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

首先,高鬥樞自己的能力,這就不多說了,而且,高鬥樞對襄陽也很熟悉,長期活動在這一帶。故而根本不用多做熟悉,就能坐鎮襄陽。

一想到這裡,張軒立即召見了王光恩。

張軒與王光恩沒有什麼話說。

張軒在羅汝才軍中的時候,王光恩已經投誠當官軍了。兩人只是聽過彼此的名聲而已,從來沒有見過。雙方也沒有什麼話可說的,不過是一些客套話而已。王光恩表示之前,做了種種錯事,深感歉疚。

而張軒則代表羅汝才,說前事一筆勾銷,今後實心做事。如是等等。

到最後張軒忽然說道:“久聞高大人之名,聽說高大人在王將軍幕中,可否一見?”

王光恩一聽,心中頓時一動。立即說道:“有何不可?”

對王光恩來說,讓高鬥樞在身北邊的當個幕僚,遠遠不如讓高鬥樞在夏朝上位,聽這位鄭國公的意思,自然要重用高鬥樞了,他自然立即答應下來。

王光恩本想派人將高鬥樞請過來,但是張軒說道:“如此大賢,自然是我親自拜見。”隨即與王光恩一起,去王光恩落腳點,拜見了高鬥樞。

不過,到了之後,高鬥樞卻沒有在,問過下人之後,才知道高鬥樞出去了。

王光恩立即派人去找,被張軒止住了,說道:“無須打擾高大人雅興,我在這裡等便是了。”

張軒一等就等了一時辰,才見高鬥樞從外面回來了。

王光恩見高鬥樞回來了,頓時鬆了一口氣,連忙給張軒介紹。張軒行禮道:“學生拜見高先生。”

高鬥樞聽了張軒所做所爲,心中微微感動。說道:“國公無須多禮。”

王光恩很識趣,沒有多待,就匆匆的下去,將空間留給他兩人。

張軒也直入正題說道:“我大夏立國方始,正是用人之際,高先生當年屢挫闖王,天下鹹知,我代表必須請陛下,請高先生出山。”

“哦,賤名居然傳到夏皇耳朵中了。”高鬥樞說道。

張軒心中暗道:“何止是傳到了,當年你弄得他很是狼狽。”

羅汝纔在鄖陽兵敗之後,才引起了李自成發動襄陽之變。兩者或許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襄陽之變一直是羅汝才的逆鱗,任何與襄陽之變有關的事情,在羅汝才的心中,任何與襄陽之變有關的事情,都沒有什麼好評價。

張軒一時間也猜不出羅汝纔對高鬥樞是什麼心思,但是有一點卻是肯定的,羅汝才走到今日絕非意氣用事之人。

不過留什麼舊恨。

張軒說道:“陛下當年就深服先生之能,曾對我言之,高先生之能,鬼神莫測。恨不能與其人把臂而遊。”

如果羅汝纔在這裡,自然一頭霧水,暗道:“我真說過嗎?”

但是高鬥樞心中微微一動,說道:“不敢得陛下繆贊。”

高鬥樞知道,比起孫傳庭,盧象升等人,他還欠些火候,這一句話,也僅僅是客氣話而已。只是而今羅汝才的身份今非昔比了。作爲開國之君,說出來的分量就與衆不同。即便是客氣話,也是有分量的客氣話,縱然是高鬥樞心中也有一陣飄飄然之感。

張軒立即說道:“而今,東虜入關,天下殘破,有志之士,無不痛心疾首。東虜者,率獸食人之輩。我家陛下,起於草莽,縱然有太多不妥之處,但依舊是漢人。朱明不得人心,乃有今日,我家陛下非爲逆取也。切以爲,我家陛下乃漢人正朔。東虜不過披甲帶鱗之輩。華夷之辨,孔夫子之言,須臾不敢或亡。前番襄陽之戰,襄樊殘破,而襄陽又是天下之所重,堪爲中天鎖鑰。在下請先生出山,爲天下漢人鎮守襄陽。”

這一番話,張軒在心中醞釀很久了。

這一番話並不僅僅是準備對高鬥樞所言的,而是對天下所言的。

清軍入關,所喊的政治口號,乃是爲明報仇。

而夏朝也要有自己的政治口號。之前曹營起事的時候,也有弔民伐罪,除暴安良的口號,幾乎上與闖營沒有不同。但是曹營進入江南之後,與士紳大量合作,甚至錢謙益成爲內閣首輔。

