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

一行人棄船乘馬,進入武昌城中。

武昌城之中,雖然談不上游人如織熙熙攘攘的。但是人煙也很是稠密。

劉文秀與周輔臣一起行動,周輔臣打出了伏波將軍的牙牌,兩邊行人紛紛迴避。

但也僅僅是迴避而已。對夏軍高官出行,並不是太過畏懼的。

想起成都的人心惶惶的氣氛,劉文秀心中不由的微微一嘆。張獻忠在汪兆齡的勸諫之下,對四川士大夫官僚進行了打擊。

不過,張獻忠或者在行軍打仗之上非常擅長。但是在政治手腕之上,就不是那麼擅長了。

大西軍僅僅佔據了成都附近一帶,在川東,川南這些敵人,與官軍往復廝殺。

本就人心不是多穩的,裡面定然有想兩頭下注的人。這也是人之常情。而張獻忠偏要下手打壓,自然掌握過不好分寸,形成打擊面過大。

而士紳讀書人在明代社會之中,就是當地有名望的人。殺人雖然不大,影響卻非常之大,在整個社會之中形成惶恐的局面。

與武昌這邊,根本不能相比。

羅玉龍最大的功績,就是建立起大夏的文官體系。

當然這也是藉助了江南的人才。

畢竟明末幾乎獨重江南。南直隸,加上浙江所出官員人數,幾乎站大明朝廷五成以上。

這就是明朝東林黨人的聲勢浩大的基礎,而錢謙益也是東林領袖。

在他的幫助之下,籠絡了很多有經驗的大明降臣。

重組了文官體制。

南京畢竟是大明舊都,雖然南京這邊這邊六部都是擺設,但是基本的管理權還是有的,整個南直隸的行政兵權,都在南京六部之中。

錢謙益就是以南京六部基礎建立大夏文官體系。

不過,大夏對明朝體制並不是完全承襲的,最少兵制與大明完全不同。

羅玉龍父子對大明體制有一個無疑的變動,那就是將內閣大學士與六部尚書合一。

這看上去不過是一個因陋就簡的設計,但是其實上卻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放權行爲。

