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

說實話。金聲桓此刻有一種想將吳自蘭一刀殺了的衝動。

但是卻不能。

金聲桓估計硬衝出去,帶着一兩百騎跑掉,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沒有了曲部,手中沒有了實力,到哪裡都不會受到重視。他萬萬不願意如此。只是投靠張軒靠得住嗎?

金聲桓對於投降,從來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文官們還講什麼家國大義,但是對於這些武人來說,一向以實力爲尊。這年頭官降賊,賊降官的數不勝數,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

“哎,如果孫傳庭與李自成勝負已分,我就不用這麼糾結了。”金聲桓心中暗道。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觀望李自成與孫傳庭的主力對決。

如是李自成勝了,金聲桓沒有半點糾結了。可是看起來,孫傳庭的成算也不小啊。

金聲桓將思緒收回來,不想那些太遠的事情。召集諸將,說道:“弟兄們,是我金某無能,讓兄弟們落到如此地步,現在張首領想讓我投降,我金某生死不足惜,只是兄弟們想何去何從?卻要論個明白。我們身陷死地,如果兄弟們想決一死戰,我金某概無二話,如果兄弟們想一條生路,我也給兄弟們謀劃。”

金聲桓目光一一掃過這些中層軍官,說道:“只是兄弟們是怎麼想的?”

其實金聲桓在說話之前,就已經有了決定了。不過,如此大事,單單他有了決定是不行的。如果不說服手下的人,誰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

不過,還好金聲桓對下面的人非常不錯,在亂世之中,哪怕是大奸大惡之徒,也有自己的死忠。金聲桓麾下將士,對他還是很擁戴的。即便有那麼幾個心中有異議,也不敢說出了。

片刻之間,就統一了思想。

“將軍您一行是我們的主心骨,將軍說怎麼辦,我們就怎麼辦?”

“對,將軍你說殺出去,我們就與張賊戰上一場,如果將軍說降,我們就投降了。”

衆人異口同聲的表達了同一個意思。

“好。”金聲桓很是欣慰,說道:“我就爲兄弟們走上一遭。士銘。”

金士銘上前,說道:“將軍。”

金聲桓與金士銘在軍中一直以職務相稱。

金聲桓拉着金士銘說道:“這是我兒子,我此去賊營,如果有一個萬一,還請各位兄弟,護送我這孩子,到左帥處。”

“大人,何必如此?派一個人去一趟便是了。”宋光奎說道:“要不我去也行。”

宋光奎是金聲桓的老兄弟,從遼東跟着金聲桓已經十幾年了,是過命的交情。

“我意已決,勿需多言。”金聲桓說道:“士銘過來,拜見你宋叔,我有一個萬一,你宋叔就是你爹。”

宋光奎說道:“將軍何須如此,但有我宋某一口氣在,我定然保得少將軍無虞。”

“謝了。”金聲桓拍了拍宋光奎的肩膀說道。

金聲桓安排好這邊的事情,就來見吳自蘭說道:“我跟你走。”

吳自蘭心中鬆了一口氣。

不管他外面表現的多鎮定,心中卻始終踹着一塊石頭,這個時候,這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走吧。”吳自蘭說道,與金聲桓並繮而行,此刻吳自蘭才發現,金聲桓居然是獨自一人過來,說道:“就你一個。”

“自然。”金聲桓說道。

“好漢子,好膽略。”吳自蘭說道。

金聲桓輕笑道:“如此說來,閣下莫非也是好漢子嗎?”

吳自蘭哈哈大笑,對金聲桓卻是佩服幾分。在這個關頭,可以說瞬間就可以人頭落地的情況之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如此鎮定自如的。

“你放心。我家將軍最講信用,即便談不攏,也會放你回去的。”吳自蘭說道。

兩軍相隔並不是多遠,此刻金聲桓已經看清楚張軒的面目了,深吸一口氣,不置可否的說道:“希望如此。”

“金將軍,何來之遲?”張軒大笑道,帶着身邊十幾個親衛迎了上來。

張軒對自己很有自知之明,如果他一個人迎上去,被金聲桓順手擄去,那可就大大不妙了。

“金聲桓見過張將軍,金某也是久仰了。”金聲桓說道。

張軒爲金聲桓介紹道:“這位是楊繩祖楊將軍,你們可是老相識了。”

