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

隆武回到長沙城之中,立即召集內閣。

首輔馬士英,次輔何騰蛟還沒有什麼變動,但是在實際權力上,馬士英已經在何騰蛟之下了,無他,而今的長沙城處於何騰蛟直接控制之下。而因爲武昌之敗,馬士英所控制的兩廣,貴州都有不穩的姿態。

這種不穩,既是百姓紛紛爲亂,也是各種政治勢力滋長。馬士英的控制僅僅留於表面了。

這種狀態表現最明顯的是靖江王之亂。

靖江王這個藩王在明代的地位不同,原因無他,大明所有藩王,都是太祖之後,而靖江王不是,靖江王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之後。在整個藩王體系之中,屬於邊緣人士。

但是本任靖江王卻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在武昌淪陷,弘光被俘之後,就滋生了別樣的心思。對唐王登基表示反對,起兵自立爲帝,隨即被廣西地方官給平定下來。

但是這樣的情況,也極大的撼動了,長沙對廣西的統治。靖江王失敗的主要原因,其實並不是他起兵,而是他的血脈太遠了一點,不是太祖子孫,對帝位根本沒有繼承權。

所以很多廣西地方官都蠢蠢欲動。想立擁立之功。

也是長沙這邊,面對局面幾乎岌岌可危,對兩廣大後方,做出了以安撫爲主的應對,並沒有窮追此案。

但是靖江王之亂,對馬士英打擊很大,最大的打擊是丁楚魁的獨立傾向。似乎丁楚魁想脫離馬士英一系,自立山頭。受此打擊的馬士英,越發抱緊隆武的大腿。

兩人幾乎一拍即合,這才維持住了馬士英的地位。也維持住馬士英與何騰蛟的力量平衡。

內閣之中,雖然還有別人,但是馬士英與何騰蛟雙頭並立的政治格局,沒有一點變化。

隆武一回來,就以剃髮令之事,詢問兩位的意見。隆武聽了何騰蛟所言,幾乎不敢相信,說道:“何先生,這-----”

何騰蛟說道:“非臣願意如此,而如今的局面夏寇強勢,老賊新死,小賊方登基,但是朝中卻是不得片刻之安穩,靖江王之亂,剛剛平息,廣東民亂之事,又有愈演愈烈之態。更不要是雲南沙氏之亂。四川獻賊之勢。天下之大,朝廷唯有數省,而數省之中沒有一片淨土。更何況,集大兵於長沙,糧餉缺額太多。無糧則兵亂,徵糧則-民亂,實在無力於北方,還需要依靠清廷之勢壓制夏賊,爲我獲得喘息之機,掃平各地之後,再做後舉。”

隆武看向馬士英。

馬士英只有默默點頭。

隆武接到手中的攤子,何止一個爛字。

雲南沙定洲之亂,雖然聲勢浩大,據說沙定洲聯合數個土司,攻擊沐氏。甚至上書長沙,要世鎮雲南與沐氏之例。而云南沐氏不管怎麼說經營雲南數百年,還是有幾分威望的。

雖然丟了昆明城。但還維持一個殘破的局面。

而且長沙對雲南,鞭長莫及。也無法多做干涉,更不可能派兵平叛。只能讓沐天波自己處置了。

至於四川一省,只剩下川南數個府縣,還在朝廷手中,以北已經紛紛淪陷了。也是一個岌岌可危的局面。

但是這些都是疥癬之疾。

雲南本就貧瘠,即便太平的時候,也不見得有多少積蓄。更不要說現在了。四川在弘光的時候,就已經是這樣了。真的心腹之患,卻是朝廷的財政壓力。

對夏軍對峙的情況之下,發生的兵少則軍不足用,兵多則餉不足養,無糧則兵亂,徵糧則-民亂的局面。

大明的稅收體系,可以說是相當頑固的,洪武所創的固定稅制,讓大明朝的財政收入,從洪武時期到明末,朝廷收入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這就是明朝財政特色,固定稅入,甚至用石碑刻在各衙門之中。