甚至羅氏父子連同張軒恐怕都沒有想到這一點。

原因無他,他們對大明體制的不瞭解。

在朱元璋設計的體制之中。

六部尚書是政府元首,但是真正決策權是在皇帝手中的,甚至戶部大筆金錢調動,都必須皇帝同意。沒有皇帝同意,六部尚書都不可能做任何改變的。

洪武帝是君相一體。

後世皇帝自然繼承不了洪武帝這樣的行爲。內閣就應運而生了,但是內閣先天不足,乃是一個秘書機關發展過來,他最多的是承命辦事而已。

皇帝將一部分決策權,也就是所謂披紅之權,放到太監之上。

這也造成了明朝大臣不與宦官勾連,是不能掌控大權。

羅玉龍本身對具體行政並不瞭解,甚至很陌生,他將六部尚書與內閣大學士的職權結合起來,具體關注都是大略,從不關注細節

可以說除卻兵權財權之外,所有決策權下放。很多大事。對大明體制的修改增補。都在內閣層面訂下來了。

內閣權力大增,除卻兵事之外的事情,幾乎是內閣與司禮監的合體。

其實清廷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就是在大明制度之上的增補修訂。

大明朝之所以落到這個程度,其實也就洪武體制的崩潰。但是現在最方便建立的統治體系,就是繼承明朝的體系,並在在體系之上做出更改。

從這上面來說,大夏與大清在體制之上,大同小異,都是在民政上繼承大明體制,在軍事上另開一道。

不管怎麼說,任何體制都強過沒有體制。

張獻忠這邊完全是沒有體制,也沒有規矩,張獻忠打擊面過大,引發了民間羣體性恐慌。

與大夏治下的情況,根本無法相比。

劉文秀心中感嘆沒有平息,周輔臣已經將劉文秀安置在驛館之中了。

羅玉龍與劉文秀也算是舊識了。

畢竟雙方位置在獻營與曹營的地位相差不大,在崇禎十四年之前,在楊嗣昌的天羅地網之下,曹營與獻營的聯繫相當緊密,雙方彼此交情不淺。正如汪兆齡的判斷。

對於現在羅玉龍來言,剛剛登上帝位,掌控大夏之後,一方面他要鎮之以靜,讓大夏上下適應他的統治。

習慣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大家習慣了,羅玉龍的統治也就理所當然了。

另一方面,羅玉龍也迫切立下一些功勳,好讓大夏上下都看見,他羅玉龍,現在的羅瓏。決計不是虎父犬子。而張獻忠拋過來的橄欖枝,自然是被羅瓏接在手中。

故而劉文秀一到,還沒有一日,就得到李國輔親自來傳信,請劉文秀進宮。

第二日一早,劉文秀一大早,就來到皇宮門口。

劉文秀來的很早,大早上天矇矇亮的時候,就來到了這裡,但是僅僅是耳房等候,聽外面靜鞭響後,大隊文官入內奏事,一連商議了好幾個時辰,等天光大亮之後,衆臣才散去。

期間劉文秀用了一些點心,墊墊肚子。等朝會散去之後,劉文秀才被請進偏殿。

劉文秀一進偏殿,只覺得光線微微一暗,他眼睛微微一縮,隨後才適應了。看見羅玉龍坐在書桌後面,一邊擺滿了書架,好像是圖書館一樣,而且這些書架之上,還貼着不同的標籤,如南京,浙江,淮安,福建,江西,湖廣,河南,東虜,南明,大西,還有賦稅,兵力,土地,海關,等等。

而每個書架上面的奏疏也多少不等,有的裝滿一個書架,甚至還多出來不少,有的僅僅裝了一層書架而已,劉文秀偷眼瞄去,卻見大西這書架上面就只有一層,幾十本奏疏而已。

也不知道,張獻忠如今的勢力不足以大夏多關注。還是大夏沒有精力多關注大西。

劉文秀收斂心神,行禮道:“外臣拜見大夏皇帝。”

“哈哈----。”羅玉龍朗聲笑道:“劉兄何必如此。你我多年故交,客氣什麼?”

劉文秀聽了羅玉龍的笑聲,心中也微微放鬆。或許羅玉龍自己沒有感受到,但是劉文秀卻清晰的感受到,羅玉龍今非昔比了。

以前的羅玉龍不過是一個衝鋒陷陣之將,而今的羅玉龍卻有幾分人主之風,雖然性格還是能明顯,不如羅汝纔不動聲色,誰也猜不透他的心思,但也幾分氣度。

畢竟在南京一年之間,羅玉龍對如何處理國事,已經有幾分心得了。

羅玉龍出來扶起劉文秀,兩人賓主坐定。羅玉龍問道:“張叔可好?”

劉文秀說道:“勞煩陛下過問,父皇安好,新納皇后。春秋正盛。”

說到這一件事情,劉文秀心中微微一沉,這個皇后對張獻忠的四大義子並不是太友好的,無他,四大義子勢大,將來皇后嫡子該何以自處?這個問題,就成爲四大義子爲首,與皇后丞相一派的最大矛盾。

張獻忠似乎存了觀望之心。

一方面張獻忠也有羅汝才一樣將事業傳之子孫的心思,另一方面,張獻忠也知道,他的班底就建立在四大義子手中,繼承權之事,不能輕易下手,否則禍起蕭牆就大事不妙了。

即便如此,作爲四大義子之一的劉文秀已經嗅到了不妙的感覺。派他出使大夏或許是徵兆之一。畢竟劉文秀作爲一方重將,重要性怎麼也要比一個使臣重要,不管多合適,也改變不了劉文秀的實權消弱了不知道多少。與之前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回去之後,能不能恢復還是另一回事。

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三十一章 鐵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五章 峽石城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十八章 紮營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章 收兵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九十九章 楊繩祖離開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五十章 平城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十章 凌濛初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六章 死中求活
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三十一章 鐵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五章 峽石城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二卷 一朝英雄拔劍起,又是蒼生十年劫 地七十二章 小勝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十八章 紮營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章 收兵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九十九章 楊繩祖離開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五十章 平城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十章 凌濛初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六章 死中求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