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廢奴策

張軒一邊寫一邊改。

這是真正的大政。

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如何穩定一個國家的根基,張軒之前沒有想過,他之前所想的,不過是如何打天下。對於如何治理天下,並沒有多想,無他,天下還沒有打下來,現在想這些東西,不是太早一點了。

而是現在江南抵定,張軒能多出一些心思來想別的了。

汝寧的政策,能不能在江南實行。

答案是不能。

汝寧的政策好不好,好,但是想要在江南實行汝寧的政策。張軒在江南不知道要殺多少人。也不知道要遇見多大的抵抗,闖營不過是要銀子,就別天下士紳牴觸成這個樣子。如果真像土改一樣,遍及天下的話,也不知道會鬧出什麼樣的亂子。

世界上最多的人,其實是那些中間派,對改朝換代,並不是太在意的。但是你如果要動他們的利益,卻是萬萬不能的。說不定要鬧到天下皆反的地步。

沒有可以鎮壓全局的實力,是做不得這樣的事情。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有鎮壓全局的實力,又何必做這樣的事情。既然能鎮壓全局,說明天下人大多都是已經認可了。也就是天下太多的既得利益者認可朝廷。

這樣一來,朝廷幾乎在自損根基。

這樣的事情,如今將來打下北方的話,或許可以,畢竟北方連年戰亂,幾乎上已經是一片白地了,自然可以,但是在江南這樣的地方,卻是不能的。

甚至要擴展到整個南方各地。

首先張軒要確定自己要做大政是什麼?

是擴張,既得利益羣體。

擴張因曹營崛起而得利的人,而授田卻是其中最簡單粗暴而且有效的事情。

取朝廷衛所來填曹營士卒的胃口,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是即便如此,也就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畢竟並不是說朝廷之事。很多衛所已經與尋常府縣一般無二,不管之前這些土地的主人,到底是怎麼來的,但是已經是既定現實了。就不能粗暴的一刀切。

“大明勳貴,以及大明世襲指揮使各級衛所官的田地。”張軒着圈定這一行字。

其實在朱元璋的規劃之中,各級衛所官以及大明勳貴是一個體系的,而後來的營兵募兵,反而是弄出來的東西。

既然這個體系已經以自己的無能確定了自己的價值,那麼就不要怪張軒將他們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面,實現朱元璋給他們與國同休的承諾。不過,即便是這樣。衛所體系四百多萬頃耕地,即便是其中打好幾個折扣,有一百萬頃能真正的分下去,也足以收買數十萬人的人心了。

如果再加上北方荒蕪的土地,將來可支配的土地數量,絕對不在少數。

這纔是國家政權可以支配的土地。

張軒的思路發散開來,隨即起身,在月色之下思考一件事情,如何讓更多的人與曹營政權休慼與共。

張軒努力思考,忽然一件事情闖入張軒的腦海之中。

“奴變。”這個詞彙在張軒耳邊並不是什麼陌生的事情,到了江南之後,這樣的事情,更是多如牛毛。

但是張軒並沒有真正深入瞭解奴變到底是怎麼回事?

不過此刻,張軒纔想深入瞭解這一件事情。

而這個時候,雞鳴聲響起,原來一夜過去。

張軒顧不得休息,叫人來打些涼水,立即將他幕僚之中的幾個師爺叫了過來,這些人或許沒有什麼大才能,但是對各地的民風卻是非常瞭解。

張軒打起精神,一一詢問,才知道情況與他想的有些不同。

中國蓄養奴婢之風,從古代一脈相承,但是到了宋代已經比較少了。宋代奴婢多以僱傭制度。

古代的奴婢來源大概有這幾個來源。

戰爭之中俘虜淪爲奴婢,因債務之類,賣身爲奴,還有因爲犯罪打入奴婢,賤籍等等。

而宋代戰爭淪爲奴婢還有,而法律並不允許賣身爲奴,也很少將人打入賤籍,但是宋元更代,卻是一個大倒退,在明代之中,朱元璋繼承了不少元朝的規矩,其中就保持了不少元代的制度。

