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

只是達延汗並不甘心,

不甘心就這樣灰溜溜的退回關外。

達延汗從七歲開,滿都海就抱着他征戰瓦刺,從十四歲搬到滿都海親政以來,可以說攻不克,戰無不勝,一生之中沒有半次敗績。偏偏如今敗在南朝皇帝小兒手中。

如果這皇帝小兒名聲好也就罷了,他早就聽說,南朝皇帝不過是一個長不大的頑童而已。而他卻敗在一個頑童的手裡面,那麼他是什麼?他威名赫赫一輩子,打得這小兒的父親都夜不成寐,卻將一世英名落在這一個小兒手中,讓他如何能咽的下這一口氣啊。

不找回這個場子,他又如何肯這樣灰溜溜的回到草原之中了。

雖然離當日之戰,不過數日光景,但是達延汗已經總結過一點了,就是他小看了正德,這一戰他輕敵了。

正德小兒還是有膽氣的。

如果沒有膽氣,在數萬騎兵的衝擊之下,他就站不住了,如果沒有膽氣,在大陣潰退之下,他也站不住了,如果沒有膽氣,又怎麼能力挽狂瀾,逼退精騎?

這樣的膽氣,哪怕是南朝大臣也不是人人都有的。

自己輕視了南朝的步陣,如果僅僅是騎兵對決,自己未必會輸。明軍步兵如鐵壁,而騎兵如重錘,鐵壁加重錘的組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但是這個時候,正德卻拋下步兵,僅僅帶着騎兵追過來,這一路上,已經將後面的步兵遠遠的拋開了。

達延汗面朝南方,忽然回頭說道:“諸位,那些金銀細軟那麼都帶着吧?”

達延汗這一才南下收穫並不多,因爲寧夏綏遠等第,已經被他不只搶過一次,這些財富並不是莊稼,搶過一茬還有茬,就算是莊稼,你不去管理,也沒有下茬了。更何況人頭?豈能砍一茬還有茬,寧夏綏遠之地,本就是苦地方。

這一點整個大明都知道,又被達延汗在幾年之內槍了幾次,當地還能剩下什麼,就算是剩下一點東西,也是當地人的最後家底了這一點東西能與人拼命,那麼是韃子。

故而這一段時間達延汗常常搶山西,就是這個原因。

只是這次他來到山西之後,聽到了正德的消息,就立即奔正德而去了,也沒有放手大掠。他們身邊所搶的也就一些金銀細軟,也有一些貴重的東西,不過都在五里寨的。

“前些日子我們一敗,傷了筋骨,我知道大家都想回家。只是我們想回家就能回家嗎?正德小兒就在南邊,與我們相隔不過半日而已,而我們破關牆而出,需要多長時間?平時根本不用打的關牆,真正打下來需要多少時間,大家心裡有沒有數。這前有攔截,後有追兵。就算是能逃出關牆,但是到底能逃出多少人?”

達延汗的雙眼如炬一一掃過,每一個蒙古貴族的臉。每一個人都不敢於達延汗對視。

“而且你們想過沒有,我們就這樣灰溜溜的回去,明年,後年,大後年,還能不能這樣如入無人之境的搶南邊?”

當然是不可能的了,不說明軍這邊士氣如何,單單說這一次的損失,達延汗就要舔好幾年傷口了,怎麼可能再次出兵啊?

“上一次我們敗在什麼地方,敗在硬衝明軍步陣,我不得不承認,南朝的步卒比我們厲害,但是我大蒙古馬上功夫,難道比南朝差嗎?現在,南朝的皇帝就在南方,就在幾十裡外,他身邊只有幾千騎兵,那麼敢不敢和我一起,。再殺回去。殺了正德小兒。“

“只要殺了正德小兒。南朝九邊喪膽,還不任我宰割,只要殺了正德小兒,正德無子,南朝爲了皇位之事,非亂上一陣子不可,那時候,我等大可南下,九邊之衆誰能擋我等。”

“誰願意跟着反身一戰,殺了正德。”

達延汗眼睛直中精光爆射而出,一時間好像是一對狼的眼睛。

衆臺吉相對一眼,拜倒在地,說道:“願隨大汗,誅殺正德。”

