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第一個召見的是何騰蛟。
昨日馬士英已經表明了態度,想來一時間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而何騰蛟卻保持沉默,所以隆武想要招撫高一功,作通何騰蛟的工作,非常有必要。
何騰蛟也明白這一點,他其實已經想了整整一夜,到了後半夜才微微睡了一會兒。
隆武見了何騰蛟,說道:“何愛卿請坐,等一會兒就在早朝了,朕就長話短說,高一功之事,朕仔細思量之後,依舊拿不定主意,卻不知道何愛卿有什麼想法?”
隆武的心思早就確定了。他要抓住這個機會,只是如今長沙的局面,不說服何騰蛟與馬士英兩人其中一人,隆武有萬般心思也落實不下去。
何騰蛟說道:“秉陛下,如此大事,臣回去輾轉反側,思量許久。以高某等罪孽,當明正典刑以謝毅宗皇帝。但是---”
隆武一聽但是兩個字,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
正如隆武所料,何騰蛟繼續說道:“而今國運艱難,江山殘破,兩京蒙塵,兩帝蒙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當棄虛名而取實利,不宜寒了遠人歸降之心。”
“這麼說?”隆武心中一動,說道:“何大人是同意了。”
“臣雖然願意寬大爲懷,但是高將軍之前種種前罪,卻不能一筆勾銷了。”何騰蛟說道:“爲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臣請陛下支以糧草軍械,命高將軍北伐自效。”
隆武聽了何騰蛟的話,心中先是一動,知道這是一個好辦法,在很多士大夫心中更是好辦法,僅僅是讓出一些錢財,就讓賊人自相殘殺,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嗎?
不過,隆武很快就從這個好辦法之中脫離出來了。因爲隆武很清楚,現實與想象是有差距的。高一功傻到什麼程度,纔會如此聽話。看高一功從湖北逃得如此之快,就能看出來,他們對夏軍的忌憚,僅僅區區錢財,正能讓高一功立即掉頭攻夏。
再進一步想,此戰如果大勝,則高一功不過一藩鎮而已,如敗,說不得夏軍就追着敗兵而來。那時候的情況,就更加不妙了。
隆武說道:“這樣的條件,高將軍會答應嗎?”
何騰蛟何等聰明之人,說道:“這事情不用太急,荊州以南,常德以北可設一鎮,供高氏屯兵之所,以北伐之名支以糧草,讓爾等爲北方屏障。有高一功在北,臣就可以督促章曠大力東進,克服南昌,北上九江,截斷武昌與南京的聯繫。恢復江南半壁。”
隆武聽了之後,緩緩的踱步。
這個北伐的總戰略,隆武已經推敲過不只一次了。章曠與張應元也打過幾場小仗,勝負之數不用多說。無關大局。之前如此,是因爲武昌囤積了重兵,避虛擊實的策略。
而今情況有所變化,這個戰略要不要修改,還在兩可之間。但北伐卻一定要有的。
北伐對隆武來說,不僅僅是軍事行動,還是政治口號。
以北伐爲政治口號,在中國歷史上是老一套,翻開南北朝南朝的歷史,“北伐”這兩個字,幾乎比比皆是。之後的種種政治-鬥爭都寫滿了。何騰蛟的解套之法,不可謂不高明。
以北伐恢復故土,對抗薄於毅宗忘恩負義。
當然了隆武也看得出來,何騰蛟對高一功的防備,從頭到尾都沒有將高一功放到洞庭湖以南的想法。將高一功與隆武隔開的想法,再明顯不過。
“不管怎麼說,先收撫這數萬大軍再說其他。”隆武心中暗道。他回身對何騰蛟說道:“何先生之言,朕記下來了。時候不早,我們早朝再說。”
其實如今長沙很多事務,根本不需要上早朝,比朱元璋事情,早朝時間不夠,還要加午朝不同,長沙六部衙門都是新建的,很多衙門比如翰林院,現在只有一個牌子,根本不能正常的履行公務。
真正大權都在兩位大學士手中。
凡是先與馬士英與何騰蛟溝通好,比上早朝快的多。
不過,早朝也算是勤政的一項,那怕是一個樣子貨,也要持續的堅持下去。
隨即幾聲靜鞭響,隨即幾十名侍衛列開,隆武在簡單的宮殿前面上朝了,只有一些重要官員能在房間之中,很多官員都排到院子裡的。其實在北京也是如此。
真正的大朝,叫做御門聽政,很多官員都是宮殿外面列隊的。
“有事啓奏,無事退朝。”一聲太監悠長的嗓音傳了出來。
“臣督察御史文安之有奏。”文安之身穿官袍,大步走了出來,將高一功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一時間很多大臣議論紛紛。場面上十分混亂,隆武看着文武百官,就知道這消息早已泄露出去了。
指望大明皇宮能保密,從來是不可能的事情。
“咳咳。”隆武咳嗽了兩聲,說道:“諸位愛卿怎麼看?”
“臣以爲萬萬不可。”不等馬士英說話,就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出列大聲說道:“闖賊肆虐天下,人神共犯,甲申之變,毅宗皇帝蒙難。所謂主辱臣死,主辱臣尚且一死,何況蒙難?”
“臣受毅宗皇帝厚恩,而今但欠一死耳。高賊等人,追隨闖賊肆虐天下,刀下不知道殺了多少士大夫。令天下發指,陛下只有有今日,也當年毅宗皇帝壯烈。而今不念君父之仇,接納賊人,不思匡扶之義,一意苟且,陛下日日言中興,臣不知中興於何處。百年之後。臣不知道陛下何以見列祖列宗於地下,臣不知陛下何以見毅宗皇帝於地下。”
隆武臉上青一陣白一陣的,心中惱怒的幾乎要殺人。牙齒咬得咯咯做響,但是隻能忍着。
不過,這並不是結束,而僅僅是開始。
在這名老臣的帶領之下,一行十幾名官員,紛紛拜倒在地,一個個開始上奏。這些大都是進士出身,言語之間,如刀似劍,毫不留情。頓時讓隆武有一種無地自容,恨不得找一個坑給埋了的感覺。
這些罵起來比馬士英狠多了。
明朝與清朝精神氣質上完全不同,明朝推崇道德。故而有很多人說一套做一套,凡是說唱高調,但是真正做起事來,連尋常百姓都不如。但是在朝廷之上,卻是政治正確。
崇禎亡國於李自成,這是家國之恨,君父之仇,是萬萬不能含糊的。這就是政治正確。
隆武接納高一功等人就是苟且,就是妥協。
隆武見有些大臣也有一些意動,心中暗道:“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否則就是羣起而攻之的局面。”
畢竟在明末罵皇帝,幾乎是流行風尚了,甚至比皇帝處罰了,也都被人讚揚,這個時候從衆說一些絕對正確的話,自然原因,至於具體執行層面的事情,抱歉,這事情不是儒臣言官所考慮的事情。
隆武猛地將之前的案几給推翻了。
無數奏摺,筆架,硯臺,文房四寶摔了一地,一些還是瓷器,摔起了十分清脆。這麼大的動靜出來,所有人都鴉雀無聲,看着上隆武。
隆武目光如電掃過所有的大臣,鼓起勇氣,毫不示弱的說道:“朕乃旁支宗室,本無望繼承大寶,今生今世也沒有想過有今日。不過是願爲一賢王,留姓名於青史之上,餘願足矣。”
隆武的聲音傳出了正堂,也傳到了外面的官員的耳朵之中,聲音靜靜的迴盪,沒有一個敢發出聲音打斷。而隆武一時間也沉浸在往事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