比如奴婢制度。

明代朱元璋賞賜功臣,就有不少奴婢。開國之戰,就有大批色目人奴婢。而在之後的很多事情之中,也有大批人打入奴婢,比如建文舊臣,寧王之亂的參與者等等。

這還是官奴婢。

當然這還是一方面,單單是這個還形成不了如此龐大的規模奴僕。

明代因爲士紳的免稅額度,有大批百姓將田畝放在士紳的名下,這個事情被稱爲詭寄。但是假做真來真做假。時間一長,這種這情況就成爲事實。

明代蓄奴之風,非常興盛,幾乎有名有姓的士紳,都是家蓄數千奴僕。而江南文風鼎盛,士大夫之多,天下數一數二,更是激化了,這種矛盾。

蓄奴之事與侵佔田畝之事幾乎連在一起。

這樣一來,其中種種情弊可想而知,還有一種情況,明代江南紡織規模很大,就有很多私人織坊,而其中勞動的人,也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奴婢之身,種種複雜的情況。更是讓其中情況複雜化。

這也是爲什麼同樣的制度,在江南特別重,而在北方卻不聽說奴婢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張軒忽然想起一件事情,那就是羅汝才所言不承認前朝功名,解決了相當一大部分問題,也激化了不少問題。故而這件事情到底改入如何處置,張軒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下手。

但是主題思想卻是有了。

張軒鋪開宣紙,拈起毛筆,筆尖帶着濃重的墨水,在宣紙上寫出三個大字:“廢奴策。”

張軒太明白爲了自由而戰的人有多麼努力了,也有前車之鑑在先,張獻忠攻克黃州,等武漢北邊的府縣,就是藉助了奴變的力量。張軒又怎麼不借鑑。

具體細則,張軒還沒有想出來。但是總原則卻是有的。

第一條,漢人不得爲奴婢。

第二條,欠債不還入官自有定罪,但不許爲人奴婢。

第三條,各家家僕,當以僱傭制,以良家子視之。

第四條,廢除賤命,科舉官府諸事,一視同仁。

如是等等。

當然這是一盤波及到整個江南的大棋,很多情況張軒都要細細考量,他打壓主要是詭寄與生產型奴婢,至於各家的家僕,不過是樣子貨而已。

將來或許會想辦法限制,但不是現在。

雖然很多事情,還需要細細的推敲,但是大的框架有了,張軒心中暗道:“這廢奴策一出,江南恐怕要爲之大變,東林這變估計絕對不同意。不過,不要緊。”

不是張軒看不起錢謙益,張軒自忖自己對羅汝才的影響力絕對在這個首輔之上,只要有好處,羅汝才纔不在乎東林士紳有什麼意見。但是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樣的大政策制定,對張軒來說還是第一次,這麼多年下來,張軒太明白,想出來的事情,與實際狀況是有差別的。

所以,張軒不敢輕易將這裡想法掏出來,要看時機和機會。

張軒將自己的所有想法都寫了出來,這才鬆了一口氣,擡起頭卻看見夕陽西下,恍惚之間,一天過去了。張軒只覺得睡意上涌,想要好好休息一下。卻不想有人來報,鄧和將軍大勝歸來。

張軒立即再叫了冷水,洗把臉,將鄧和請了過去,他要詳細問一下,與官軍具體戰況如何。這是第一手官軍資料,由不得張軒不重視。

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五章 猛鎮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陳州二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四十章 奪門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十六章 拔營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零四章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五十章 雜務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十六章 決戰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六十章 鑄炮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三章 岳陽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
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五章 猛鎮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陳州二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四十三章 渡河三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四十章 奪門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闖營的戰略轉向第七十章 鳳陽地動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十六章 拔營第七十三章 劉文秀東行記二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一百三十一章 武興元年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零四章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五十章 雜務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一百零五章 後湖黃冊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十六章 決戰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六十章 鑄炮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三章 岳陽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十一章 張獻忠與羅汝才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九十四章 困獸二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