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170章 兩府並立

bookmark

從大內出來,已經明月高升。呂夷簡辭別了李迪,看着天上的一輪明月,心中感慨萬千。他還是沒想到徐平會要求把秦鳳路的大權交回朝廷來,特別是在沿邊諸帥正要求有更大的權力,以專事權的時候。徐平的用意呂夷簡明白,只有把大權交回來,朝廷纔會給他更多的前線指揮權,更多臨機處置的權力。說白了,徐平交回的是個人的私權,但前線大帥職務上的權卻會變得更多。呂夷簡明白這樣做的好處,心裡也知道這種事情徐平做得出來,自己卻做不來。說到底,呂相公行事,還是放不下心中的私利。

帥府大權交回樞密院,需要一系列制度保證。核心一點,就是自帥臣起,對下屬將佐官員的管理,以後以制度爲依據,而不是再靠官階相壓。哪怕有屬下官員看着不順眼,你可以在職務上進行打壓,卻不可以按自己意志進行懲處。類比地方,便就是知州雖然是一州主官,但其下面的通判和幕職曹官都有一定的獨立性,既有上下管轄的關係,也相互監視。甚至因爲官員個人能力不同,知州和其下屬官員的關係是各不相同的,但在制度上規定只有知州獨享的權力,其他人也不可以染指。

朝廷把權力直接延伸到帥府下的各官,而不再是像以前,給帥臣大權,一切都由其處置。因爲權大,便就不許久任,甚至用不正當手段分其權力。你越能幹,就越不放心讓你在一個地方任職太久,越不放心把軍隊交給你。現在由樞密院直接控制帥府各機構,甚至直接控制其下各軍,帥臣的權力再大,其對軍隊的控制力也天差地遠。

以前在政事堂,呂夷簡主持編了《中書條例》,這條例在他失勢後還曾經成爲政敵攻擊他的把柄。因爲有了《中書條例》,一個庸人也可以做宰相而不出大亂子,如此一來帝王還怎麼會慎選宰相?要不是徐平在三司積極編《三司條例》,把《中書條例》充實起來,那條例說不定已經被廢掉了。現在坐鎮都堂,又要編《樞密院條例》,還是配合徐平在地方進行的軍改。《中書條例》最終爲徐平的三司改革做了嫁衣,《樞密院條例》的命運又如何呢?

徐平把經略司的軍權交回樞密院,對現在的軍制格局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樞密院的地位空前上升,就能夠牢牢壓住三衙了。以前說是一切軍政歸於樞密院,實際上由於統兵權在三衙,是一個相互制衡的局面。樞密院手裡沒有兵,一舉一動都要依賴別人,就連自己的守衛也只能仰仗皇城司。經略司把兵權交回來,樞密院有了地方駐泊禁軍的管轄權,從此翻身,不但是壓住了三衙,而且就此有了與中書抗衡的本錢。呂夷簡明知道此次是徐平借自己的手推行他的改革,還是抵擋不了誘惑,全心全意地去推動。此次變革真正推行下去,呂夷簡也就不天天想着重回政事堂了,樞密院的都堂地位就變得與其不相上下。

趙禎換了便服,把李璋如入內殿,對他道:“依適才在崇政殿所議,則以後各路經略司的事權、用人權、財權和軍法獎懲大權,俱都交回樞府。如此以來,樞府事權變重,再如現在是絕不可能了,必須要增加人手,增加官職。變革先自秦鳳路起,便就先在你管的河西房把架子搭起來,以後各路照行,便就方便不少。”

李璋叉手:“官家說的是,若是要搭那樣的架子,無非是把秦鳳路經略司的搬過來,修改一番就是。秦鳳路就是在經略司下設五司,奪各軍統兵官的事權和用人之權,樞密院在京城照做就是。依臣隨着經略在秦州一年多的見識,樞密院只要越過經略司向下管到軍一級,就足可保證帥臣無異志,若是再向下管一級,就萬事無虞。”

趙禎點點頭,這個道理他比誰都明白,大宋地方的制度就是虛路一級,實州一級,這種結構穩固無比。這次軍制的改革其實是同一個意思,把慢慢變實向藩鎮轉變的經略司重新虛化,與此同時樞密院把軍權抓住,直管到軍和將一級。軍、將一級的實權抓住了,朝廷就可以向帥臣充分授指揮之權,而不用再擔心帥臣會有異心。實際這種結構下他們有沒有異心也不重要了,他們能夠指揮軍隊,卻不能夠控制軍隊。趙禎幹別的不行,做皇帝還是及格線以上,對這種制度、人事的變更,朝政的控制特別敏感。他嘴上不說,心裡知道徐平做的是怎麼一回事,實際上就是用制度把軍隊大權抓回朝廷來,也就是交到皇帝和中書的手裡,皇帝以後不必再費心費力地去拉攏武將們,直接制度控制就是。如此一來既消除了武將專權跋扈的風險,也開啓了真正從普通人選拔將帥的道路。只是從此之後禁軍天子私兵的色彩變淡,更多具有了朝廷之兵的色彩,外朝的權勢由此大張。趙禎對這一點並不反感,他本來就在把一部天子兵權向樞密院轉移,此次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

