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樊城

新野本就小縣。並非太過繁華之輩所。但是畢竟是闖營經營三年的腹心之地。

三年下來,在闖營的維持之下,天氣也稱得上風調雨順。雖然不能連年大豐收。但是三年積蓄之下。

新野有幾分太平之像。

不僅僅是新野,南陽盆地之中的越臨近襄陽的府縣,這種狀態,就越發清楚。

只是從北方而來的一把戰火,將所有安定來的百姓,再次承受到戰火之苦。

作爲前鋒的是牛成虎。

牛成虎作爲炮灰也是有原因的。牛成虎是西北將門之中對闖營最忠心。也是最後投降清軍的。

然而這樣他也被清軍當做最不可靠的軍隊,自然要趕上來,打頭陣。

袁宗第所部,是從河北一路敗退下來的,懷慶之戰,也有參與。

本來四五人馬的偏師,到現在不足萬人。依靠新野小城,抵擋牛成虎所部。

雙方廝殺相當。

再加上闖營在新野得民心,一時間攻之不下。

隨後屢次增兵,由西北邊軍一部分,然後是尚可喜所部。一部部的壓了上來。

清軍用兵的次序都是這樣的,第一波都是新附軍,然後後面纔是漢軍,再然後是八旗主力。

袁宗第頓時承受不住了。

楊承祖派出了闖營餘部,如李過等部,出兵接應袁宗第。

新野距離樊城不足百里。

爲了這百里距離,闖營餘部與清軍新附軍打上一仗,雙方不分勝負。

闖營餘部緩緩撤退,回到了樊城之中。

就這樣清軍八旗主力,兵不血刃的挺進到了漢江之北,直對樊城。

襄陽易守難攻,從來不是簡簡單單的襄陽堅城的問題,而是襄陽附近地勢也是原因之一。

襄陽處於南陽盆地南端,缺口之處。襄陽城往西邊。有連綿的山脈,再加上漢水天險,大軍難以通行。

襄陽城東側,更是桐柏山,大洪山。與大別山相連,也只有義陽三關可以通行。

而襄陽與桐柏山之間,並非緊密相連的,還是有一段缺口,大概有百里左右。

而封鎖這個缺口的城市,就是棗陽。

也正是因爲這樣,羅汝纔派一支偏師進駐棗陽,封鎖側翼,順便響應襄陽局面。

西側的武當山,襄陽城,漢水,大洪山,棗陽,桐柏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封鎖在南陽盆地南端。

桐柏山之東又是連綿千里的大別山,而大別山之東,又是淮河。

守江先守淮。從襄陽往東到大海。地勢上形成一道完整的防線。

而襄陽就是薄弱之處。

因爲襄陽城固然堅固,但是襄陽城一破,順漢水南下,一路之上暢通無阻。

直入武昌。順流長江東下,這一道堅固的防線。

這也就是阿濟格,一定想要襄陽,而羅汝纔在其他地方可以讓步。但是在襄陽一步也不能讓的原因所在。

這是從天下的角度上來看襄陽,襄陽是這一條千里防線的奔薄弱之處。

但是如果單單看襄陽城。

襄陽城的堅固,不下於任何堅城。

首先,襄陽城防體系是一個雙城結構,一個是南岸的襄陽城,一個江北的樊城。

兩城夾着漢江。

襄陽城北部城牆,直接挨着漢水。襄陽城牆就是漢水河堤。而樊城就在漢水之北,雙方僅僅隔着一條漢水而已。

只要佔據水軍優勢,這一條漢水,不僅僅是北方軍隊的天險,也是樊城的補給路線。

所謂外無可援之兵,內無可守之城,反過來說。有持續不斷的援兵。城池想被攻克的難度就要小得多。

樊城護衛漢江北岸,漢江庇護襄陽,襄陽又是兩者的大後方。

這除非北方軍隊,在別處突破,比如棗陽。包圍襄陽樊城兩城,否則這個雙城結構,是不好破解。

即便是完全包圍了,雙方城池也可以互爲犄角,在水路連接之下,彼此支撐,也是一個完整雙城結構。

襄陽天下雄城,絕非說說而已。

在重炮沒有出現的情況之下,這樣的結構,幾乎是上無解的。否則當年元軍南下,也不會打了襄陽七年之久。

不過在重炮,特別是紅夷大炮出現之後,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的城池都到了必須革新的時候。

