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

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

張軒放過了李過,並不意味着李過就沒有其他敵人了。

李過眼睜睜的看着黨守素爲大炮所轟擊,隨即尚能維持的忠貞營一瞬間崩潰。李過一時間不知道,心中是個什麼反應?只是聽左右說道:“侯爺,快走,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這才渾渾噩噩的被人擁着向東方逃竄。

李過之所以反應這麼大,倒不是李過沒有打過敗仗,而是他第一次見到火炮如此精確打擊。

之前大炮根本沒有這樣用過,別的不說。有人說努爾哈赤是爲袁崇煥用火炮所傷,但實際上是無稽之談,老奴撤軍之後,好幾個月纔去世。這個時代的大炮大多是實心炮,一個人捱上一下,看看能不能活過幾個月。

之前也有將領爲火炮所傷,不過那些都是誤傷,最少沒有專門的轟擊將領的意圖。

而今天卻是出現了。

李過以他的軍事素養,明顯的感受到一絲不一樣的地方。但是哪裡不一樣。一時間他說不上來。

畢竟在張軒的不懈努力之下,火炮正在一步步的走向戰爭之神的地位,很多將領都有所感觸。但是炮兵作戰理論,暫時還沒有人提出,大家都是模糊的意思到這一點,如李過這般。

一般來說,軍事理論,總是落後于軍事實踐的。

一想到,如果不是黨守素擔任了斷後的位置,站在帥旗下面的人,應該是他李過,李過就一身冷汗直流。

“殺。”忽然從北邊喊殺之聲大做,不是別人,正是等候多時的曹宗瑜。

曹宗瑜放火之後,就已經準備出擊,果然不出他所料,不過半個時辰左右,李過就從南邊退過來,根本不回營地,直接向東而去。

此刻李過也只有向東邊逃走了。

北邊有夏軍,南邊有夏軍,西邊就是洞庭湖,東邊雖然有山,但是山勢並不陡峭,最少不是無路可走的狀態,不向東邊,還向什麼地方走?李過自然打起精神不與曹宗瑜糾纏,雙方且戰且走,向東而去。

曹宗瑜只是其一,還有一路追兵不是別人,就是羅岱。

羅岱養精蓄銳,所謂何事,就是爲了追擊的時候,大展神威。如此機會,他豈能放過,自然是死咬着不放,想要將李過留下來。

不過李過還是有些本事的,身邊也有一批願意爲他效死之人,也不知道是不是李自成的遺澤,反正每每到危機時刻,都有人拼死爲李過殿後,或數百,或數十。想辦法拖延追兵的速度。

再加上洞庭湖東邊這個平原地帶本就不是寬,往東不遠就進入山中了。

曹宗瑜與羅岱一連追擊數十里,直接到了山腳下。還是沒有拿下李過,這才放棄追擊。

畢竟曹宗瑜帶來的人馬,本就不比李過多多少,李過是敗兵,而曹宗瑜所部何嘗不是疲兵。山林之中,又是最容易隱藏伏兵的地方,繼續追下去,說不得陰溝裡翻船了。

如此曹宗瑜這才收兵。

而羅岱的騎兵也是很精貴的,夏軍的騎兵,幾乎是上死一個少一個,沒有補充的情況之下,縱然羅岱願意冒險,他身邊的人也不敢讓羅岱去冒險。羅岱百般不願意,也只能收兵了。

兩人收兵,代表着這一場大戰落下了帷幕。

這一場戰略決戰之中,夏軍大獲全勝,忠貞營岳陽軍兩部,幾乎可以從明軍作戰序列之中除名了。李過殘兵敗將進入山中的時候,也不過三四千左右,可以說李過所有的努力,被張軒一朝打散了。

張軒最大的收穫是戰略形式的改觀。

李過所部被打掉,從武昌到長沙,水陸兩途,暢通無阻,雖然張軒大軍深入長沙,還有幾分孤軍深入之態,但最少不是與後方斷絕交通了。更不要說,張軒所俘獲的大量俘虜,這些只要稍稍整頓,就可以作爲兵源。

