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

楊承祖一聽,心中一亮。

所實在的,多鐸來的太快了。

快得楊承祖都反應不過來,很多事情都沒有來得及安排。比如峴山之上的人馬。如果知道清軍來得這麼快,楊承祖估計早就在峴山之上。築一座城堡,有一座城堡在,就沒有現在的這個尷尬事情了。

不過,袁宗第所想的辦法,也不錯。

甬道,是一種很古老的軍事工事。可以看做一道兩面防禦的長城,可以運輸兵員物資,如此一來將峴山與襄陽城連在一起了。襄陽城自然固若金湯了。

“只是,如此一來清軍必然來爭奪。”劉芳亮咳嗽幾聲說道。

他在上一戰受了一點傷。

“無妨。”楊承祖說道,他一邊說,一邊拍着城頭大炮說道:“我軍大炮可不是吃素的。”

楊承祖一聲令下。白旺領命。

從正對着峴山的城牆上,硬生生的鑿出一座城門。隨即在護城河之上架浮橋,大隊人馬,蝟集在一起,有如刺蝟一樣,隨即大量的民夫在將士的保護之下,開始修建城池。

甬道規格不大,其實就是平地起兩道牆壁而已。

不需要多高。只要能掩護人通過就行了。

吳三桂看襄陽城之中有動靜,反而鬆了一口氣。

他不怕襄陽城中兵馬外出,就怕不出來。

畢竟鐵打的襄陽,絕非不能小視。縱然而今的襄陽城,遠遠比不上宋代的襄陽城。但是依然是一座雄城,縱然佔據峴山之後,轟擊城牆,也不是數日之內能夠拿下來的。

接下來的必然是一場血戰。

比起慘烈的攻城戰,吳三桂更喜歡野戰。

這才能發揮出吳三桂所部的全部實力,畢竟吳三桂所部是關寧鐵騎,並不擅長攻山。

只是吳三桂手中三四萬精銳人馬,在清軍之中,也是一個大山頭,多鐸順手消弱一下,也是自然的。

吳三桂立即下令道:“調轉炮口,轟擊敵軍,先放過峴山。”

“是。”吳三桂調集的炮隊,是多鐸派過來支援吳三桂攻山的。並不是吳三桂自己的。

此刻吳三桂下令,頓時將炮口轉移過去了。

經過調整之後,這些大炮開火了,瞬間一輪炮彈砸了過去,雖然僅僅有幾枚炮彈砸進了密集的隊形之中,不過這幾枚炮彈就足夠了。這幾枚炮彈瞬間打出幾道血衚衕。

一瞬間所有人都亂了起來。

當然更亂的是民夫。

白旺的軍隊雖然訓練並不是太好的,但畢竟是軍隊,有一些狀況也是知道,但是這些剛剛從襄陽城之中徵召的民夫,就沒有這分經驗了,有癱軟在地面之上的,就轉身就炮的,還有這樣那樣的。

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白旺見狀了,立即下令道:“撤。”

這個時候不撤也不行了。

不過,在白旺下令的同時,城頭的炮火也紛紛開火,有一些炮彈砸在地面之上了,就是夠不着清軍的炮火陣地。

這也是自然的。

如果能夠着,根本等不到現在,早就開始轟擊了。

隨即吳三桂一身令下,千餘鐵騎衝了過來,氣勢洶洶,似乎卷着風,一掠而過,就衝到了亂軍之前。

“轟,轟,轟。”城頭大炮小炮一瞬間轟鳴起來。但是吳三桂手下騎兵,精銳程度不下於清軍,故此,對如何應對炮擊,還是有心得的,他們分散開來,只是城頭距離峴山僅僅有四里。

而這四里並非說峴山山腳下,而是在山頭之上,除去峴山到峴山山腳的距離,這一段距離的寬度也不足四里。

這些騎兵又要避開,離着護城河最近的地步,所以分散開來,也散開不了多少,不過一會功夫,就有不少人死在城頭的炮火之下。噼裡啪啦的掉下來不少士卒。

不過,傷害從來是互相的。

這些騎兵在出城的白旺部前面,匯合在一起,猛地一衝。

本來混亂的陣勢就已經無法維持了,更不要說人羣之中,還有很多沒有訓練過的民夫,這個時候這些民夫只能給他們找麻煩。幾乎是輕輕一觸,他們就潰敗下來,就要倒衝進剛剛鑿開的城門之中。

