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列侯葬禮

竇融後人仍在從河西趕來雒陽的路上,班超、班固兄弟倆和雁旋、鄧堯,便擔任重責,以孫輩禮代爲着斬榱、戴重孝,河西諸將的子侄們見狀,也都主動着斬榱,陪伴着沘陽公主夜晚守靈。

皇帝都來了,住在雒陽城內的列候、四姓小候和王公貴胄,三公、九卿、尚書檯等各衙,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以及周邊各州府郡縣官僚全皆出動,諸國使節、各世族豪強大戶,也盡皆來唁。當世大儒、甚至連太學的博士和學子們,皆陸續前來弔唁。

竇府內外人山人海,因無人主事,喪事第一天便亂作一團。

由於皇上曾數詔斥責過竇氏,且當年樑鬆構陷伏波將軍馬援後,馬援三女兒馬氏曾退回與竇氏婚約,河西集團與隴右集團因而多年勢不兩立。因此,雖然皇帝與馬後數度親來弔唁,但在京三公九卿、列候和二千石以上高官、列侯,仍無一人敢自己做主出面主持喪事。

河西諸將活着的人大都遠在任上,竇夫人悲痛過度已經倒下,沘陽公主年幼,竇大人子侄俱在河西返回雒陽途中,班氏兄弟尚無德高望重之人可堪大任。看着靈堂內外亂紛紛的人羣,班超人微言輕,數九寒冬,急出了一身汗。

就在班超不知所措的困難時刻,以仁義爲本的鄧府主動出手相助了。鄧氏兄弟挺身而出,高密侯鄧震、郎官鄧訓,主動擔起父輩職責,居於竇府之中,親自主持喪事。

鄧震、鄧訓兄弟倆的大義之舉,解了竇府一大危機。世家大族,名門貴胄,俱來弔唁,幸好鄧震、鄧訓與虞四月一起照應男客,使樊儇、夜玉得脫手照應女客,鄧堯、雁旋則調度竇府一切,因而纔在舉城同悼的艱難時刻,使竇大人喪事得以有條不紊,未致忙亂。

女兒造反,高密侯雖然還在氣頭上。但畢竟竇大人乃大漢柱石,竇大人與河西軍功在千秋。畢竟竇氏有恩於班家,且是班家故主。而班家又是他鄧震的兒女親家,竇、班兩家的家主都沒了,鄧家的家教、仁名,也不允鄧氏兄弟讓全雒陽人看竇氏、班氏笑話。

鄧震和六弟鄧訓一起,帶着心裡的一團怨氣,每日在廳內按照禮法,逐一設禮儀,對雒陽各世族豪強大戶們來弔唁,表達謝意。並按照大漢禮法,逐一安排喪事儀程。

大漢延綿四百年,禮法最重,婚喪嫁娶最爲隆重。

喜事自不待言,喪事更是講究,主持世家大族的喪葬大事,一般人是幹不來的。喪事第三天,鄧震與鄧訓兄弟倆也進行了分工,鄧訓奔赴竇氏的封地六安國安豐縣(注:即今安徽省六安市霍丘縣安豐鎮),按照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厚資多藏、器用如生的習俗,主持葬制禮儀。

包括制墓室,形制和結構要儘量模仿雒陽富麗堂皇的竇府。因竇府是十六個氣勢恢宏的大院組成,也就是竇融墓至少要建設十六個穹頂或寶塔式墓室,墓室間以森嚴的石門相隔,工程浩大。包括準備隨葬品,包括竇融大人生前戰馬、兵器、隨用物品,要納入墓中。還要將房屋、田地和家禽、戰馬之類、車械、兵陣等製成模型和偶像,燒製成明器以供隨葬。要按照朝廷禮法規定的形制,製作帶斜坡墓道、通道、前室、後室和耳室幾部分組成。

皇上賞賜的便房、黃腸題奏等,要先行按形制就位,待梓宮、樅木列藏槨一到,以便遺體下葬。同時,還要先行在墳墓前建築規定大小的祠堂,以爲後人行上陵禮(注:即祭祀)所用。特別是,還要準備好地契(注:即喪葬之地的地契),以便陪葬之用等等。

而留在雒陽的鄧震則是喪事總指揮,任務也就更加繁重。

從制五服(注:五等喪服)、焚紙(注:即紙錢)、焚香、招魂(注:即遍列招魂幡,並以人上屋頂揮衣招魂)、吹打、送飯(注:即郊外祭祀,送飯給已走不遠的竇大人靈魂食用)、孝子守靈和收賻(注:即收受禮金)、謝禮(注:即行答謝客禮)、宴客等等,漢時世家大族喪葬禮儀繁瑣複雜,列侯葬儀更有嚴格的規定,絲毫馬虎不得。

而所有這一應大事瑣事雜事,全得高密侯鄧震一一主持操辦。竇氏子侄從三輔、河西返回雒陽,快馬加鞭也得需十數日。即便孝子們趕了回來,他們身披重孝,脫不得身。況且,喪儀本應由德高望重之長者主持。

