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

先聽說吳之屏病了的時候,張軒還不大相信,派人去看過,但是吳之屏的病卻不是裝病。

如果沒有吳爾壎的這一封訣別書,吳之屏倒是想在新朝大展身手,但是此刻,卻只有心灰意冷。

但是吳之屏的病,卻給張軒一個難題。

吳之屏作爲首先投靠吳王的地方大員,一省巡撫。投降之後,並沒有身居高位,反而生病了,知道的是吳之屏病了,不知道的還以爲吳王卸磨殺驢。

張軒親自探望之後,不得不將吳之屏留在紹興。

不過,如此一來,姚啓聖作爲吳之屏推薦的人選,自然繼承了吳之屏的功勞,即便是看在吳之屏的面子上。張軒定然會許姚啓聖一個前程。這樣一來也算是給張軒解決了一個難題。

畢竟尚書位置就那麼幾個,不好安置,但是姚啓聖卻有太多的辦法安置了。

在三月末的時候,張軒帶着一行人,從寧波出發,前往南京。

不過這一次,卻不用來去匆匆了。江南各地雖然還有一些不平之音,但是大體上也算是安堵,今天的夏糧就要徵收了。江南秩序大致上恢復過來了,最少各地供應南京的物資還算充裕。

最少曹營這一輪南征北戰,不像李自成那樣,有一個填不平的大窟窿。

不過,南京城之中,如今也熱鬧的緊。

張軒進城之中,卻見南京城士子不少,一打聽才知道,吳王恩科就在這數日之內了。

崇禎之死,對曹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利好消息。崇禎不死之前,江南地方對曹營是面服心不服,不要看曹營現在佔據江南,但是在江南士紳心中,他們並並不覺得曹營能一直佔據江南。

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打出去了。

所以,不敢與曹營離得太近。

而李自成攻破北京,讓天下人都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回不來了。

曹營能不能守住江南,這是未來的事情,但是即便守不住,打過來的也一定不是大明瞭,僅僅是這樣,就解開了不少人的心結,故而這一場恩科在即,南京城再次呈現了熙熙攘攘的樣子。

一些大明官員,他們自己裝模作樣,爲大明守節,決計不當曹營的官。但是暗示自己的子侄弟子出來參加這一場恩科。再加上錢謙益也算得上是文章宗師,由他當主考官,總算沒有張軒當初在汝寧那麼尷尬。

張軒先派人將一行人送到家中,他自己帶着鄭森到皇宮拜見。

羅汝才與羅玉龍聽張軒回來了,立即讓他進來。

張軒進入大殿之中,眼睛餘光一掃,卻發現六部尚書都在,而且臉色都不大好,卻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

他行禮說道:“臣拜見殿下。”

“免禮,坐。”羅汝才說道。

“兒臣,這位就是鄭總兵的長子,鄭森。”張軒說道。

“臣拜見殿下。”鄭森行禮說道。

“果然好兒郎。”羅汝才笑道:“近前就坐。”

“是。”鄭森說道。

在一邊伺候的李國輔立即將小凳子放在張軒身側,鄭森謝過之後就坐。

羅汝才說道:“鄭將軍,也是天下豪傑,孤恨不能見,不過有子如此,想來其父也是一等一的大豪傑。”

鄭森聽羅汝才說自己父親,再次起身謝過。不過鄭森也知道,羅汝才如此並不是因爲他鄭森如何,而是看中他父親鄭芝龍。

“父王如此喜歡鄭少將軍,不如賜名如何?”張軒眼睛珠一轉,說道。

羅汝才聽了,也有一些意動。賜名姓,也算是上位者對下位者的擡愛之舉,羅汝才也想用此與鄭芝龍親近,但是他也知道,他自己的文采也很差勁。說道:“既然你說了,可有好名姓?”