南征軍的兵力匱乏狀態,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此刻張軒並沒有太過喜悅,他帶着數百隨從來到了忠貞營帥旗所在地方,也就是黨守素戰死的地方,黨守素的屍體已經被收斂過來,靜靜的躺在棺材之中,從正面來看,還算是得體,如果從後面看的話,卻是無法遮蓋的血肉模糊。

張軒說道:“厚葬吧,老黨不管怎麼說,也算是一個好漢。”

張軒與黨守素接觸不多,但也是當初酒桌上的酒肉朋友,當初但凡大勝,闖王慶功的時候,闖營與曹營將領都會去,雖然看上去涇渭分明,但是耳昏腦熱後,這種涇渭分明的狀態,也就消除了。

即便張軒不大愛喝酒,但是與黨守素也是接觸過幾次。

只記得他是一個不大愛說話的陝西大漢,一開口就帶着一股信天游的味道。不過爲人可靠之極,否則也不會在西北紛紛投降清廷的情況之下,還跟隨高一功,千難萬苦的殺到湖廣來。

不過,是作爲故人,還是作爲與清廷作戰,好不妥協的態度,黨守素都當得起厚葬之禮。

“是。”姚啓聖說道:“請大將軍放心,我等會以侯爵之禮,將黨將軍厚葬的。”

張軒安排了黨守素的後事,放眼看去,戰場也平靜下來了。

李過選擇此地作爲帥旗所在,並不是沒有原因的,在張軒看來,這裡的地勢有一點點高,正好將整個戰場都收進眼裡。

此刻整個戰場之上,大片大片的俘虜席地而坐,被夏軍分割開來,先是收攏兵器,然後分開安置。這些士卒雖然都老老實實的,但是張軒卻不敢多太相信他們。

畢竟戰場之上,一個不小心,被對方翻盤的事情,有太多太多了。

這些俘虜有數萬之多,雖然今後是財富,現在卻要小心翼翼的面對。

張軒將這一件事情交給了王進纔去做。

王進才雖有打仗之上,水平有限。但是在處理軍中事務上,似乎還不錯。畢竟老油條見多識廣,讓張軒有一種將王進才塞進樞密院的衝動,畢竟張軒作爲樞密副使,大夏幾大軍頭之一,在樞密院中安插個把人手,太正常不過了。

而且安插別人過去,張軒還擔心能不能適應,張軒軍中有好多將領都是打仗可以,人情世故,其他方面就不行了,王進才卻不一樣。至少不用擔心王進纔在南京混不開。要擔心的是,他會不會混的太開了。就忘記了他是誰的人了。

王進才卻不知道張軒有這個想法。依然在賣力的收攏俘虜。

張軒目光又落在周輔臣身上。

周輔臣似乎感受到張軒的目光,頓時頭皮一緊,但是不敢說什麼。

張軒沉吟片刻說道:“這次就算了,也是我下命令之前,事先並沒有調查好,不過,再有下次,就不是這麼容易過關了。”

“多謝大將軍。”周輔臣說道:“那麼末將的伏波侯?”

張軒輕輕一笑說道:“該是你的,就是你的好生做事便是了。”

“報。”鄭廉說道:“張先壁將軍求見。”

“哦。”張軒聽了之後,說道:“快請。”

張先壁一會兒,就帶着百餘人提着一顆人頭過來,他先在百餘步落馬,解下兵刃,提着人頭走了過來,在張軒身前三四步的距離跪倒在地,說道:“末將拜見大將軍。”

張軒也是第一次見張先壁,幾步上前,將張先壁給攙扶起來,說道:“今日得見張將軍,幸何如之?”

這是張軒第一次見張先壁。

張先壁與黃朝宣一樣是雲南人,不過看起來張先壁要比黃朝宣長的大氣多了。相貌堂堂不像是南方人。

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五章 高鬥樞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八章 攻城二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四章 鄖陽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七章 攻城第四章 鄖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九章 搬家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二十二章 炮戰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
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五章 高鬥樞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八章 攻城二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四章 鄖陽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七章 攻城第四章 鄖陽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九章 搬家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二十二章 炮戰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