這種數百年前銅牆鐵壁一般的結構,已經應付不了如今大炮了。

而且,現在的襄陽樊城兩城也不能與當年宋軍經營數十年的襄陽樊城兩城相比。

襄陽城還好說。

是開國時期建造的城池,也是湖廣省的重要府城,屢次修繕擴建之下,城池還算完備,再加上白旺駐守襄陽,對襄陽城近一步修繕,稱得上一座雄城。

襄陽城不錯。

但是樊城就不行了。

襄陽城與樊城,在戰爭之中,是脣齒相依的城池。但是在和平時代,這兩座城池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

不因爲別的,就是因爲漢水。

承漢水之利,就要受漢水之弊。漢水是襄陽城並不可或缺的。

但是漢水並非一直如此溫順的。

漢水自然也有發大水的時候。當漢水漲水的時候,官員就要決斷了。

保襄陽還是保樊城。

兩者之間的地位,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襄陽是一個府城,襄陽城之中,還有一個襄王。但是樊城是什麼?

樊城連一個縣都不是。

特別是在嘉靖四十五年的一場大洪水之中,樊城原來有的磚城全部潰決。樊城就越發不成樣子了。

現在漢水以北,只有一個樊城關,駐守一個巡檢司。這個樊城小關,駐守數千人都行,但是更多的就不行了。

這嚴重影響了雙城體系。

只是這個缺陷,並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補全的。

這個時候,李過,袁宗第等人都在樊城關之中左右爲難。

李自成臨走的時候,將大軍的權力交給了李過。

雖然李過在衆將之中資歷並不是太深,但是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兒。

李自成沒有兒子,李過就是他的繼承人。

李自成也想要自己的這些遺產留給自己人。

楊承祖也不是笨蛋,他入駐襄陽城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分化闖營殘部。

將闖營殘部分做兩部。一部分是原襄陽本部人馬,也就是白旺所部,而剩下的就是跟隨李自成千裡迢迢的從北方敗退下來的士卒。

縱然白旺感激李自成知遇之恩,但是襄陽城原本的駐軍,對李自成的忠心,也比北方敗軍少了不少。

畢竟距離會產生隔閡,這些襄陽本地軍隊,都是白旺一手帶出來的。他們對李自成沒有什麼感覺。

反正如果因李自成影響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們知道會如何選擇,這也是羅汝才攻克兩路進攻襄陽的時候,幾乎沒有遇見什麼抵抗的原因。

現在楊承祖用同樣的手法,分化闖營。縱然白旺自己對李自成忠心,但也擋不住麾下士卒的滔滔大勢。只能默許了。

故此,襄陽本地守軍,被楊承祖以熟悉襄陽防務的爲由,將白旺所部留在漢水以南。分別駐守襄陽府以南諸峰。而楊承祖本部人馬駐守襄陽城,李過帶着北方敗兵駐守樊城。

李過接應袁宗第駐守樊城,只能在漢水北岸列陣。還好周輔臣的水師也被派過來支援。

周輔臣的水師,一兩年之內也鍛煉出來了。

與鄭氏的水師還不能相比。但是比起北方的漢鴨子,卻已經足夠強大,足以讓清軍不敢踏過漢水一步。

三月中旬,樊城以北煙塵大起,大隊人馬,幾乎鋪滿了正地平線。

一時間有遮天蔽日之感。

清軍的主力來了。

清軍主力有八旗兵數萬,遼東士卒數萬,再加上各地降軍數萬,加起來也有十幾萬之多,有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的感覺。

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六十章 叛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二十章 風起第六十八章 鳳陽民情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五十六章 病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九章 搬家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十章 收兵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四章 鄖陽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五十六章 病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
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六十章 叛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二十章 風起第六十八章 鳳陽民情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十九章 徐州內情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八十四章 催命煙花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五十六章 病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九章 搬家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十章 收兵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四章 鄖陽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五十六章 病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