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

楊一清其實並不想出外督師,但是作爲一個負責人的大臣,當平定東雍的這一場戰爭不可避免的時候。

楊一清本想辭官。

但是他在家中賦閒太長時間,他有一點捨不得。

對於政治人物來說,政治就是他們的生命本身,他不想再經歷一次賦閒。

他最終還是準備將這一件事情,納入他自己的掌控之中。

楊一清一到浙江,立即發現事情比他想象的的更加難辦,東南衛所根本爛到骨子裡面了,不可能爲依靠,即便是想從衛所兵之中,挑選出一些精銳,也選不出來。

歷史上,戚繼光剛剛到江南的時候,就遇見這樣一件事情。

戚繼光領着衛所兵,遭遇了倭寇,他們的數量是敵人的數倍,戚繼光更是身先士卒,衝在最前面,但他剛剛與敵人接戰,忽然發現後面的人都沒有跟上來,全部就地崩潰了。

還好,戚繼光有幾下子,否則早就圍攻而死了。

而楊一清也面對這個問題。

楊一清問張經道:“衛所兵不堪用,廣西兵之有不足萬人,不足以爲依賴,半洲久在江南,有什麼可以教我嗎?”

“不敢。”張經說道。“下官有一愚之得。希望大人能夠採納。”

半洲是張經的號。

姚鏌被罷職還鄉之後,張經就總督江南,主持平定倭寇之事。對這一件事情上,可謂耗盡了心力,他說道:“倭寇雖然猖獗,但是不敢與廣西兵正面對敵,只有依仗船隻逃亡,故而想剿滅倭寇,下官認爲必須做到三點,第一,必須重新修建官軍水師,第二嚴查倭寇奸細,第三建立各地團練,以團練守土,以廣西兵攻之,以水師犁庭掃穴。”

這個辦法就是因爲張經的經驗,他以嘉興知府辦的鄉兵,在嘉興大捷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了,如果不是張經將倭寇拖到城下,沈希儀不過是空跑一趟罷了。

各地訓練鄉兵團練,等倭寇來襲各地未必沒有抵抗的能力,而沈希儀所部,安插在要害位置上,等某處告急,就前往支援。想要負責嘉興大捷之事。當然了水師也是必須建,否則單單憑藉投靠的徐海所部,不足以剿滅倭寇。

且不說,這些徐海是降兵出身,能不能信任,單單是徐海所部的戰力,就比不上倭寇。

當然這個方案隱形的好處,還有一點,就是花錢少,除卻重建水師是必須花的。其他項目都可以攤牌到地方上去。

要知道地主家裡也沒有餘糧啊。

隨着朱厚煌東雍開拓,大批白銀流入中國,而江南一代就是流入白銀的入口。江南的經濟也因爲白銀大量涌入,江南百姓的日子一日好過一日。

但是海禁一開始,兵禍就開始連接了。本來向上的發展勢頭立即被打斷了。

從情勢之中來說,很多東西不是上升,就是下降,絕少有穩定在原處不動的。當然了江南世家,百姓,哪怕深入參與到海貿之中,也沒有深刻的體會到海貿到底給他們帶來什麼。只是覺得這年頭變得難過起來了。

楊一清也對擴建水師大加讚賞,說道:“半洲,我從拔三十萬兩銀子,給你一年之內,重建浙江水師嗎?”

“三十萬兩?”張經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三十萬兩恐怕不行啊?大人,船隻造價昂貴,三十萬兩尚能支付,但是船上用的火炮,就不大夠了。”

楊一清說道:“這三十萬兩,你先拿去用吧,我還有再給你找錢,不過,你要記住,大海之上,不僅僅是一些倭寇。”

張經一愣,說道:“閣老,陛下想-----”

“有些事情,不能說,你先去做便是了。”楊一清說道。

張經說道:“是。”

對於東雍對大明沿海的威脅,在上次傳出東雍支持海盜的時候,就已經被張經看中了,張經更是知道東雍在海上的實力到底有多大。三十萬兩根本不夠。

楊一清也知道,但是三十萬兩已經是楊一清現在能撥給張經最大的經費了。

以後的事情,只能等上一等了。

楊一清將張經打發走來了之後,將沈希儀找了過來。

沈希儀一進門就跪倒在地面上,說道:“卑職拜見大人。”

沈希儀與張經不一樣,張經與楊一清的身分相差雖然大,但是畢竟都是文官士大夫,但是沈希儀卻是武官,面對楊一清根本不敢有絲毫怠慢。

楊一清說道:“廣西五千士卒雖然不錯,但是人數太少了一些,我想要擴軍,你覺得該從哪裡下手。”

沈希儀說道:“大人,擴軍之事,恐怕要從長計議,江南文風大盛,民風柔弱,根本不足以爲兵,別處下官不知道,如果大人要我擴軍,我只能從廣西招兵。”

楊一清之所以要招兵,衛所兵不能用,各地的鄉兵,讓他們保家衛國都夠嗆了,更不要說,讓他跨海遠征了,那是想都不想的事情。

所以楊一清必須要有幾營營兵纔好出征東雍。

沈希儀家族世代都在廣西,在廣西非常有人脈,所以能招上兵來。要沈希儀招兵,恐怕要讓沈希儀回廣西招兵。

楊一清並不是太願意,讓沈希儀回廣西。如果他創建幾營精兵全部都是廣西人,楊一清恐怕自己所說的話,未必有沈希儀說的話管用了。

只是楊一清一時間也沒有什麼人選了。

無他,楊一清雖然當過三邊總制,但是那是十幾年前的事情,所謂人走茶涼,不要說他走了都十幾年了,在軍中還能有多少情分在。更不要說短短數年之間,軍中已經經歷一場大清洗。

正德好武事對武將的寵信在文官之上。所以當嘉靖上臺之後,爲了保證自己的皇位,而文官士大夫要保證自己的權威。

聯手對正德的親信進行清洗,可以說正德年間冒頭的將領都被一網打盡了,再也沒有前途可言了。

如果不是沈希儀遠在廣西,讓沈希儀沒有得到正德什麼好處 ,否則沈希儀也必然被賦閒投擲。

但是將領的培養,從來不是一朝一夕。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真正合格的將領並不是大白菜說有就有。必須經過實戰歷練,否是即便是說得頭頭是道,也不能讓相信。

而古代管理都是重視大將,不重視士卒。所以說楊一清必須先有合格的將領,然後再讓這個將領組建營頭。這樣才能保證得了戰鬥力。

楊一清暗道:“我必須上書向陛下要人了,從九邊抽調當年的得力部將來輔佐我。”

楊一清所要關注的並不只有浙江,南直隸,福建,兩廣,楊一清都走了一遍,也都下達了,建造水師,擴建營兵的命令。

東南沿海加起來,一共有數百艘大船在加速建造,大量的火炮都在打造,一時間整個東南沿海傳得沸沸揚揚的。

朱厚煌又怎麼能不知道啊。

朱厚煌正在沉吟的時候,外面傳來消息,東雍紙鈔又跌破五成了。

朱厚煌再也坐不住了,召開會議,問諸位道:“當今這個局面該怎麼應對?”

“殿下。”楊慎說道。他身爲丞相,乃是第一個發言,說道:“大明有多少財力,能支撐多少時。臣都一清二楚,像嘉靖這樣的花錢。用不了多長時間,大明就支撐不起來了,到那時候嘉靖已經放下心頭的執念還好,如果放不下,就只能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之下,強行發動進攻東雍的計劃,那時候嘉靖有敗無勝。”

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五十章 封賞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
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盜復起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五十章 封賞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