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

馬士英與何騰蛟這一兩日坐立不安。

弘光被俘虜的消息傳到了嶽州城的時候,馬士英一時間有天崩地陷的感覺。不過,馬士營咬着牙振作起來,立即找何騰蛟商議,另立新君,而且要快。越快越好。

因爲馬士英知道。

如果他們一旦慢了,恐怕有人比他們更快。

到時候,他們就處於被動之中了。

兩人立即商議直接以皇太后的名義冊封一位宗氏親王登基。佔據大義名分。

馬士英首先想到的就是潞王。

馬士英立即去見潞王,卻見潞王正在收拾金銀細軟,一副要走的樣子,馬士英說道:“殿下這是何意?”

潞王說道:“嶽州不不太安全,孤想去長沙落腳,等兩位大人。”

潞王當然知道,這一次遷都的位置是長沙,不過是因爲弘光不見了,沒有了皇帝,馬士英等人還怎麼號令天下。

馬士英微微皺眉說道:“殿下,臣也長話短說,陛下陷於賊手,潞王與陛下血脈最近,臣奉皇太后之命,請殿下監國。”

潞王一聽臉色大變,說道:“馬大人且慢,本王素無德行,不敢擔此大任,還是請大人另請高明吧。”

馬士英說道:“殿下這是何意?”

潞王一擺手,將身邊的人全部打發出去,說道:“孤也就說實話了,朝廷現在這個地步,還有救嗎?孤這親王到了新朝之中,或許能保全性命,但是孤如果監國登基了,將來哪裡有孤的活路。”

馬士英大怒道:“你可是太祖子孫,神宗血脈。”

潞王說道:“真因爲如此,孤首先做的就是保全神宗血脈。”

無恥之尤。馬士英被氣得渾身發抖了,幾乎說不出話裡,好一陣子才咬着牙說道:“告辭。”

潞王也不送馬士英,冷笑一聲,立即吩咐人繼續收拾。

他明白的很,他知道馬士英的時間久不了了。在他看來馬士英與弘光是一體的,弘光失陷,馬士英就失去了政治上最大的依靠。今後不管是誰登基,都容不得馬士英。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也。

馬士英回去與何騰蛟商議,兩人立即排除了潞王的選項。

而這個時候,有人來報,唐王來了。

馬士英與何騰蛟對視一眼,心中頓時一動。

“快請。”

不過片刻之間,唐王就到了。

唐王征塵未洗,他一路從陸路趕過來,快馬加鞭,唯恐慢了一步,幾乎好幾夜都沒有閤眼,滿眼血絲,臉色黝黑,一副疲憊之色,但是精神很好,聲音帶着幾分嘶啞說道:“小王拜見兩位閣老。”

“王爺請坐。”馬士英說道。

唐王說道:“小王是向兩位閣老請罪的,小王在武昌城中沒有守上一日,是小王的過錯,還請閣老責罰。”隨即唐王半解釋,半說明的將武昌的情況說了出來,說左夢庚逃走之事,猶自恨恨不已。

馬士英說道:“此事怪不得王爺。是老夫料事不周。”

他一邊說,一邊用眼睛的餘光掃過何騰蛟,心中一時間浮想聯翩。最後下定決心,起身說道:“而今陛下失陷賊手,但是國勢如此,不得不預作籌謀,還請殿下監國。”

馬士英知道何騰蛟與唐王有舊,看在這一分舊誼之上,何騰蛟定然會偏向唐王。

而唐王與弘光不同。

弘光是什麼也不懂,他所能依靠的只有馬士英,這就確立了他馬士英在弘光一朝的權臣地位,但是唐王一看就不是那種人。

唐王或許有一些天真,但是絕非願意受制於人的帝王,擁立唐王,馬士英將來權力定然大減,甚至被罷免也不一定。

但是馬士英也不能單單爲自己的着想,他也要爲大明朝廷着想。

之前,馬士英有名爲首輔,實則丞相,力挽狂瀾。但是事實告訴他。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曹孟德的。大明體制之中。臣子的力量再大,也比不上一個皇帝,想挽回這個的局面,一個英明的皇帝,遠遠比一個厲害的首輔重要的多。