其實在座的諸位尚書學士,那一個的文采都在張軒之上,不過,在羅汝才心中,卻是張軒的親近程度在他們之上。

“不知道‘成功’兩字如何?”張軒說道。

“成功?”羅汝才重複一遍,說道:“不錯,好兆頭。”

“成功”兩字倒是一個好名字,但是鄭森心中並不是服,聽了心中也絕對不舒服,但是不管怎麼不舒服,現在他沒有拒絕的餘地。他不爲他自己想,也要爲鄭氏上下想想,現在羅汝纔想與鄭氏搞好關係,鄭氏上下何嘗不想與羅汝才搞好關係。

鄭芝龍回福建之前,就已經與鄭森商量過了。

鄭芝龍回去之後,就會掃蕩福建各府縣,將這些地盤全部納入鄭氏的囊中。到那時候,鄭氏在天下這個大棋盤之上,也能說一方諸侯,再加上鄭氏的海上實力,財政支持,未必不會有南面爲君的一日,即便真沒有計劃,在曹營之中,也是地方實力派。世代公卿少不了的。

與曹營的談判,就雙方來說,其實是一個雙贏的決定。

鄭氏雖然在福建有根基,但是福建畢竟不是鄭氏的。背靠曹營,鄭氏攻略福建,輕而易舉。而曹營有鄭氏水師的支持,東南海面,不再是弱點了。

如此大利益,鄭森也無法破壞,他雖然心中不服,但是依舊說道:“臣謝過殿下。”

張軒心中算是順了一口氣,在他一直覺得,如果鄭森一直叫這個名字,他感覺很不對,只是局勢發展到這個樣子,那位唐王,這輩子就沒有機會到福建,都不好說了。

給鄭森賜名,幾乎不可能了。

張軒如此做,固然有拉攏鄭森,未必沒有他心中小小的惡趣味。

羅汝才又好生安慰鄭森一番,下詔書,封鄭芝龍爲鎮海將軍,鄭氏各人,各有官職,即便上是鄭氏報上來的,幾乎一字不改,鄭森被羅汝才留在御前聽用,是正經的御前侍衛。

也算是重用。

鄭森的事情,不過是一件小插曲而已。

隨即所有人都陷入議事節奏之中。

真正的戰略上的大舉動,不會召集六部尚書來商議的,在戰略決策權上,錢謙益等人不過是看客而已。張軒在一旁聽着,大概有三個議題,第一個議題是如何應對北京之變。

其實這一個問題,還可以用另一種辦法說出來,那就是羅汝纔要不要登基。

而今羅汝才的動作,天下人看得一清二白,只要不是傻子,大家都知道,羅汝才與李自成不是一路人了,如今朝廷覆滅,闖營獨霸北方。是不是與李自成分道揚鑣,羅汝纔要不要旗幟鮮明的打起自己的旗幟。

這個問題商議來商議去,幾個文官,各有各的道理。

羅汝才聽得有些不耐煩,說道:“事情先準備着,看看再說。不過,爲崇禎發喪的事情,先做吧。還有從今日起,不再用永昌年號,複用崇禎十七年年號。”

“爲崇禎發喪?”張軒聽了,心中暗道:“卻是一步好棋。”

這一步棋就是拉攏大明的遺臣,雖然曹營現在雄霸一方,但是張軒不得不承認,那就是這個時代頂尖的人才,大多都在大明官府之中混過,無他,概因有些人才不加以鍛鍊,是不可能培養出來的。

不真真切切在官位上鍛鍊過,是培養不出來,王佐之才的。

而這些人大部分是大明遺臣。

不過,如此一來,與闖營的矛盾,已經到了圖盡匕現的程度。

在羅汝纔想來,大順已經統一北方。即便是曹營做縮頭烏龜,闖營也不會放過曹營,與其這樣,還不如先下手。羅汝才這樣的安排,其實與羅汝才登基稱帝,只差一張窗戶紙了。

就看什麼時候捅破了。

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二十章 伏擊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二十章 風起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九章 搶收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四章 鄖陽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九章 羅玉嬌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四章 鄖陽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三章 岳陽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八十五章 名繮利索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三章 授田二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三章 奪麥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三章 奪麥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
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二十章 伏擊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二十章 風起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九章 搶收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二十九章 路振飛的舉動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四章 鄖陽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九章 羅玉嬌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四章 鄖陽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三章 岳陽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八十五章 名繮利索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三章 授田二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三章 奪麥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三章 奪麥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