在城頭之上的楊承祖又怎麼能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了。

立即下令斷絕浮橋。

原本架在護城河上面的浮橋,立即被截斷了,有一半被拉上了岸。

潰敗的士卒,立即面對前途無路的窘境,有一個是一個噗噗通通的掉進護城河之中。

襄陽城的護城河並不窄,直接引得是漢水的活水,甚至裡面還能行舟。一時間,好像無數隻手在護城河之中拼命向上伸。河水好像沸騰了一樣。

吳三桂所部,還不撤退,反而在岸上好像射靶一樣射擊,不過幾輪箭雨下來,大片大片的護城河水都染紅了,這紅色隨着水流向下面蔓延開來,最後衝到了漢水之中。

不過,城頭之上,也不會讓他們猖狂太久的。

一會功夫,無數大大小小的火炮,轟擊下來。

一輪打擊下來,這些人損失不少,隨即傳來吳三桂鳴金之聲,這些騎兵撤走了。

這僅僅是一輪接觸下來,白旺所部最少傷亡千餘,還有更多死傷的民夫。不過,這一場敗仗,非但沒有動搖楊承祖修建甬道的決心,反而更加加固了這一點。

楊承祖暗道:“清軍戰力如此之強,峴山之上,數千人馬,恐怕支撐不了多長的時間,如果不想辦法解決襄陽城與峴山之間的交通問題,將來出兵救援的話,傷亡數量恐怕比這個還多一點吧。”

楊承祖沉吟一會兒,調集炮兵,是重炮,想辦法。轟擊清軍的炮兵陣地。

比如在城頭建立炮臺,發揮居高臨下的優勢。並準備派出騎兵警戒,將所有民夫都換成士卒,並且在夜裡出城。一方面派援軍上峴山。另一方面修建甬道。

三四里的甬道,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工程。

如果不要求防炮的話,一夜之間,就能修建出來。即便是要求防炮。也不會要求能防禦紅夷大炮。只要能防禦尋常小炮,方便維護就行了。

雙方關於峴山的征戰還是剛剛開始。

吳三桂也重新改變方略。

一方面決定加強對峴山的攻勢。

峴山其實山脈之中的一角,正對着襄陽城的峴山後面,有連綿起伏是山脈,雖然並不是太大。但是吳三桂準備派人從山中進攻,只是吳三桂不熟悉當地地理,必須細細探測過才能確定從什麼地方下手。

多路圍攻峴山,增加峴山山頭的壓力。

第二就是隨時準備與楊承祖在襄陽城下打上一仗,截斷襄陽城與峴山之間的聯繫。

對此,吳三桂最擔心的不是別的,而是襄陽城之中大炮。

夏軍大炮數量之多,不僅僅讓吳三桂,連多鐸阿濟格等清軍宗王也絕對很是棘手。在攻打李自成的時候,根本沒有這種情況,即便是在最關鍵的潼關之戰中,清軍的紅夷炮隊一出來。

立即鎖定了潼關之戰的勝利。

原因無他,就是闖營之中沒有能抗拒紅夷大炮的火器。而明朝打造紅夷大炮,大部分都落到了清軍手中。

但是對付夏軍卻是另一個樣子。

夏軍的火炮雖然比清軍稍弱,但是已經解決了有無問題。在好幾次交鋒之中,都能牽制紅夷大炮,讓紅夷大炮的威力不能完全發揮。雙方炮戰一次多過一次。

吳三桂甚至有一種直覺,今後清夏兩國交戰,定然是炮戰爲先。這讓吳三桂不得不想起一件事情,暗道:“這就是鐵模鑄炮法的威力嗎?”

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六章 匠作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十三章 老營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三章 奪麥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四章 張青天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十二章 作坊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一百章 賜名推心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十五章 鐵模?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十章 萬石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四章 張青天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
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六章 匠作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十三章 老營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三章 奪麥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六十四章 奠墳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四章 張青天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十二章 作坊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一百章 賜名推心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十五章 鐵模?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三章 覆軍殺將十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一百零二章 下九江,圍南昌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十章 萬石第六十四章 壽州突圍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四章 張青天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