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朝議大政

數日的時光匆匆而去。

張軒花了一兩日陪羅玉嬌,又花了一兩日與南京城中的下屬交際。

曹營文吏之中,有不少人都是從汝寧而來的,這些人都可以說是張軒的舊部,這關係撇都撇不清楚。由張軒舊部派出去,官職最高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周輔臣。

現在周輔臣是長江水師提督。

雖然曹營的長江水師現在還不過是一個樣子貨,根本沒有多少人手。但是官位之上,僅此於張軒了。也算是平步青雲了。將來曹營的水師恐怕都要從這長講水師之中派生出來了。

想來周輔臣自己不犯什麼大錯誤,將來定然是軍界一方大佬了。

崇禎十七年或者說是永昌二年,正月初五。

這一日,吳王羅汝才正是召開大朝會。

文武官員一身官府,全部都是大明制式。站在南京皇宮之中。

張軒只聽見清脆的響鞭之聲,隨即有太監喊道:“吳王駕到------”

“拜見大王。”

以羅玉龍爲首的所有人紛紛下拜。

張軒也隨即下拜。

南京皇宮雖然破舊,但是已經經過一次翻修了。大面上還過得去,只是潮溼的感覺卻揮之不去。

衆人莊嚴肅穆之極,連張軒也受到的感染,一時間有一種不敢直視羅汝才的感覺。只是張軒並不知道,對於新上任的禮部尚書來說,這已經是相當簡陋的禮儀了。 蓋因羅汝才知道他的老部下是什麼德性。給他們規定太繁瑣的禮儀,他們也弄不好,說不定還會弄出笑話來。

“平身。” 羅汝才說道。

“謝大王。”衆人紛紛起身。

此刻大殿之中,文武分立有百人之多,文官人比較少一些,大概有三十多人上下,都是六部尚書後面帶着各自的屬官,已經簡單的將六部的架子搭起來了,而武將這邊多一點。南京附近的將領能過來的都過來了,放出任何一個人,在外面最少統兵三千的驍將。

而文武之中,卻有一個人的位置非常特殊,那就是羅玉龍。

羅玉龍站在第一排,或者說第一排只有羅玉龍一個人。這是一個很明顯的政治暗示了。

羅汝才向旁邊的太監點點頭。這個太監還是張軒的熟人,不是別人就是李國輔。

似乎太監的技能也是需要傳承的,李國輔乃是南京鎮守太監的韓贊周的義子,南京淪陷之後,韓贊周沒有投降,但也沒有抵抗到底。而且躲到了民間,也是有李國輔庇護他,否則他早就被殺了。

李國輔乃是跟着韓贊周從北京來的,管理皇宮的業務水平還是有的。而羅汝才的皇宮完全不能與大明的皇宮相比。而且似乎有一個太監總管,能滿足羅汝才的虛榮心。

於是乎,李國輔就成了吳王身邊的新貴。

不過,李國輔也有自知之明。

安安分分的,不敢恃寵而驕。此刻他不過當一個揚聲器而已。他打開一卷明黃卷軸說道:“吳王詔曰:聖人設百官以牧百姓,今江南抵定,不可無賢臣以爲牧守,故特徵召天下賢才與寡人共治天下-----”

李國輔的聲音洪亮而有穿透力,縱然站在角落之中,也聽得明明白白的,再加上標準的官話,雖然與今日的普通話相差不少,帶了一些江淮味。但是字正腔圓,與後世的廣播員的聲音也相差不大了。

這封王詔在口吻之上,與聖旨沒有什麼兩樣。

這一封聖旨,本質上就是封六部官職的。

其實很多東西在確定之前,就已經傳遍南京,該知道的都知道了。比如張軒。今天不過是一個儀式而已。

“錢謙益,內閣首輔,翰林學士。兼禮部尚書。”

