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

任何事情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錢的問題。。

朱厚煌看着賬單有些發愣。

移民需要錢,每一個人發放安家費,不要多,一個人一兩,朱厚煌從福州三衛弄過來的人,就已經過來萬人了。這就需要一萬兩了,至於船隻,更是朱厚煌急需的,他雖然花了兩萬兩銀子讓福建水師爲自己所用,但是朱厚煌卻不想一直依靠福建水師。受制於人的感覺並不好。所以朱厚煌就大手筆下訂單,要沿海的船廠爲自己造船。

朱厚煌既然有囊括四海的野心,一心就想建造大船,特別是寶船。

但是福州,不僅僅是福州,整個大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建造過這麼大的船了。需要從頭再來,其中花費的功夫並不少,再則,一般三桅福船價格在五百兩到八百兩之間。而船隻每多上一桅,價格就翻倍上揚。朱厚煌即便沒有訂那一種那一種七桅寶船。但是僅僅是五桅福船每一艘都在千兩以下。朱厚煌大手臂一下子十艘,就已經將一萬兩扔進水裡面了。

當然了這也是東雍發展的必然結果,朱厚煌所有的海船,來自兩部分,一部分是許棟捐獻的。一部分是在澎湖搶那些海商的。不過這些海船都是一些民船,不知道是從哪裡弄過來的,破破爛爛的,有的年紀要比朱厚煌自己還大,朱厚煌自然看不上眼,這些船根本不能當做戰船,特別是與福建水師的戰船一比,更是不能比。

這十艘大船,全部都是給許棟的。讓許棟建立雍國水師。

只是這建立水師並不是僅僅是船就行了,海戰弓弩火箭第一,這些東西,那一樣都不便宜。如果僅僅是不便宜也就罷了,直接花錢就能到手。但問題是這些東西民間根本就沒有,只能從府庫之中買。而江南的武備早已鬆弛的不像樣子了,那些東西是樣子貨,那些是真正能用的,都在那些小吏的一筆之內,所謂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縱然朱厚煌有福建鎮守太監的支持,也是要花錢的。

可以說萬事只要一開端,就是一個錢字,千頭萬緒,無處不要錢,哪裡也不能省錢啊。

比如說唐寅就建議過,讓百姓無償服役。這是千百年來的正理。大明百姓的正稅並不是太多,但是勞役卻從來不少,可以說真正能要人命的不是賦稅,而是勞役。朱厚煌雖然覺得覺得無償使用這些民夫,對自己現在來說很省錢,但是他不還是不願意。

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這才幾個月,就好幾萬兩砸了進去,縱然朱厚煌知道,這只是開始,花銷大一點而已,到後面每月的開銷會少一點,但是絕對沒有少於每月五千兩的。

不說別的,他身邊的人,比如唐寅,比如朱裕,比如吳鳳儀,等等,這些人俸祿還沒有定下。這些人俸祿,朱厚煌絕不能少給。甚至要多給一些,無他,朱元璋定下的俸祿太低了,讓明朝貪污成爲一個不能觸碰的普遍問題,朱厚煌可不想將來自己身邊也是這樣。

朱厚煌再也坐不住了,留唐寅在東雍主持。自己帶這人回到了澎湖。

這時候的澎湖與朱厚煌來的時候,已經大有不同了。

雖然澎湖還沒有建城,但是縣衙已經建造起來了。吳行之在澎湖島上幾個月也不是什麼也沒有乾的,曾經的三大家族都已經煙消雲散,整個澎湖都是吳行之的一言堂。吳行之以數學家的偏執將整個澎湖治理的井井有條,還給朱厚煌帶來這一段時間唯一的進項。

糧食一萬石,銀子一千三百兩。這是澎湖縣的所有歲收。還有澎湖港的收入。

吳行之說道:“不過殿下不要指望澎湖縣能有多少稅收了。大明的規矩,是春秋兩稅,除卻港口引水錢之外,其餘的賦稅要到下半年了,而且澎湖縣的維持也需要銀子。”

