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峽石城

“籲。”羅岱遠遠的看着東邊青山隱隱。此處不是別處,正是峽石山。

羅岱在淮河北岸看過去,只見浩浩蕩蕩的淮河,在此處河道收緊起來。只見蜿蜒的流入羣山之中,水流似乎也變得湍急起來。再然後視線被遮擋,根本看不到下游是什麼樣子的。

“速速去探明這峽石城在什麼地方?”

“是。”立即有百餘名探馬向四面八方而去。

過了一會兒,立即有人說道:“大人,已經發現一座廢城,就在山中。”

“走。”羅岱說道:“去看看。”

羅岱帶人騎馬進山,沿着淮河北岸而行。只是越走,這路就越窄。也越來越崎嶇。

雖然山並不算高,地不算險。但羅岱看出來,這條路大抵是人走出來了,兩邊植被侵吞道路,根本容不得大軍行動。

羅岱說道:“大隊人馬留下來,開闢道路,你們幾個跟我走。”

隨即羅岱下馬,帶着幾十個人,步行上山,果然在山中淮河邊上,看見一座城池。

不過,這城池已經有破舊了,有一種殘垣斷壁的感覺,這城中還有一些百姓居住。羅岱一看就知道,是在山中躲避苛政的百姓,羅岱也就給了領頭的老頭一錠銀子,讓他們快快離開,這座城池。已經被徵用。

不去理會百姓戰戰兢兢的離開故居。羅岱在這廢城之中巡視一遍,卻見城池規格不大,四面城牆都不過裡許而已,比一些小縣城大一點,多少年之前的防禦措施,女牆之類的東西,全部傾頹在地,深入密密麻麻的植物之中。

必須好好整頓一下,才能用。

不管怎麼說。

有這一座城池做支撐,方便了不少事情。

羅岱站在臨河的城牆之上,發現城池正在淮河的拐彎之處,進入峽石山之中,淮河連續拐了兩個彎,在這裡看,這淮河從西南而來,向東南而去,河道在這裡最爲狹小。河水拍擊兩岸的聲音,清晰可聞。而且此城地勢高一些,從城頭髮炮,決計能打在河心之中。

“果然是扼守淮河的險要之地。”羅岱心中暗道:“此處駐守一批人馬,放上幾門大炮,千船萬帆不得竟渡。”

羅岱目光向南岸看去,忽然看見南岸一片碧翠之中,似乎有一些比較規則的形狀,他眉頭一緊,說道:“拿來我的千里鏡。”

“是。”一名親兵立即將背後的紅木匣子放下,輕輕的打開,將放在白色綢緞之中的黃銅色千里鏡拿了出來,羅岱接過來望南岸一看,卻見南岸之上居然也有一個人,正在用千里鏡看北岸。

“官軍好快的動作。”羅岱說道。

峽石城南北兩城,夾河而立,公制河道,羅岱只取了北城,沒有得到南城,羅汝才讓他的躲峽石城的命令,卻是不可能完成了。

“立即派人將現在的情況,回報大王。”此刻的羅岱只能是亡羊補牢了。

“是。”有一名親兵大聲應是,而後大步離開這裡,沿着來時的道路匆匆下山,向羅汝才稟報了。

淮河南岸之中。

一名將來看着北邊的情況,也是心頭大震,心中暗道:“幸虧我得到命令之後,日夜兼程,不敢有一日懈怠,總算是趕上了。”

此人是黃得功麾下丘鉞,他本是駐守鳳陽的一員,接到命令之後,立即從鳳陽帶着三百騎從鳳陽之壽州,此刻身邊只有三百騎,還有從壽州知府張利民哪裡徵調的一些民夫而已。

“來人,大張旗鼓。”丘鉞大聲說道。

“是。”不過片刻,一面面大旗鋪展開來,其中就有黃得功的黑虎頭旗。丘鉞也立即派人繞道向黃得功稟報,心中暗道:“將軍啊,將軍你可要快點來啊,否則我這裡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

