大義,張將軍既然想討回白將軍的屍首,何須如此,只需說一聲便是了。孤定然大禮送還。”

隨即清軍居然撤退了。

張軒見狀與楊繩祖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睛之中讀出一個消息。

這多鐸好生狡猾。

不得不說,多鐸猜中了張軒幾分心思。

張軒就是想與多鐸來一場城下決戰。

如果多鐸真如張軒所想,這一戰固然不能大勝,張軒卻有把握,決計不會大敗。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多鐸一眼看穿,一點也沒有打的意思,任你怎麼辦,我只是執行之前的計劃,等火炮到位,直接轟城。

張軒見這個套子套不中多鐸,也沒有多生氣。概因打仗與打獵其實有相同之處,下了的套子落空實在是太正常的事情。張軒立即轉到另一件事情之上,督促各部徐徐退入城中。

縱然清軍撤退,張軒也不敢怠慢。

畢竟回馬槍這事情,不僅僅是張軒會用。他這個放鬆警惕,說不定多鐸就敢給他來一個天外飛仙。

安排好這些事情之後,張軒來道西門之處,只見一口棺材已經放在這裡了。

這口棺材似乎是當初襄王家準備的棺材,上好的陰沉木,死沉死沉的。上面雕龍畫鳳,非常精緻,從某種意義之上也算是逾制了。但是此刻張軒根本不在乎,他來到棺材之前,看着白旺的屍體。

白旺屍體僵直,有一股若有若無的味道。

還不是臭味。

但是時間長了,估計就要轉化爲臭味了。

張軒下令蓋上棺材板,隨即自己扛住一端說道:“白將軍,我接你入城。”

張軒這樣做,楊承祖立即明白該怎麼做,他槓住棺材另一角,隨時棺材下面的幾個位置,被各級將領全部佔據了。

就這樣他們與張軒一起將白旺擡入襄陽城之中。

李過見狀,忽然有些黯然,暗道:“劉叔現在的屍首,都沒有找全。我實在對不起劉叔,只要能爲闖營的兄弟們報仇雪恨,即便給羅叔當臣子,也能接受。”

“報仇。一定要報仇。”

李過算是闖營殘部之中,對大夏最爲反感的一員。

原因無他,就是因爲李過是李自成的繼承人,甚至一度改名爲李錦。闖營對他來說,與別人不同,可以說是李家的家業,而今闖營被大夏吞併,他心中自然不能釋懷。

但是張軒這般作爲,讓很多闖營將領心中疙瘩解開了不少。

張軒將白旺停屍在襄王宮之中,也就是當初李自成登基的宮殿。隨即他又宣讀了一封聖旨,說道:“襄陽總兵白旺,忠肝義膽,於武興元年戰死峴山之上,嗚呼,天心何忍,傷朕大將。”

“孤魂精忠,英靈不遠,追贈白公爲峴山公,冊封爲峴山山神,命地方官,四時祭祀不絕。”

如果有人看張軒手中這一封聖旨的話,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在,何封聖旨根本連筆墨都是剛剛乾的,是羅汝纔給張軒的空白聖旨,有需要了讓張軒填上內容而已。

聖旨有不同的規格。

縱然大夏是新立的,該有的規矩還是有的,張軒手中這樣的空白聖旨,也不過數封而已。

當然了,並不是張軒寫什麼都可以生效的,這不過是一個先斬後奏的權宜之計,如果張軒寫的太離譜,說不得就要追究責任了。

給予白旺死極哀榮。

這種哀榮,白旺自己活着的時候,估計也沒有想到。張軒這種種狀態很有力的安撫了軍心,整合了襄陽城中各路人馬。但也僅限於城中情況而已。他迫不及待的召集各級將領商議對策。

峴山失守,清軍真在抓緊運輸大炮,幾乎就將炮口頂在襄陽城的腦門之上。這個危機不解除的話。

說襄陽城就此守不住了,有些過分,畢竟這個時代火炮威力還是相當有限的。建立足夠的防炮洞,應該能堅持下來。但是陷入苦戰卻是一定的。

只是張軒還沒有與衆將說到正題之上。另一個消息就傳到了張軒的手中。

“什麼?”張軒說道:“棗陽方面有動靜?”

