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

?

第二十一章

朱仙鎮

張軒又怎麼知道這前路在何方啊?

張軒也不知道。

如果張軒肯投降清廷的話,他倒是知道該怎麼做的?

但是他肯嗎?

首先他不肯,其次,即便他肯,他未必能活到清兵南下的時候。再次,即便他肯,清廷未必要。

如果不投降清廷的話,張軒也茫然無措,不知道在何處立足,朝廷不足依靠,李自成也不足依靠,羅汝才也不足依靠,未來的路,張軒也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拼命做好當下而已。

袁時中的迷茫,張軒感同身受。

袁時中從不覺得東虜會入主中原,他的選擇一直在官軍與義軍之間權衡,本來他的選擇偏向官軍,結果被張質的一番話偏轉過來,偏向義軍。但是袁時中對張質所說的話,雖然有些相信,但是並不是完全相信。

故而他還想留下一絲餘地,將來義軍如此不成,在官軍那邊還有一點緩和投降的餘地。

張軒摸透了袁時中的心思,卻不知道該如何勸他了。

張軒只有長嘆一聲,說道:“大哥,當斷則斷,你這樣恐怕裡外不是人啊?”

袁時中說道:“我知道,故而我也向賢弟學,握住手中兵權,到時候不管怎麼都有選擇的餘地,也請賢弟放心,你我兄弟之情,愚兄也放在心上,即便有一點兵戎相見,我也會禮送你回曹營。”

張軒沒好氣的說道:“但願如此吧。”

就如同張軒摸準袁時中的脈,袁時中差不多也摸準了張軒的脈,張軒有自立之心,就決計不會將這番話轉告給羅汝才。曹營的人脈,與張軒自己的人脈是兩回事。

只要袁時中一天不與曹營正式翻臉,張軒就是兩者之間的粘合劑,借重曹營,在小袁營之中,有話語權,藉助小袁營在曹營之中有話語權。小袁營與曹營關係破裂,對張軒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只等朱仙鎮大捷了。”張軒心中暗道:“只有朱仙鎮大捷,能堅定袁時中的心思,不要再這樣胡思亂想。”

此刻張軒所想的朱仙鎮,正是大戰之前的緊張氣氛。

正如張軒之前,給麾下軍官所言,朱仙鎮是一個水陸交通要地,朱仙鎮南不遠就是沙河。沙河與賈魯河匯合之處,就是朱仙鎮乃至開封府最重要的碼頭。從這裡可直達大運河,北上南下無不如意。

而此刻朱仙鎮已經是一座空城了。

說是一座空城也不對,因爲朱仙鎮沒有人了,但是卻有兵,義軍十萬大軍,佔據了朱仙鎮之中,幾乎所有的房屋,又在城外設寨,城寨結合,行程一條,嚴密的防線。而且這一道防線還不是單純的防守,朱仙鎮之中,最少有三四萬騎兵馬隊,正是一支強大的騎兵力量,足以決定戰爭勝負了。

這樣攻守兼備的陣勢。還有數萬義軍精銳把守,說堅不可摧,有些過分,但是絕非官軍能輕而易舉的攻克的。

李自成站在朱仙鎮的城頭之上。

將整個戰場盡收眼底,此刻天色將暮,官軍士卒在“噹噹”的鳴金之聲中,大隊大隊的退出戰場,而左軍騎兵在後面壓陣,阻擋義軍有可能的進攻了。李自成哈哈大笑,說道:“官軍不足爲懼。不過鼠輩而已。”

李自成與羅汝才說起來,一臉輕鬆,似乎沒有將官軍放在眼裡。但是到了真正臨陣的時候,卻變得謹慎起來。但是李自成萬萬沒有想到,官軍比他想象的還要魚腩。

首先表現在爭奪朱仙鎮之上。

李過的敗仗,就在朱仙鎮附近,開封附近所有的縣城,都有義軍駐紮。但是都是名義上的而已,各自駐紮的都是本地杆子,充數可以,是打不了硬仗的。李自成南下的時候,就已經做好,朱仙鎮落在官軍手中的準備。哪知道這麼重要的地方,官軍居然沒有強佔,被義軍奪下來。