本來內閣輔臣要加一個大學士的銜,一般是文淵閣等等,不過,南京皇宮破敗堪,羅汝才僅僅修出幾個能住人的地方,他也不明某某大學士的彎彎繞,就將這個加銜一筆勾銷了。

“臣謝殿下。”錢謙益說道。

隨即六部尚書,以及六部侍郎一一封賞下來。

衆文官紛紛謝恩。

張軒忍不住輕輕打了一個哈欠,張軒的哈欠似乎會傳染一樣,站在張軒身邊的袁時中也打了一個哈欠。

這封詔書真是漫長而無聊。

張軒與袁時中對視一眼,彼此眼神之中有一絲笑意。隨即立即板起臉了,無他,張軒與袁時中站得位置還在前面,最上面的那一位看過來了,第一次朝會總不能不給面子吧。

好一陣子,這一封詔書終於讀完了。

李國輔將這一封詔書放在一個托盤之上,立即有一個小太監拿走,隨即又有一個小太監,將一個托盤呈上來去。李國輔隨即又拿出一封詔書來。

張軒眼睛微微一皺,暗道:“還有。”

他之前打聽的好像沒有這個一封詔書。

“吳王詔曰:有功則賞,有過則罰,聖人以此治天下也,官職則別上下而尊尊卑,諸將從龍以來,身經百戰,不可不賞,-----”

此言一出,張軒心中一動,才猜出來這一封詔書說什麼了。

羅玉嬌在羅汝才身邊,張軒的消息是一等一的靈通。自然聽說很多老人想要吳王封爵的事情。

張軒心中暗道:“不過,我之前不是已經聽說,這事情被拒絕了嗎?難道有什麼變故?”

在張軒看不見的地方,錢謙益微微低頭,眼睛有一分得意。

這是錢謙益的建議。

“世子玉龍,深得寡人之意,封天下兵馬大都督兼尚書令。總制內閣,提督天下兵馬。”

羅玉龍上前拜倒說道:“謝父王。”

“將軍楊承祖,從龍有年,提兵抵禦左賊有功,封鎮西將軍,總領和州兵馬,地方官員聽其節制。”

“將軍李汝桂,從龍有年,鎮守揚州抵禦路賊有功,封江北將軍。總領揚州兵馬,地方官員聽其節制。”

“將軍袁時中,鎮守鳳陽有功,封鎮北將軍,總領鳳陽歸德汝寧兵馬。開府建衙,地方官員聽其節制。”

“將軍張應元,從龍有年,護衛王駕有功,封南京九門提督,掛將軍銜。”

“將軍張軒,從龍有年,從徵江南有功,封鎮南江南,總領浙南兵馬。”

“將軍王龍,從龍有年,從徵江南有功,封鎮東將軍,總領蘇杭兵馬。”

“-----”

如是等等,似乎在大殿之中的將領都有封賞,不過這封賞並不是他們所想的爵位。

張軒聽了之後,心中有所感悟。

他之前的頭銜是右軍統領制將軍。

其中這個右軍統領,不過是一個臨時的頭銜,現在早就不適用了,而制將軍更是李自成所封的頭銜。而這一次,羅汝纔看似封賞全軍,其實只是在名頭之上換了而已。

將李自成那一套,制將軍,權將軍之類的頭銜,全部換成了所謂鎮東,鎮西這樣的頭銜,而下面都是校尉,都尉這樣的頭銜。

張軒雖然沒有聽詳細說明,但是也聽得出來,似乎統兵萬人之上的都被稱作將軍,統兵千人到萬人之間,都被封爲校尉,至於千人之下,似乎還是伍什隊百戶之類的官銜。

再用各種稱號分別上下。

四鎮將軍是最高的一級,其他將軍要比四鎮將軍低一級別。而四鎮將軍之中,兩個姻親,兩個外系,很明顯在搞平衡。

這樣做,實際意義並不大,不過是從官職之上,徹底將大順的痕跡洗乾淨了。預備與大順徹底決裂。

張軒心中暗道:“莫非羅汝才已經等不及想要登基了?” 張軒第一個想到了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十四章 勇氣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五十章 雜務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一章 樊城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五十章 雜務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六章 王度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五十八章 出征之前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十九章 敵襲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
第二十四章 勇氣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五十章 雜務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一章 樊城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五十章 雜務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六章 王度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五十八章 出征之前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十九章 敵襲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