“是。”鄭廉說道:“剛剛曹將軍來報,阿濟格已經放棄棗陽,向西而來。”

張軒心中一頓暗道:“屋漏偏逢連夜雨。”

阿濟格所部與多鐸所部兩部合流,對張軒來說決計不是什麼好消息。他隨即問道:“曹宗瑜在做什麼?”

鄭廉說道:“曹將軍已經尾隨阿濟格所部過來了。他估計在三日左右,阿濟格所部就能到漢水對岸紮營。”

張軒知道,清軍騎兵實力佔優,曹宗瑜所能做的,也僅僅是跟着過來而已。

這樣一來,以襄陽城爲中心的數十里之內,兵力空前密集,甚至到了過剩的地步。

不要說,看歷史書上動則百萬之衆,但是百萬之衆根本無法安置在一個戰場之上,打仗從來不是越多越好,淝水之戰就是很明顯的例子。縱然阿濟格大軍來到襄陽,一時間襄陽城下也沒有阿濟格下腳的地方了。

張軒一時間不明白阿濟格所想的事情。他目光掠過地圖心中一動,暗道:“或許阿濟格想再開啓一個戰場。比如宜城?”

如果張軒所部被多鐸牢牢牽制住了,雖然張軒已經保持着漢水西岸的控制權,但是漢水東岸卻是一空檔。

不能說空檔,而是襄陽不下的話,繼續南下,很容易被切斷退路。一般情況之下,大軍不會繞城而過,但是現在宜城之中有羅汝才。阿濟格或許想圍魏救趙,進攻宜城,調動襄陽城的夏軍。

隨即張軒將這些想法放在一邊了。

並不是張軒對這個不擔心了。

而是張軒信得過曹宗瑜。他相信曹宗瑜一定挫敗阿濟格的計劃,無非是雙方換一個地方繼續對峙而已。

只是如此一來,襄陽城分成爲漢水西側,襄陽城之戰,漢水東側的戰場,漢水還在周輔臣的控制之下,這樣來夏軍數十萬大軍就能連成一起,成爲一個完整的重兵集團。

而清軍被漢水分爲兩半。

如此一來對清軍沒有太多利益,反而對夏軍有利。

張軒一時間搞不清楚,這阿濟格到底想搞什麼鬼。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按下不表,僅僅與楊承祖通了個氣,其他人都不知道。恐怕動搖軍心士氣,隨即將注意力放在峴山之上。

一張地圖之上,漢水在襄陽城之東,拐一個九十多度的灣,好像襄陽城以及襄陽城東側,就好像是一個半島一樣,與陸地交接的地方,還被一座不小的山脈截斷,這山就是峴山。

而峴山最北端,也就是與襄陽山最接近的地方,也就是通俗所的峴山,具體應該叫做,峴首峰。就是這一座上面掛滿了名勝古蹟的文化之山,決定襄陽城的成敗。

張軒的手重重按在地面之上,說道:“奪回峴山,各位可有教我的?”

一時間所有人都沉默了。

峴山之事,幾乎是橫隔在所有人面前,但凡在軍事之上有所見地的,都知道這一戰的困難,清軍費了多大的功夫打下峴山,夏軍想要奪回來的話,就要花費更多,甚至數倍於清軍的代價。

“要我說。”羅岱說道:“就一個打字。我就不信了,十萬人馬,還推平不了一座峴山。不過是決心而已。”

張軒知道羅岱的話,說與沒有說沒有區別,但是現在這個局面,想耍什麼花招,幾乎沒有可能,剩下的也只有這個笨辦法了。

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五十章 平城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四章 鄖陽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三十章 破孟家莊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八章 立威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八章 決戰三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四章 張青天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十二章 作坊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二十章 風起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陳州二
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五十章 平城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四章 鄖陽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三十章 破孟家莊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八章 立威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八章 決戰三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四章 張青天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十二章 作坊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二十章 風起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陳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