康熙所謂的,永不加賦,不過是因洪武遺意而已。

但是這樣的情況之下,朝廷發生危機之後,爆炸性加稅都不知道怎麼操作了。

如果仔細說,說上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只能說面對夏軍軍事壓力,湖南,贛南,最少要十幾萬大軍,而想要北伐,更是要數倍於此的軍隊。而這數十萬大軍的軍餉全部由湖南,廣東兩塊地方支出。

地面之上根本支撐不過來。

這也是廣東民亂起事的原因。

隆武帝知道,大明朝廷的稅收體系是有問題的。否則以兩省的民力,或許,養幾十萬大軍,有些吃力,絕對不是一年都養不了的。只是這個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改如何下手。隆武帝卻不知道了。

隆武帝只能恨恨的說道:“而今只能如此了。閣老讓朕過來,單單是爲此事?”

馬士英說道:“陛下,臣等請陛下來,卻是爲了四川之事。”“四川。”隆武說道:“獻賊有什麼動靜?”

馬士英說道:“獻賊剛剛登基爲大西皇帝,倒也安靜。只是如今各路兵馬雲集,貴州,貴州一省已經不足支撐了,請陛下命一人督師進川,以川糧養諸軍,否則諸軍恐怕要盡散了?”

隆武大吃一驚,說道:“川南諸軍,已經艱難如此了?愛卿可有人選嗎?”

川南諸軍,其實都是被張獻忠打敗的潰兵,紛紛聚集在一起,人數多少,長沙這邊也不知道。各部都有,魚龍混雜。而武昌失陷之後,軍心也不是太穩定的。

而貴州又是一個窮省。

其實貴州窮不窮是一回事,而在大明官方根本沒有貴州的黃冊,概因貴州一省,根本就是因爲土司作亂,才設置的,只有幾個縣的地方,直屬與朝廷,其他的根本就是各土司的轄地。

如此一來,又怎麼能弄出來錢糧。

太平時節,貴州的稅收從來是象徵意義上的。

馬士英說道:“臣薦樊一蘅。樊公乃萬曆四十七年進士,久任戎馬,熟知兵事,又是川人,人地兩熟,而今又客居貴州,正好統領各軍,先破獻賊。”

其實馬士英接到的報告,比他給隆武更加糟糕。

糟糕在於,川南各軍,可以是說都已經不是朝廷大軍了,故此不管湖南這邊多麼艱難,馬士英都沒有想過調川南的兵,一來是路上不好走,二來就是知道調不動。

而現在局面是,川南各軍因爲這樣那樣的矛盾,自己內部都要動上刀兵了,也有人與張獻忠作對,一時間敵敵我我的,亂的一塌糊塗。馬士英舉薦樊一蘅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讓樊一蘅大破張獻忠。

而是想暫時安撫住各部士卒,不讓他們鬧出事來。

至於其他的只能徐徐而圖了。

隆武看過樊一蘅的履歷,知道樊一蘅乃是老臣,又做過邊臣。又跟着洪承疇征討過流寇,也算是帥臣了,自然同意了,何騰蛟也沒有意見,貴州乃是馬士英的鄉梓之地,而馬家又是世襲貴州指揮使之位。在貴州影響力極大,而這個決策影響的又是貴州一地,他插不上話。

三人確定之後,隆武立即啓用樊一蘅。

封樊一蘅以兵部尚書銜。總督雲貴川三省,有便宜行事之權。樊一蘅接到命令之後,也不含糊,立即尋訪諸將。統合諸將,分兵合擊。從各個方向圍剿張獻忠。

不是樊一蘅不想合兵,而是這個局面讓樊一蘅根本沒有合兵的可能性。各部人馬各自爲戰,都打自己的小算盤,強行合兵一處,反而有副作用。

樊一蘅兵還沒有出,風聲就傳到了張獻忠的耳朵之中。

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二章 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十二章 撤軍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一章 汝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三十二章 餌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九章 搬家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九十一章 冒險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五章 峽石城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九章 初戰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六章 王度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
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二章 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十二章 撤軍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一章 汝寧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三十二章 餌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九章 搬家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四章 張青天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六十七章 甕城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九十一章 冒險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五章 峽石城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二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九章 初戰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六章 王度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