這樣的情況之下,曹營上上下下的情況與之前不同了。

必須確定新的政治綱領。

這種東西,看起來沒有用。但是喊對了有什麼很有用的。

清軍以爲明報仇之名,安撫了不少前明官員,讓他們沒有負擔的投降清廷,爲清廷安定北方,幫了大忙。

而張軒華夷之變口號,也不是張軒亂想的。

似乎是大明朝的政治正確就落在驅逐韃虜,這四個字上面,所以有明一代,對外非常強硬,不妥協,士大夫之中高度的道德化,也就是動則愛唱高調。崇禎與清議和,就是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強烈反對。

這固然有黨爭的因素,但不得不說,也顯示出民間輿論,而民間輿論其實也就是士大夫的輿論。

或許是張軒口中的華夷之辨說服了高鬥樞,又或者說,高鬥樞本來就有傾向,順着張軒給的臺階下來了。說道:“鄭國公如此盛情,在下卻之不恭了。”

張軒聽了大喜過望了,立即將他準備好的襄陽防禦計劃拿了出來。

高鬥樞看了之後,微微皺眉,說道:“昔日宋與金元相爭,戰於三處,四川,京湖,兩淮。襄陽本就是京湖要地。國公所謀劃,固然稱善,然一地之成敗,不僅僅看一地,也要看總體戰略。”

“國公請我鎮守襄陽,還請問國公。”

高鬥樞手一劃,將襄陽以北的大片區域給划進去了,說道:“這些地方如果處置?”

張軒說道:“高大人意思是?”

高鬥樞說道:“彼退我進,當派將領北上,將戰場推進到河南。”

張軒猶豫了一下,說道:“河南千里沃土,無險可守,且河南府一帶已經落入清軍手中,他們雖然可以出擊河南,進退自若。恐怕得河南不可守之。”

高鬥樞說道:“如果清軍棄地,國公也不敢奪之,天下如何看大夏。”

“且據河南,而不戰於河南。清軍兵鋒正銳,利於平原決戰,清軍南下,固守數座堅城,讓其南下。以數座堅城爲網,以襄陽爲盾,然後以數萬大軍爲矛,斷其後,使其不戰而退,如果國公想畢其功於一役,也未嘗不可。”

張軒說道:“如果清軍不肯南下,而是逐城攻克而南,如何?”

高鬥樞說道:“河南諸城,接與淮水相連,可以水師接應諸城,河南之勢大張,則清軍自然不敢有窺襄陽之能。”

張軒終於聽明白了,高鬥樞從頭到尾都在說張軒膽怯,如今清軍退兵,河南各地無法留守的時候,居然還想着襄陽,不去想將戰線推進到河南境內,讓想襄陽一帶成爲內地。

張軒聽了之後,大爲震動,但是思來想後,卻不能下決定。

他是從河南之中打出來的,太清楚河南太時候騎兵機動了。曹營騎兵質量上敢與八旗硬懟,但是數量之上差太多了。與清軍在平原之上交戰。張軒實在沒底。

高鬥樞說的似乎可行,但是張軒總覺得,說得太過輕巧了。似乎有什麼問題沒有考慮到,但也沒有想起來什麼問題,他只能說道:“高先生,容我三思。”

隨即張軒告辭離去。

雖然張軒在戰略之上,對守襄陽,還是守河南,有些疑慮。但是不管怎麼說,爲大夏招攬一位,封疆大吏,也是不錯的。

第十六章 拔營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七十六章 焦鏈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一百二十二章 登基第二章 授田第一章 汝寧第五章 高鬥樞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十五章 離京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二十六章 論東虜二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六十章 叛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十三章 老營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十三章 老營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
第十六章 拔營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七十六章 焦鏈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六十四章 備戰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一百二十二章 登基第二章 授田第一章 汝寧第五章 高鬥樞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二十二章 肅清全城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十五章 離京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九十四章 黑虎頭旗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八十六章 夜談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二十六章 論東虜二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六十章 叛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十三章 老營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十三章 老營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