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換相(下)

呂夷簡看着王曾,聲音都有些顫抖:“你也說我結黨營私?此等事,若是沒有明證,豈能出自你口?孝先,我們相交數十年,有什麼話不能私下裡說?”

見呂夷簡雙目圓睜,完全不敢相信自己說的話,王曾神色不動:“國家公事,當然要在朝堂上說,我們做大臣的,豈可把國事私相授受?”

“國事當然不能私下裡講,但你對我有誤會,總可以跟我講吧?說我結黨,呂某如何擔得起?孝先,沒有明證,這種話不能說的!”

“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事情做了就是做了,公道自在人心,又何必事事都要有證據呢?範希文朋黨之事榜於朝堂,難道就有他結朋黨的明證了?”

“範希文之事,是御史臺覺察到。憲臺榜其事於朝堂,無非是防微杜漸之意,與我有何關係?——再者,那蔡齊事事附和你,莫非他也是與你結黨?”

“我王曾入朝三十餘年,自認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地,事君忠,待同僚以禮,時時心念天下百姓,心中無愧。蔡子思於朝政與我所見多有相同之處,本是平常事,並無結黨之實。——不過,如果坦夫認爲他與我結黨,才肯認你在朝裡廣結黨羽,把持朝政,讓你說一句又如何?坦夫,我王曾無愧,對此事你也能說一句無愧嗎?”

呂夷簡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王曾竟然會說出這種話來。這是鐵了心,要把自己從宰相的位子上拉下來了啊!見王曾看着自己,神情認真,目光清澈,呂夷簡的心不由慢慢沉了下去。無愧兩個字,王曾能說,他呂夷簡能說嗎?哪怕王曾現在向自己發難,呂夷簡仍然認爲他當得起,可自己要說,只怕就要貽笑後人了。今日到了這步田地,相位肯定已經保不住了,又何必逞口舌之能,讓後來人小看自己呢?

王曾做不到阻止呂夷簡在朝政上做決定,一起不做宰相他還做不到嗎?見上面的趙禎睜大眼睛看着自己,呂夷簡強自平靜一下心神,對王曾道:“孝先心中對我怨氣,私下裡怎麼說都行,但朝政不可淪爲意氣之爭,你說我結黨,是要有明證的!”

“我王曾出入內外數十年,從無一事不可對人言,若有人這樣對我說,我不需要他們提出什麼明證,自當拱手退位,閉門思過!爲大臣者,就當時時存戒懼之心,不可逞小人之智,盡心竭力,爲國爲民。坦夫以爲呢?”

呂夷簡能說什麼呢?一起做宰相,他可以把持處朝政,事事壓制住王曾,但是真正說起潔身自好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在王曾面前強行分辨,現在強行辨解也已經沒有意義。

見呂夷簡不再說話,局面已經極度不妙,宋綬抗聲道:“爲宰相掌朝政,怎麼能夠事事讓所有人都滿意?縱有一時疏漏,又自得什麼?王相公的話,過於咄咄逼人了!”

蔡齊冷笑:“我早就說過你陰附呂相公,做執政做到你這樣不要臉面,宋綬你真是不知羞恥爲何物!”

宋綬轉身看着蔡齊,鬚髮皆張:“你說什麼?蔡齊,你還不是什麼事情都跟在王相公的後面?有臉說我!做事情無非是東還是西,所見略同怎麼?”

“哼,我和王相公是所見略同,你也配?!你當天下人都是瞎子嗎?”