不過,他也知道,從夏邑道壽州,遠遠比從汝寧到壽州遠。

他可以預料,賊人來得一定比黃得功來得快。

淮河之上。

依舊是樓船之上。

樓船側面豎着一面高大的箭靶。

只見北岸一名騎兵從東而來,縱馬岸邊,彎弓搭箭,“崩。”的一聲,只聞弓弦響,不見長箭的影子,長箭已經牢牢的紮在箭靶之上了。立即有人將長箭從箭靶之上摘下來,將箭桿之上卷着的一張紙拿下來。

片刻之後,纔將書信遞到了羅汝才手中。

此刻羅汝才的船艙之中,有一股藥味,李正方在一邊爲羅汝才煎着藥。而張質在一邊彙總各路情報,爲羅汝才彙報天下形勢如何。

其實李正方早已多少年不爲人煎藥了,從來是小徒弟做的事情。不過,人在權力面前總要低頭的。羅汝才讓李正方來,李正方也不能拒絕不是。

“東虜退兵了。”張質說道:“按情報上來說,東虜於四五月之時,出關了,這一次他們蹂躪了山東,北直隸,幾乎將兩地燒殺成白地了,據說出關的車隊,連綿三十餘里,從北京城下過去,官軍沒有一支人馬敢出戰。”

“從盧象升死之後,就是這樣了,不足爲奇,堂堂天朝爲區區野人欺負成這個樣子,可見朝廷氣數已盡。”羅汝才一邊看手中的情報,一邊說道。

曹營的情報系統從來都很成問題,這一個月之前的消息,在羅汝才這裡還是新聞可見一斑。

“不過,這也需要注意一點。”張質對船艙之中的藥味視而不見,早已知道,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見的就當沒有看見。依舊如平常一樣,說道:“不管怎麼說,官軍在北邊還是有一點兵力,而今我們威脅鳳陽,東虜又退出關外了,我怕山東一帶的官軍會大舉南下。要不要提醒一下張統領。”

“嗯。”羅汝才聲音有一點迷散說道:“那些東虜都打不了的賊兵,能做些什麼啊?你想通知就通知吧。”

“是。”張質立即寫了一封書信,讓從船上射到岸上去,自然有人安排快馬,給張軒報信。

張質忙完之一切了,回來發現羅汝才還在長考之中,只有畢恭畢敬的站在下面等。

好一陣子,羅汝才渾身一震說道:“命令,大軍轉向,搭建浮球,讓北岸的馬隊來到南岸,大隊人馬棄船步行,”說到這裡,羅汝才微微一頓,說道:“南岸有什麼村落?”

張質立即說道:“有正陽鎮。”

“命令大軍在正陽鎮集結,立即被向壽州進發。”羅汝才說道。

張質匆匆記錄下來,將命令分解給各隊人馬的命令,比如給南岸人馬的命令,就是停下來修整,並派出前鋒探馬,探馬從正陽鎮到壽州的道路。給周輔臣的命令是,立即讓步卒在南岸下船,並將空船搭建浮橋。如此等等。

忙完這些事情之後,張質才問道:“殿下,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了?”

羅汝才立即讓書信讓張質看。張質看完之後,立即請罪說道:“峽石山之事,是臣下之責?”

“無妨。”羅汝才絲毫不在意,說道:“此路不通,再走他路便是了。而且想去江南,一定要注意兩人,那就是黃得功,與左良玉。左良玉如今在安慶誓師,就要西征。想來闖營與秦軍開打的時候,就是左良玉西進之時。這個左良玉就是一滑頭。”

“剩下的需要擔心的是黃得功,而不是鳳陽,只需除去黃得功,區區鳳陽城,不要也行。”

“既然黃得功想在壽州接戰,我應下來便是了。”羅汝才走在船舷之上,重重一掌拍在欄杆之上。

一陣吹皺淮水,將羅汝才背後的“吳王”大旗狠狠的掀起來。

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六章 蕭縣第十七章 行軍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九章 搶收第十五章 離京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三十七章 好消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十七章 行軍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一百章 赴湯蹈火二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一章 樊城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九十九章 舊事
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六章 蕭縣第十七章 行軍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百一十二章 錢謙益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九章 搶收第十五章 離京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三十七章 好消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十七章 行軍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一百章 赴湯蹈火二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一章 樊城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九十九章 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