御河之水,由北向南注入桑乾河之中。

此地東邊是白登山,西邊是雷公山,兩山夾一河,這是一條出塞的大道,直接由大同北上到鎮羌堡出關,是大同向北出關的正途。

在御河的衝擊之下,北高南低,地勢平坦。是一片利於騎兵大隊衝擊的好地方。

在達延汗的指揮之下,蒙古人吃掉最後的乾糧,韃子行軍本就不是太在乎後勤的,一般是走到哪裡搶到什麼地方,在關內更是如此,不過他搶來的東西,經過五里堡東一役,還有昨夜大同北一戰,所有輜重幾乎要丟得精光。

這也是達延汗不得不決戰,卻不能說出口的原因之一。

雖然他洗劫大同以北,自然能得到糧草輜重,但是時間卻是一個問題。攻鎮羌堡,洗劫周圍都需要時間,在正德如影隨形的追擊之下,他們那裡有得時間,來洗劫啊?

所以與正德一戰,勢在必行。

“報陛下,蒙古人已經在白登山下御河邊列陣了。”

正德一聽眉頭一挑,說道:“停。”左右立即飛騎傳令,本來滾滾向北的騎兵緩緩的停了下來。

正德將許泰等幾個人都叫了過來,商議對策。

許泰等人都覺得應該持重,就拖着不戰,等四方合圍,遼東宣大太原,寧夏綏遠都有精兵強將在大同境內,何必一定要與達延汗分個勝負,只需拖住對手,令其他軍隊繞道支援鎮羌堡,將達延汗堵在關內,他還能飛出關牆嗎?當然也有一點不能說出口的小心思,就是他們輔佐皇帝已經完成了擊敗達延汗的功績,擊敗陣斬達延汗,又能怎麼樣,封賞不一定會更多,而且騎兵交鋒並不像步卒一般,陣勢嚴謹,說不定有蒙古人突入正德身前,如果驚了御架,那可就是百死莫能贖罪了。

什麼叫畫蛇添足。這就是。

但是他們卻擋不住正德的性子,正德正要想和達延汗來一場英雄的對決。爲達延汗一直逃竄而感到煩惱的,怎麼會避而不戰啊。他此刻正渾身上下興奮的雞皮疙瘩都拱起來了,說道:“達延汗屢犯我境,朕豈能饒了他,再者關牆是個什麼樣子,你們不知道,大隊人馬不經鎮羌堡是出不了關,但是百餘騎能夠出關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的確沒錯。關牆雖不說是年久失修。即便完好無缺,幾千裡的邊牆,想要找一個地方,讓少量人馬逃出去,自然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如果,按你們的方法,這一戰縱然大勝,也拿不下達延汗。唯有一戰擊潰敵軍,陣斬達延汗。”

正德如此說,沒有人一個人敢對抗,皇帝怎麼說就怎麼做吧。

說實在朱彬,許泰手下的驕兵悍將,並不怕蒙古人。古代交戰時候,其實真正拼死拼殺的時候並不多,絕對不會有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時候,就好像是打羣架一樣,一般動手的都是前面的人,後面的人都在打秋風,見勝利,衝上去打順風戰,失敗了,拔腿就跑。

這好像上次一戰,如果不是正德整個皇帝坐鎮,明軍將士不敢承擔將一個皇帝丟給蒙古人的罪名,要不然他們早崩潰了。所謂敗軍之將,何足言勇。

士氣這東西,並不是慷慨激昂幾句,就刷刷的的上漲的。而且是對自己的信心,當每一個人相信自己必勝的時候,他們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絕對爆棚,比如現在明軍雖然追了很遠,早已疲憊不堪,但是每個人都自信蒙古人不過如此,相信蒙古人不堪一擊,這是正德可以藐視對方的底氣。

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章 元宵宴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三十章 宣府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四百章 善後第三百零四章 真臘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
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一百二十章 天鍾法的實踐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章 元宵宴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五百六十一章 瘟疫九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三十章 宣府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經年之後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七章 楊廷和的關注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七百七十八章 海戰餘波二第六百二十六章 歸來的艦隊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三百五十九章 安南消息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五十七章 楊廷和的默許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四百章 善後第三百零四章 真臘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六百零九章 升龍圍城戰十四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