宋綬性格陰沉,此時被蔡齊逼得急了,猛一擡頭,竟然目射兇光。

坐在上面的趙禎再也無法看下去,站起身來,一甩袍袖,向殿內去了。

看着趙禎的背影,宋綬終於冷靜下來,纔想起這是在崇政殿裡,在皇帝面前。轉身看在座的幾人,呂夷簡已是滿臉疲憊,章得象強自鎮定,李諮、陳執中和韓億等中立的則面無表情,張士遜面色發白。

景祐三年,歲在丙子,夏四月甲子十六日,衆大臣在崇政殿議事起了爭吵,而且衝突激烈,皇上面前失禮,宰相呂夷簡、王曾,參知政事宋綬、蔡齊,一夕俱罷。

------------------------------

兩日之後,崇政殿,趙禎吩咐小黃門上了茶湯,賜了座,看着坐在下面的王曾。

不過兩天的功夫,王曾顯得老了很多,頭髮花白,臉上的皺紋明顯深了。王曾生來面容清秀,眉目如畫,如果讓後世的算命先生看到,一定會說他生具女相,必定是大富大貴之人。但看在趙禎的眼裡,卻覺得他老得格外厲害。不由地想起了當年自己幼年登基,丁謂把持朝政,專橫跋扈,朝中內外人人噤若寒蟬,是王曾聯合馮拯,扳倒了丁謂,穩定了朝局。後來王曾爲了能夠讓自己順利親政,對劉太后多有限制,引起不滿,被藉故貶出了朝堂。走時又是王曾引呂夷簡進政事堂,爲宰相,幫助自己平安度過了太后稱制的日子。

趙禎不由有些懷念從前,那個時候王曾和呂夷簡互相提攜,互相幫助,真地是一心一意爲自己這個小皇帝着想。不成想到了晚年,兩人翻目,到了今天這步田地。想起從前的點點滴滴,趙禎不由心裡發酸,眼角有些溼潤。

王曾坐好,趙禎道:“相公年未滿六旬,而衰老如斯,朕心實在難忍。相公這幾年來操勞國事,竭盡心力,我自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於國事政見不同,是尋常事,相公與申國公相知相交數十年,不必爲此事傷了和氣。等到出了京城,好生將養身體,把這些煩心的雜事都放下,與呂相公也可握手言和,不必因此就斷了多年的情誼。”

王曾捧笏道:“陛下宅心仁厚,微臣謹記教誨。”

“此次出京,不知相公想到何處爲官?看你身體不如往日強健,當選好去處,不必勞心費心,好好養着身子就是。身體好了,朕才心安。再者國政必將迎來大變,以後仰仗相公之事甚多,來日回京,希望相公身體康健如朕幼時。”

王曾道:“陛下厚愛,微臣無以爲報。如今年邁,難免想念家鄉,希望能夠選離青州近一些的小州軍,聊解微臣思鄉之情。”

趙禎點頭:“我記下了,必不負相公所望。不管是到哪裡,朕對相公只有一句話,暫時放下朝政,好好將養身體,日後倚仗相公之處尚多。”

王曾捧笏謝恩。此時的迴避法極爲嚴密,一般是不允許在家鄉附近爲知州的,趙禎答應下來已是殊恩,顯示了對王曾的尊重和信任。

對王曾慰勉許久,趙禎才道:“此次相公與申國公一起出京,朕實在出於無奈。宰相稟國政,其位不可虛懸,相公離京,不知何人可以爲相?相公教我!”

“政事堂只剩章希言一人,此時非素負天下之望的重臣不可以坐鎮,臣想來想去,非孟州李復古不可。有此老在,縱使國事一時有動盪,也無大礙。”

“我記下了。李資政忠心自無疑問,幾十年出入內外,國政也熟,是合適人選。只是性子似嫌稍粗疏了些,非有人查漏補缺不可,不知相公心中可有合適人選?”

