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刻書準備

政事堂裡,呂夷簡看着宮裡剛剛送出來的奏章,沉着臉沒有說話。

一旁的張士遜道:“徐平這道要調邕州橋道廂軍入京的奏章上去也有些日子了,怎麼現在才發下來?他如今是皇上看重的人,沒道理在宮裡耽擱這麼久。”

呂夷簡把案几上的奏章一推,緩緩開口道:“因爲調邕州兵入京只是引子,正菜在後面呢。奏章裡說三年來並沒有糧食進入陝西,而沿邊入中花費無數,邊事一起,只怕急切間不能保證陝西的糧草供應。所以纔要調邕州的橋道兵北上,正題實際上說的是沿邊入中沒有成效。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爲何與茶商要求變更茶法的奏狀一起發下來。”

“那徐平的意思這茶法改是不改?他是鹽鐵副使,說出來的話比別人有份量。”

呂夷簡看了看張士遜,微微搖了搖頭:“徐平怎麼想且不說他,關鍵是皇上怎麼想啊!兩道奏章一起下來,那就擺明了說,如果新改的茶法不能保證糧草入陝西,新的茶法只怕也就沒必要推行了。”

張士遜來回踱了幾步,在凳子上坐下來,對呂夷簡道:“這個徐平甚是可惡,這個時候上這麼一道奏章。有沒有糧草入陝西,哪個說得清楚?反正沿邊州郡,是明明白白收到商賈入中的糧草了,徐平怎麼就知道這糧草不是來自相鄰幾路!”

呂夷簡沒有說話,不說徐平是查了大量三司賬籍得出的結論,其實想想就知道。陝西相鄰的幾路,河東路一樣有大量駐軍,沒多少糧草向外調,官府也不允許。京西路因爲有皇陵,西京洛陽還有大量的宗室和官府機構,所屬各州土地拋荒嚴重,本身還要從外地調糧。惟有川峽四路纔有多餘的糧草入陝,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商賈從那裡運糧還不得把底褲賠掉。說來說去,要想多得利,自然從陝西本地搜刮來得容易。

這個問題是以前沒朝這個方向想,徐平一提呂夷簡就明白過來,都不用去研究各種數據,他知道徐平說的必然與事實相差不遠。

可知道了之後又能怎麼辦呢呢?廢沿邊入中,改成官收官運?以前不就是因爲採用官府綱運的形式成本太高,才改成讓商賈入中的嗎?商賈運糧價格只有官運成本的一半,只要這個成本降不下來,再多的理由也廢不掉沿邊入中法,多出來的錢就沒地方找補。

徐平調邕州橋道兵入京,就能把官運的成本降下來?呂夷簡不信。

據說在邕州,徐平進軍交趾,也曾經運輸過近十萬人的軍糧。可邕州是邕州,陝西是陝西,地理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

京師至陝西大宗貨物運輸走的是黃河,河道險崚,而且泥沙又多,船很容易壞,雖然設有三門白波發運使專門管理,依然問題不斷。過了陝州之後,反而可以藉助渭河,運輸成本又降了下來。所以商賈入中的糧草,必然是要避過這一段路,纔有利可圖。

而且還有一點,此時每年還從陝西向內地運糧數十萬石,也就是說一邊向外運着,一邊又鼓勵商人向邊地輸入,政策相當滑稽。說來說去,無非是要用關中的物力支撐京西洛陽一帶,而邊境缺糧的關鍵不在關中,而是交通惡劣的沿邊州縣。用入中法,官方不過是把費用攤在了茶上,不管各方怎麼分肥,反正就是這些茶利,官府並不額外掏錢。

想起這裡面牽扯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呂夷簡心裡暗暗搖頭,覺得徐平把這個問題捅出來實在是並不明智。朝廷裡爲官,有的事情要說,有的事情不能說,因爲說出來解決不了存在的問題,最終還是自己倒黴。

徐平作爲鹽鐵副使,把茶法涉及到的沿邊入中這個大膿包捅破,對他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不能想出妥善的辦法解決,反而會讓他的仕途受阻,怎麼看都不明智。

張士遜可沒有呂夷簡這種統籌全局的能力,他也想不了那麼多,坐在凳子上想來想去,最後道:“這個徐平少年高官,仕途順風順水慣了,回到京裡就好說這些大話,聳人聽聞!孫奭茶法行了這些年,弊端叢生,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境地,豈能因爲他這一番沒什麼根據的話就暫緩下來!不行,茶法還是要改!”

再次入相,難得有現在沒人牽制的局面,張士遜還要藉着改革茶法鞏固一下自己的地位呢,豈能因爲徐平的一道奏章就停下來。而且舊茶法確實有很多毛病,沿邊入中的虛估過高,商賈得利,官府背罵名,還沒一文錢入賬,已經無法繼續下去。

呂夷簡道:“茶法自然可以改,不過,順之啊,聖上面前提到改茶法的時候,萬不可提徐平奏章所說的事。他要調邕州橋道廂軍入京,那便由他去好了。”

“爲何?徐平少年得志,此番正要挫挫他的銳氣,不要在朝廷裡惹事!”

呂夷簡笑笑不語。徐平有什麼銳氣好挫的?