要知道,朱仙鎮雖名鎮,但是實際上不下於一處縣城,而朱仙鎮與開封城之間,更是無險可守。

官軍如果奪得朱仙鎮之後,只需牢牢守住,李自成就如鯁在喉,不敢全力爭奪開封城,必然清除朱仙鎮。但是官軍偏偏失了先手。

這也罷了。

戰事之中,豈能事事如意,有一兩次失誤之處,也很正常。但是義軍佔領朱仙鎮之後,李自成就安置自己的計劃,駐守朱仙鎮,分裂營寨,嚴防死守,不與官軍交戰的意味非常濃烈。

這個時候,官軍又表現的進退不一。

李自成自忖異地相處,要麼趁着義軍立足不穩,強攻猛打,要麼乾脆與義軍長久對峙,等待其他方面的援軍。

但是現在官軍表現出來卻異常低落,整整一日,進攻朱仙鎮,根本沒有讓李自成感受到什麼壓力,而李自成看官軍的營寨,雖然談不上草草,但也覺得不是什麼銅牆鐵壁。

這樣攻而無力

,守而無心。如果不讓李自成欣喜若狂。

李自成轉過身來,對羅汝才說道:“羅兄,看來我們的計劃,要提前着手了。”

“聽李兄吩咐。”羅汝才眼睛也毒得很,李自成能看清楚到底事情,他也看的很明白,知道這一戰勝利的把握,最少有五成了。說道:“卻不知道,李兄當從何處着手。”

李自成說道:“我要將左良玉這個老對手留下來。”他隨即在地面上劃了一副地圖,正是朱仙鎮一帶的地圖。”

地圖上一點,是朱仙鎮,一道是沙河,沙河是西北東南流向,而在沙河東邊,卻有一個點,乃是水波鎮,正是官軍大營所在。官軍大營就在沙河東岸,一路沿着沙河逆流而上。

這也是古代大規模用兵的常用手段,因爲陸路運輸能力,遠遠比不上水路,故而大軍行動,多移開天然水道,水陸並進,而今日官軍人馬,在十萬以上,人吃馬嚼,輜重不少,自然也要藉助水流。

“左良玉喜歡藉着河流行軍,好是好。但是也先天侷限了住了他,你看的他的營地,北邊是我們,西邊是沙河,沙河雖然不寬,但也是一道天然屏障,他只有東南方向一條退路。只要我們斷絕官軍退路,數萬官軍就被圍在這方寸之地了。”李自成的臉色帶着幾分激動到底紅潤,說道:“左良玉一去,賀人龍已死,我看官軍還有什麼人。”

朱仙鎮這一道防線,是李自成連夜建起來的。他自忖有萬餘精銳,就能擋上一日,而派一員猛將過沙河,守住沙河西岸,自然讓官軍渡不了河,其餘分爲兩部,一部封鎖東南方向,一部牽制官軍。這樣將數萬官軍一口吃掉,絕對是一場遠超項城,襄城之戰大勝利。

“東南方向,一馬平川,該如何封鎖,官軍退路?”羅汝才一眼看出這個宏大的計劃問題所在。

開封在豫東平原之上,四周幾乎沒有什麼大山。南邊更是一馬平川,沒有山川。天然阻隔,如果才能封鎖住,大興土木的話,即便官軍是傻子,也能看出來義軍的企圖。

“長壕。”李自成說道:“我已經派李信繞過官軍南下,以李信本部人馬,徵召各地民夫,足以在一兩日之內,將沙河東岸挖出一道長壕,讓官軍不能飛度。”

“而且。”李自成的語氣微微一頓,說道:“驚動了官軍難道不好嗎?”

羅汝才恍然大物,心中暗道:“這李闖子打仗還真有兩手。這一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逼着官軍不得不動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三章 搶飯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十四章 再戰陳洪範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二章 樊城二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七章 軸承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十六章 拔營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一章 汝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七章 下蕭縣第七十六章 焦鏈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七章 下蕭縣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七十七章 兵亂
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七十章 湖口二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九十六章 突如其來董小宛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三十八章 不克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三章 搶飯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十四章 再戰陳洪範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十一章 城陵磯之戰二第十二章 撤軍第五十一章 賊營孤忠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二章 樊城二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七章 軸承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十六章 拔營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一章 汝寧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七十六章 二勝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七章 下蕭縣第七十六章 焦鏈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七章 下蕭縣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七十七章 兵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