僅每日兩次的郊外“送飯”,鄧震都要親自調度指揮。每次孝子孝女需戴重孝而行,親朋好友則都戴孝,吹鼓手就達百十人,舉幡的小廝侍婢數百人,隊伍沸沸揚揚二千餘人,浩浩蕩蕩,延緩數裡,只至雒水橋南淨地(注:即竇大人英靈返回故鄉必經之地)舉行送飯禮。

更加龐大的工程是收賻和宴客,是紅白之事最繁雜之處。前來弔唁竇融大人的雒陽各界有數十萬人,禮金和隨賻之巨達數十萬錢(注:即五株錢),必須一一記錄在案,以備日後竇氏後人還禮。這些龐大的帳目,每日夜晚,鄧震必須審視當日帳目,不能有一絲差錯。

從停靈開始,竇府每日要開白席(注:即喪席,出殯前爲席,無酒。出殯後爲喪宴,置酒)數十席(注:兩漢宴時每席一客一案,或兩客、多客一案,案數不等,視客人多寡、尊卑而定),款待遠來客人,答謝前來弔唁且有隨禮、送賻的貴客。

鄧震貴爲高密侯,大漢第一世族的掌門人,主持這些繁瑣禮儀自不在話下。整個喪事期間,他指揮若定,調節有度,龐大的喪事竟然闆闆正正,未出一絲差錯,沒讓客人們說出一句閒話來。

只不過在治喪期間,他那麼忙,每天累得晚上全身痠疼,竟然還不忘對女兒、女婿耍弄一點小孩子脾氣。在外人面前,他對女兒、女婿威嚴中不失一團和氣。可沒外人時,他高昂着頭,從不理會女婿、女兒的問安。平時也儘可能躲着,實在挨不過去,也絕不和小夫妻倆說一句話。

“阿翁鬥氣要到何時?和小女和好算了罷!”

晚上,女兒鄧堯幫他鋪好被褥,班超則主動替外舅(注:即妻父)按摩痠痛的肩膀、胳膊和腰腿。鄧堯感激阿翁和六叔出手相助,便搖着阿翁的胳膊撒着嬌主動求和。

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十一章 驟羈兜題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十五章 再犯于闐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八章 智鬥羣狼第四十六章 妒火中燒第七章 刑卒往事第四章 封爵之爭第二十六章 綁架國王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一章 馬氏驕奢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二十章 治疏勒策第三十九章 河西往事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八章 智鬥羣狼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十五章 上兵伐謀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十五章 廢除私刑第三十章 徐幹娶親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五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七章 回師敦煌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二十章 閣間夜謀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三十一章 客棧歷險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二十三章 放棄西域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二章 班昭牽線第四章 駝隊北上第十二章 背劍農夫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二章 班氏任俠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七章 弱兵造勢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二十九章 活色生香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三十八章 夜回安陵第五章 赤地千里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一章 艱難抉擇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第三十三章 礪兵國策第二十八章 洞房古風第六章 帝求良將第四十五章 夜宿風口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七章 生命輓歌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八章 大禍驟臨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十五章 憐香惜玉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十章 落難貴族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二十章 借肩一用
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十一章 驟羈兜題第三十九章 欽賜司馬第十五章 帝薨南宮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三章 斷敵於糧第十五章 再犯于闐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四十一章 侯氏田舍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八章 智鬥羣狼第四十六章 妒火中燒第七章 刑卒往事第四章 封爵之爭第二十六章 綁架國王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八章 暗藏乾坤第二十六章 北嶺告急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一章 馬氏驕奢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八章 洞中歷險第二十章 治疏勒策第三十九章 河西往事第二十章 沙門敗類第八章 智鬥羣狼第一章 瞞天過海第二十五章 上兵伐謀第十八章 兄妹重逢第三十六章 截斷糧道第十五章 廢除私刑第三十章 徐幹娶親第五章 提兵北上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十五章 大難之後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十一章 明察秋毫第二十五章 開刀問斬第二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十四章 無地自容第二十四章 夜解迷津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十七章 附庸風雅第三十四章 膽大妄爲第五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七章 回師敦煌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二十章 閣間夜謀第十章 狼行千里第三十一章 客棧歷險第五章 穀雨定策第二章 樓蘭驚變第一章 引而不發第八章 漢使不賞第二十三章 放棄西域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二章 班昭牽線第四章 駝隊北上第十二章 背劍農夫第三十四章 砲擊羅晟第十六章 以命擔保第九章 慘絕人寰第三十三章 橫空出世第二章 班氏任俠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七章 弱兵造勢第二十六章 竇固出征第二十九章 活色生香第五章 兵出高平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三十八章 夜回安陵第五章 赤地千里第三十章 兵陷絕境第一章 艱難抉擇第三十四章 西池顱觴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十八章 商道往事第三十三章 礪兵國策第二十八章 洞房古風第六章 帝求良將第四十五章 夜宿風口第二章 劫後餘生第三十五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七章 生命輓歌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十八章 風情文采第二十二章 身後之事第三十五章 自接納采第八章 大禍驟臨第四十二章 那是座山第十五章 憐香惜玉第三十二章 賢妻襄助第十章 落難貴族第十九章 十三墳崗第十八章 引敵入甕第二十章 借肩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