可不是老相識了。

羅汝才與左良玉交手的記錄,在張軒進入曹營之前就有了,而楊繩祖作爲羅汝才麾下驍將,與左良玉麾下的大將金聲桓之間的愛恨情仇,恐怕要糾結到崇禎十三年之前了。

的的確確的老相識。

“好久不見。”楊繩祖說道。

“彼此。”金聲桓臉色有一些難看,說道。

“金將軍此來,張軒不勝榮幸---”張軒說道。

“且慢。”金聲桓說道:“事情還沒有定下來。”

張軒微微吃驚,說道:“金將軍此來,不是來投奔於我嗎?”

“是也不是。”金聲桓說道:“之前所談,下面的人做不了主,故而我來與張將軍談上一談。”

“如果談不攏?”張軒說道:“金將軍難道不擔心嗎?”

“哈哈哈。”金聲桓大笑說道:“有什麼可擔心的,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如果張將軍視我爲貪生怕死之徒,就小看我金聲桓。如果張將軍有誠意,我自然願意爲將軍麾下,如果張將軍沒有什麼誠意,我寧可死在這裡。”

金聲桓目光炯炯,說的斬釘截鐵。

張軒不得不爲之震動,說道:“金將軍的意思是?”

金聲桓說道:“我願意投降將軍,不過麾下將士跟着我時間長了,不想分開,還請張將軍見諒。”金聲桓雖然說得意氣風發,但也知道,現在誰佔據主動權,不敢提什麼過分的要求。

在他看來這個要求並不過分。

“不行。”張軒面色凝重緩緩的搖頭說道。

如金聲桓那樣投降,不過是換一面旗幟而已。張軒對金聲桓所部的控制力,無限的趨於負數。一旦戰事落入下風,誰敢保證金聲桓會怎麼做啊?

畢竟金聲桓這個人,張軒可是信不過。

張軒可以招降納叛,也可以允許旁系勢力擴大,但是這一切都要確定一點,那就是張軒可以控制住,如果控制不住,不過是將外部的敵人,轉化爲內部的隱患,這何苦來哉。

如此還不如一拍兩散,將金聲桓剿滅在此,想來金聲桓所部,也不會死硬到底。

明末這個時代,還真沒有幾個敢說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的軍隊。

不過,張軒這樣想,卻不能這樣說。

“我已經承諾楊將軍了。”張軒說道:“金將軍必須將所部一些人馬給楊將軍,並且將一部分人馬,給諸將。決計不能更改的。”

金聲桓皺眉說道:“將軍準備留給金某多少人馬?”

“千騎。”張軒說道。

金聲桓無論如何也不肯答應,他雖然屢有折損,但所部人馬依舊在三千騎之上,一下給他砍了大半,他如何也不肯,說道:“如果張將軍如此說,那麼金某就告辭了。我們戰場之上見。”

金聲桓說完就回頭,準備上馬。

楊繩祖心中感動,但是也覺得張軒做的太過了一些,說道:“將軍,這些兵馬我可以不要。”

“這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張軒正色說道:“賞功罰過,是兵法之要,有功不賞,有過不罰,何以正軍法治人心?”

金聲桓冷哼一聲,隨即上馬。準備走。

“且慢。”張軒忽然說道。

“怎麼?”金聲桓駐馬冷笑一聲,說道:“張將軍準備將我金某的頭顱留下來嗎?”

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二十六章 論東虜二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二十七章 殺襄王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八章 拷餉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四十章 奪門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二十章 火併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七十二章 不負闖王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十章 收兵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三十二章 餌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二十章 風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九章 搶收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八十二章 明失其鹿,岳父其有意乎?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五十六章 病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七章 軸承
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二十六章 論東虜二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二十七章 殺襄王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八章 拷餉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四十章 奪門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二十章 火併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七十二章 不負闖王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十章 收兵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三十二章 餌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二十章 風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九章 搶收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八十二章 明失其鹿,岳父其有意乎?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五十六章 病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七章 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