政事堂一般是兩位宰相,互相牽制,不合是常事,親密無間纔不會被皇帝接受。所以王曾和呂夷簡越是不合,趙禎越是用他們,直到實在合作不下去了,走也要一起走。宰相離任推薦繼任者也是慣例,除了真正被皇帝容不下趕下臺的,都會問一問。當然問是要問的,用不用還是皇帝說了算,並不是前相推薦了就一定會被任用。兩位宰相互相制衡,所以推薦也只能薦政事堂裡的一人,趙禎現在再問王曾,必然是不問宰執人選了。

略思索了一下,王曾捧笏道:“陛下,還記得張文節相公嗎?近年在政事堂主政非止一人,但當得起賢相二字的,非文節公莫屬。”

趙禎點頭:“張相公爲官數十年,無毫髮之絲,清約如水,自然當得起賢相。”

“天聖五年,張文節爲相,崇政殿科舉唱名時,天現瑞光,文節公恭賀陛下得人,國政當有貴人相助。忽忽近十年,文節公已長眠於九泉之下,當年唱名引起天象的徐平也已位至侍從。從遠至嶺南邕州爲官,括蠻族爲丁,平治下之亂,建蔗糖務廣增錢糧,到一時奮起,提一州之兵破交趾之國,徐平可謂應文節公當年之言。國政多事,無非是行京西路新政而已,而京西路的新政則是徐平主之。李復古性情稍顯粗疏,徐平則思慮周密,不如調他入京主三司,則國政必然無大失。”

趙禎道:“徐平年幼,驟登高位恐怕百官不服。”

“世事難兩全,徐平主三司必然有此疑慮。不過依臣所知的徐平,一向謙遜,只要李復古在政事堂一力支持,想來不會有大的波瀾。京西路新政出自徐平之手,推向全國必然也是離不了徐平的,請陛下三思。”

趙禎的心裡是認定了要讓徐平回京的,但徐平實在太年輕,坐到三司使的位子上,必然會引起朝中一些人的反對。到底合適不合適,趙禎也要廣泛徵求一下意見。

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87章 我們投降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58章 軍政結合第53章 一條出路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62章 新場務第80章 伏羌寨前第96章 移風易俗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18章 農田輯要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42章 旬估第22章 新米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35章 食物和酒第81章 試探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99章 刻書準備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96章 貴客盈門第11章 酒精燈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51章 綠影亭第202章 換相(上)第97章 雪中論兵第37章 階級法第35章 申峒第26章 不要失職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55章 左右虞侯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35章 食物和酒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315章 亂戰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253章 收網第17章 自己的路第39章 兄弟夜話第121章 非死即俘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93章 王師北來第29章 生活不易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76章 稅改第34章 磨鍊第15章 分工第81章 臭味相投第82章 水淹三軍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179章 宣傳戰第58章 軍政結合第27章 衝突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35章 我有三策第54章 解散佛社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99章 傳承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35章 衆說紛紜第31章 端午(下)第172章 夜戰第29章 端午(上)第64章 金光頂第167章 情報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90章 捉襟見肘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66章 無所建明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83章 擒獲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
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156章 做事就好第87章 我們投降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58章 軍政結合第53章 一條出路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62章 新場務第80章 伏羌寨前第96章 移風易俗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18章 農田輯要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42章 旬估第22章 新米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35章 食物和酒第81章 試探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99章 刻書準備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96章 貴客盈門第11章 酒精燈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161章 有樣學樣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51章 綠影亭第202章 換相(上)第97章 雪中論兵第37章 階級法第35章 申峒第26章 不要失職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240章 觀念衝突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55章 左右虞侯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35章 食物和酒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315章 亂戰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296章 輿論爭取第253章 收網第17章 自己的路第39章 兄弟夜話第121章 非死即俘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93章 王師北來第29章 生活不易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76章 稅改第34章 磨鍊第15章 分工第81章 臭味相投第82章 水淹三軍第246章 生命在於運動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179章 宣傳戰第58章 軍政結合第27章 衝突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35章 我有三策第54章 解散佛社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99章 傳承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35章 衆說紛紜第31章 端午(下)第172章 夜戰第29章 端午(上)第64章 金光頂第167章 情報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90章 捉襟見肘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66章 無所建明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80章 伏羌寨前第183章 擒獲第44章 嫁女瞻前顧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