邕州那種邊疆瘴癘之地六年,有幾個官員能夠忍下來?天聖年間因爲劉太后不喜歡他,沒少受挫折,哪裡算得上什麼少年得志。徐平的年齡是不大,可那是因爲他中進士的時候年輕,入仕爲官已經七八年了,早已算得上官場老手,還真當他少年無知啊。

張士遜與呂夷簡是兒女親家,兩人私交相當不錯,政治立場上也沒有什麼分歧,跟李迪爲相的時候相比,現在政事堂裡的關係融洽很多。但不管怎麼說,多一個人掣肘呂夷簡還是覺得有些不舒服,天聖年間獨相的日子纔是最適合他的。所以張士遜要自己作死呂夷簡併不攔着,說不定自己還有再次獨相的機會呢。

徐平自決定利用三司刻書司製造一下錢法的輿論,好好考慮了一下步驟。就在政事堂裡討論茶法改革的時候,他也把監左藏庫的韓琦找到了三司條例偏修所。

在偏廳裡喝着茶,韓琦不斷地打量周圍,口中道:“雲行這個地方真是不錯,地方整潔,人員也都井井有條。而且剛剛進來的時候,我看在這裡當值的還正在吃飯,人人葷素齊全,可比我們這些只能出去吃些湯餅的強多了。”

徐平笑道:“要不稚圭也調到這裡來?反正你也是三司的人,只要省主點頭,明天就可以到條例所來了。”

“算了吧,我也只能想想。左藏庫比不了其他地方,一刻都離不了人,不定什麼時候就有人支領錢物,我哪裡走得開。”

左藏庫就是大宋的國庫,裡面的很多東西要想領出來都要韓琦確認,不像勾院磨勘司之類,事情可以交給手下的吏人。徐平也就是說說,知道韓琦挪不出時間來。

至於韓琦羨慕的吃飯,是徐平給手下的福利,相當於他前世的機關食堂。這個年代的人不習慣吃午飯,但官員們早上起得早,到了中午怎麼可能扛得住餓?這便是周圍御街上小販們的生意了。

新衙門開張,自然要有點特色,讓調到衙門來的人有點歸屬感。徐平便依照當年在邕州的做法,在條例所開設了食堂,還特意把公用餐具用高溫消毒。對於很多家境一般的官吏來說,中午這一頓工作餐有菜有肉,就當是改善生活了,也對新衙門感到親切。

惟一的問題,這樣做了之後公使錢花得太快,徐平必須要趕緊找到來錢的路子,不然可能得自己貼錢進去,那樣就不好看了,會成爲別人口中的笑話。

喝了會茶,談了會閒天,韓琦問徐平:“不知雲行找我來有什麼事情?”

“是這樣,最近我新鑄了一種小鐵錢,耐鏽耐蝕,想在內地推行。這就涉及到錢法上面,頭緒太過紛亂,一時難以理得清楚。所謂一人計短,衆人計長,我便想集中我們這些人衆人之力,把錢法的事情搞個清楚,三司刻成書分發朝裡大臣。令尊在川峽主持財計多年,那裡鐵錢通行參與甚多,便想請你寫一寫西蜀鐵錢的事,以爲參考。”

韓琦的父親韓國華曾經做過峽路轉運使,參與過四川一帶鐵錢的改革。徐平要發行鐵錢,通行鐵錢的四川錢法就不能不提,剛好有韓琦,便就找他來寫。

子記父功,是這個年代提倡的事情。韓琦想了一會,便就答應下來。雖然韓琦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已經去世,但總有一些書信留下來,還可以問家人朋友和父親的同僚,資料收集並不困難。再說這也不是記韓國華一個人的事情,韓琦主持左藏庫,對國家財政瞭解得也算透徹,算是個合適的人選。

答應之後,韓琦問徐平:“不知你什麼時候要刻書?看看時間還剩多少,我纔好決定寫的詳略,不要到時候不中格式。”

“過了上元節就要出第一本,不過你還是寫得越詳盡越好。時間來不及的話,便先寫個總序,剩餘的內容可以在第二本里接着。”

第76章 增兵第55章 晏殊之論第97章 流年第56章 驚變第187章 包拯第56章 緊急措施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14章 心經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72章 底氣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38章 出仕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77章 你倒黴第43章 熊二焦五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67章 猜測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4章 許願第52章 酒鬼亭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35章 衆說紛紜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11章 遇仙樓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51章 新的消息第124章飛來橫財第52章 童七郎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98章 定策第57章 原則第215章 妥協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202章 換相(上)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80章 轉機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76章 增兵第16章 如和縣第8章 雪第20章 早朝第35章 衆說紛紜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74章 請君入甕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157章 清場第294章 養起來第1章 再臨鄭州第46章 外戚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134章 亂局第227章 超市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68章 交易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38章 軍法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243章 算賬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1章 德政第196章 三角城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3章 進城第213章 預算第144章 僵局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51章 大典(下)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179章 宣傳戰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4章 大動作第90章 公人世界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章 徐家莊第110章 小大人第81章 試探第324章 党項叛宋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296章 內外有別
第76章 增兵第55章 晏殊之論第97章 流年第56章 驚變第187章 包拯第56章 緊急措施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14章 心經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72章 底氣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38章 出仕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77章 你倒黴第43章 熊二焦五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67章 猜測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4章 許願第52章 酒鬼亭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35章 衆說紛紜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57章 孫二郎的生意經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11章 遇仙樓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51章 新的消息第124章飛來橫財第52章 童七郎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98章 定策第57章 原則第215章 妥協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202章 換相(上)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180章 轉機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76章 增兵第16章 如和縣第8章 雪第20章 早朝第35章 衆說紛紜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74章 請君入甕第180章 我們錢多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157章 清場第294章 養起來第1章 再臨鄭州第46章 外戚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134章 亂局第227章 超市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68章 交易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38章 軍法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243章 算賬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281章 西北同路人第11章 德政第196章 三角城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3章 進城第213章 預算第144章 僵局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51章 大典(下)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179章 宣傳戰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4章 大動作第90章 公人世界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1章 徐家莊第110章 小大人第81章 試探第324章 党項叛宋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296章 內外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