如此一來,唐王之前的種種不安分,瞬間從缺點變成了優點。

而且唐王也有一個優勢。

他身上有官職,武昌留守。作爲宗室大臣此刻監國勉強說的過去。

馬士英此刻搶先勸進,就是想在與何騰蛟的競爭之中佔據先手。何騰蛟也明白這一點。頓時也說道:“臣請陛下監國。”

唐王臉色通紅,他這般快馬加鞭,晝夜不停,是爲了什麼,不就是爲了今日嗎?一般這樣的情況,還要三辭三讓,但是唐王此刻一次也不想讓了,說道:“國勢如此,孤爲太祖子孫。定當掃平流寇,收復兩京。”

這一刻,唐王有一種感覺。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幾十年間所受的所有苦難,都是爲了今日。爲了力挽狂瀾。

此刻他心中默默禱告:“列祖列宗在上,定當保佑不孝子孫朱聿鍵,收復兩京,重掃孝陵,以及十三陵。”

一行人效率很快,立即以皇太后的名義任命唐王爲監國總理天下大事。馬士英也何騰蛟也紛紛聯絡自己的人,上表擁戴。當然了,地方之上,也有暗潮涌動。只是明面之上,唐王確立的監國地位。

隨即馬士營簇擁着唐王從嶽州出發,南下長沙。

剛剛到了長沙,就三勸進,唐王登基稱帝,以明年爲隆武元年,以曾氏爲皇后,並追封歷代唐王,如此等等,並數次下詔,令各州縣舉薦人才,又徵召各地大明舊臣,還下令在長沙開恩科。

並追封崇禎年來很多大臣,比如盧象升,史可法等等。各有追贈。

幾乎一天一封詔書,飛向各處,不過數日之間,天下人都認識了這個隆武皇帝。

隆武元年正月一日,唐王正是在長沙南郊祭天,登基稱帝。

這個消息,也很快傳到了武昌城中。

張軒收到這個消息之後,心中暗道:“這是歷史慣性嗎?南明的第二個皇帝,還是隆武。不過,我能拿下弘光,就能拿下隆武。”張軒隨即將這一封情報揣在懷裡,走向楚王宮。

楚王宮作爲羅汝才的行宮。這一刻跟隨羅汝才西征的所有將領都來了。

這一次羅汝才宴請所有將領,既是國宴,畢竟大年初一,本就有這個禮儀,也是西征以來的慶功宴。因西征以來所有人的功勞,各有封賞。

對於封賞,張軒並不是太在乎,不是因爲他已經通過羅玉嬌知道,這一次戰功第一是他。而是這些封賞,不過金銀,爵位,官職而已,但是張軒最看重的卻是軍隊。

羅汝才賞賜名單之中,決計沒有成建制的軍隊。

當張軒來到了楚王正殿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人,就是以弘光帝爲首的大明宗室子弟。

張軒頓時想到,關於如何處置弘光帝,曹營內部也有過一番爭論。

有人想要斬盡殺絕,但是張軒力爭寬待他們。因爲張軒很明白,今後最重要的敵人是清廷,如果在清廷入關之前,能將覆滅南明小朝廷,自然不會手下留情,不過現在隆武在長沙登基。

看起來南明就好像是九頭蛇一樣,斬下一頭,復有一頭。一時間沒有不能剿滅乾淨,就有必要留些餘地,將來說不定要與南明打交道了。

最後羅汝才還是聽進去張軒的話。決定對這些大明宗室子弟表示寬容大度,以招徠降兵降臣。

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七章 下蕭縣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二十章 火併第九十章 拼死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章 攻城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五章 取士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二章 撤軍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二章 授田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
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七章 下蕭縣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金華軍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二十章 火併第九十章 拼死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章 攻城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二十一章 醫療營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五章 取士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二章 撤軍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二章 授田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一百零五章 田雄再攻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一夜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