“也是。”朱厚煌已經很滿意了。在荷蘭人之前,很少有人去臺灣開墾土地,但是澎湖卻是明朝,倭寇,乃至西方人爭奪的焦點,正是因爲澎湖雖然在海外,但是已經有很多人聚居,簡單的食物飲水的補給在澎湖就能補齊了。朱吳行之根本沒有做什麼,只是整頓一下澎湖,將澎湖納入掌控,就成了朱厚煌第一塊有財政收入的熟地了。

“只是孤從京中帶來的銀兩,已經消耗過半了,希望東雍自給自足,至少需要三年有餘。這樣一來,孤必將難以爲繼了,諸位有什麼能教寡人?”朱厚煌用詢問的目光看向所有人。

除卻唐寅之外,所有人都在這裡了。

唐寅的意見,朱厚煌已經私下詢問過來,唐寅根本沒有什麼意見,就一個開源節流,最主要是在節流上。讓朱厚煌放棄大手腳花錢的風格,勤儉節約,用這數萬兩熬過兩年,等大員屯田豐收之後,就能自給自足了。

但是朱厚煌卻不願意。

無他,這樣的速度太慢了,即便是大員與澎湖兩地能自給自足。到時候,朱厚煌依靠兩地之力,即便是一輩子也不能將整個東雍開闢出來,更不要說參加大航海時代的盛宴了。所以朱厚煌乾脆讓唐寅沒有過來,在大員主持屯田。

朱裕沒有任何表示,他在澎湖上的觀星臺已經建造好了。如果不是朱厚煌相招,他這會兒,根本在睡覺,做爲一個有志於重訂曆法的天文學家。夜夜觀星,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覺,這纔是本質工作。至於財政問題,他沒有一點意見,只要不消減自己撥款就行了。

其實朱厚煌雖然給朱裕兩萬兩銀子的撥款,但是這些錢從來沒有到朱裕手中過。朱裕雖然在澎湖與大員,乃至臺灣三地都建了一座觀星臺,還訂了很多非常精密的儀器,但是他這才發現,建觀星臺花不了多少錢,而那些精密儀器,什麼渾儀了,水運渾象儀。都是有錢都沒有地方買的。

吳行之管帳還行,在澎湖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收稅體系,也算是勞苦功高。但是澎湖一地的財政對朱厚煌來說簡直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吳鳳儀也皺着眉頭,說道:“殿下,我這裡還有抄施家銀子,不過千餘兩而已。”

“你自己用吧。”吳鳳儀並不是沒有事情幹,恰恰相反,吳鳳儀負責的事情,很重要,就是建立雍國的錦衣衛體系。情報部分也是吃銀子的大頭,即便朱厚煌沒有要求吳鳳儀去大陸布點,而是讓他在南洋,日本越南等地布點。不過這也是需要錢的。

朱厚煌又將目光投向許棟。

許棟覺得壓力山大,說道:“殿下,我已經試着打開東洋航道,只是,霸佔東洋航道的人勢力很大,臣不敢輕舉妄動。”許棟之所以感到壓力大,是因爲朱厚煌財政壓力很大部分都水許棟帶來的,比如許棟正在建立的雍國水師。

整個雍國水師,有福州三衛的士兵,不過更多的是許棟的原本的手下,有三桅福船十幾艘,大約有三千人正規軍。許棟的副手不是別人,正是李良欽。

李良欽雖然是福建人,但是在海上征戰,卻沒有什麼特長,不過一身武藝,卻是朱厚煌麾下第一人。不過李良欽之所以成爲許棟的副手,是因爲朱厚煌看中了李良欽在福州三衛之中威望,讓他牽制許棟,如果水師之中,都是許棟的舊人,朱厚煌自己都睡不着覺。

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四百七十六章 廈門灣之戰尾聲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
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皇帝的恐懼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二十九章 谷大用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四百二十二章 古晉之變四第四百七十六章 廈門灣之戰尾聲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破莫軍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