想了一想,趙禎又對李璋道:“此事大變,對日後軍政影響極大,要嚴選跟着你做事的人。我這裡提幾個,你思量一下覺得如何?跟着你到河西房做事的人選,一個張茂實,一個劉永年,這兩人都多年在我身邊,與你熟稔,爲人也忠謹。”

李璋張了張嘴,沉默了一會還是道:“官家,臣覺得有些不妥,不知當講不當講。”

“這裡只有你我二人,有話但講無妨。若是連你都不跟我說真話了,朕這皇帝當着還有甚趣味?再是天子之尊,也不能連自家人都容不下。”

李璋叉手道:“官家,此次樞密院變動,外朝或許有官員一時看不出如何重要,諸位宰執心裡卻是清清楚楚。張茂實和劉永年我自是熟悉,若是可選,我當然也是想這樣的人在身邊。只是選了他們,只怕會讓宰執和帥司臣僚心寒,而且十之八九他們會駁回來。若是依臣之見,還不如從各路選忠謹可靠能幹事的中下層臣僚,任誰也沒話說。等他們到了京城,官家再重新籠絡就是。陛下一定要選親近的人進來,不如就學秦鳳路的將校營,讓一人學着那裡整訓諸班直,學得好了可以外任爲將官,強似向樞府塞人。”

張茂實外邊傳言是真宗皇帝的私生子,劉永年外面傳言就是趙禎自己的私生子,當然這只是市井傳言,一直在宮裡待着的李璋清楚不是,但架不住外面有大臣信啊。趙禎塞這兩個人進樞密院跟着他表弟李璋做事,外朝會怎麼想?詔旨一定會被封還不說,搞不好還會扯出這些市井傳言來,那就更加尷尬。趙禎還是改不了他的老毛病,一見到什麼官職有前途,就想着塞親近的人進去,他以爲人人都是李璋跟着徐平學呢。有這份心思,還不如學秦鳳路的將校營,把他身邊的軍官預備隊諸班直整訓一遍。

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312章 郵寄司第30章 端午(中)第201章 陛辭第122章 甩鍋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89章 定論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51章 大典(下)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24章 煩心事第243章 算賬第30章 分道揚鑣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00章 鑄錢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98章 定策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139章 朝爭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28章 換相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99章 外任第1章 回到從前第157章 清場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21章 衆人到來第98章 一起發財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101章 七源州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104章 天下人之天下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4章 郊迎第46章 外戚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16章 嶺南故人第3章 屬下第96章 改天換地第2章 準備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31章 牛官司第24章 富貴田園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109章 補天裂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87章 好事第289章 唐龍鎮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81章 臭味相投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83章 有放有收第23章 流民第3章 洞房第89章 搶佔要地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32章 位極人臣第105章 先生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72章 底氣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314章 偷營第54章 心有不足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62章 政壇動盪第104章 天下人之天下第98章 民思無邪第33章 家信第30章 烈士暮年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47章 吃點苦頭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49章 舊部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199章 我給你換尊佛
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71章 廢后風波(上)第312章 郵寄司第30章 端午(中)第201章 陛辭第122章 甩鍋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89章 定論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51章 大典(下)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24章 煩心事第243章 算賬第30章 分道揚鑣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100章 鑄錢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98章 定策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139章 朝爭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28章 換相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99章 外任第1章 回到從前第157章 清場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21章 衆人到來第98章 一起發財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101章 七源州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104章 天下人之天下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4章 郊迎第46章 外戚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16章 嶺南故人第3章 屬下第96章 改天換地第2章 準備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31章 牛官司第24章 富貴田園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109章 補天裂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22章 兩個小孩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87章 好事第289章 唐龍鎮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81章 臭味相投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313章 三司編敕第83章 有放有收第23章 流民第3章 洞房第89章 搶佔要地第33章 科舉第一步第32章 位極人臣第105章 先生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72章 底氣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184章 自傷身世第314章 偷營第54章 心有不足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62章 政壇動盪第104章 天下人之天下第98章 民思無邪第33章 家信第30章 烈士暮年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47章 吃點苦頭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49章 舊部第174章 今夜別出宮了第199章 我給你換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