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攻城之前

?

第六章

攻城之前

開封城北門之上。

高名衡看向西北方向。

開封城雖然有四面城牆,但卻不是正方形,而是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北門自然也沒有在開封北城牆的中軸線上,而是偏東一些,至於小袁營的營地,因爲選擇地勢的原因,向西一些。

故而高名衡從北門城樓上所看見小袁營的陣勢,在西北方向。

本來高名衡不應該在這裡。

他作爲城中最高官員,所有關於賊人攻城的消息都源源不斷的彙總到他這裡,他明顯的感受到,闖營攻城乏力,曹營更是做做樣子,而唯有小袁營雖然沒有正式攻城,看樣子,卻有雷霆之是,蓄而未發。

所以,他特別留意北面。

小袁營一出營,就被高名衡注意到,只是一看之下,頓時覺得不妙。

在他眼中,小袁營軍陣之中的呂公車醒目之極,就好像是洪荒巨人一樣,被無數士卒簇擁在一起,緩緩的一點點的,勢不可擋的向南邁動步伐,距離城牆越來越近,他看得也越來越清晰。

“來人。”高名衡說道:“命陳總兵率部來北門。”

“是。”高名衡的一名親衛大聲應和,隨即轉身離開,向城下跑去。

高名衡又說道:“將我大旗張起來,讓所有士卒都看得見。”

“是。”

一根三丈高旗杆高高的舉起來,上面寫着一排小字:“右都御史,河南巡撫。”然後有一個大大的“高”。

高名衡的旗號打起來,城頭之上聲勢大震,士卒隨即心安。

不多時,整齊的腳步之聲,從北門內傳來,正是陳永福到了。

陳永福身上一身甲冑,走起路來叮叮噹噹的作響,似乎是身上的腰刀與腿裙碰撞,又好像是身上鎧甲的震動。他來到高名衡身前,躬身行禮道:“末將見過高大人,恕在下甲冑在身,不能行全禮。”

這到不是藉口。

陳永福這一身鎧甲,頭盔,甲衣,袖筒,腿裙,鐵靴,加起來有好幾十斤,再加上盔甲上很多設計,不方便下跪。當然了,明代上下級之間,也不是非要下跪的。陳永福身爲河南總兵,在品級上不弱於高名衡多少,不過是文武之間的差距,不是以品級而論的。

當然了,也有如今是用武之時,武將的地位提升了不少。

“陳總兵無須多禮。”高名衡微微一笑,說道:“如今,賊人兵臨城下,陳總兵乃是我開封的鐵壁長城。”

大人過獎。”陳永福說道。

高名衡指着城外說道:“這就交給陳總兵了。”

陳永福看向城外,臉色微微一沉,說道:“請大人放心,陳某在,這北城就在。只是此地兵危戰急,還請大人移步。”

高名衡其實也不想留在北城。

在高名衡來看,他雖然談不上手無縛雞之力,但是臨陣廝殺,不是他這樣的大臣該爲的。只是看小袁營來勢洶洶,再加上那呂公車相當震撼人心,此刻走又有一些放心不下。

“大人。”陳永福似乎看出了高名衡的心思,說道:“此處不能縱觀戰場,還請大人移步鐵塔之上,彼處自然能將城外戰事一覽無餘。”

“好。”高名衡說道:“我就在鐵塔之上觀看此地成敗。”

其實開封鐵塔是很高,是全城的最高點,但是位置並不是很對,鐵塔在開封城的東北角,而現在交戰的地方,卻是在開封城的偏西北一點,能不能總覽戰場,陳永福並不知道。

他只是不想讓高名衡在這裡,否則事權不一,他做起事來也不痛快。

“黃推官,桑同知。”陳永福笑着說道:“兩位也跟高大人過去吧?”

“陳總兵,”桑開說道:“我去督管城下民夫,聽候將軍號令。”

“好。”陳永福說道:“謝過桑同知了。”隨即在看向黃澍

黃澍說道:“黃某就與陳大人一併在城頭禦敵。”

黃澍這個人愛出風頭,他縱然知道他在城頭之上,其實幫不上什麼忙,但是絕對不會離開城頭的。

陳永福也拿他沒有什麼辦法,只能暫時放下來。

這一會兒,陳永福的部下,在陳永福兒子陳德的帶領之下,已經接管了城防。準備抵擋義軍的進攻。

義軍也停了下來。在城外兩裡之處停了下來。

小袁營的營地,雖然距離開封城大概只有十里之地,但是這些攻城器械太過沉重,也走了好一陣子。畢竟拉着這麼沉重的東西行走數裡,也是一件相當號力氣的事情。故而要停下來,恢復一些力氣。

望車重新固定好。立即有一個瞭望手站了上去。

袁時中與張軒就在望樓之下。

“轟。”的一聲,開封城牆之上,一門大炮轟鳴,一顆炮彈在張軒的眼中,看似緩緩的從城牆之上,射了出來,遠遠打進軍陣之中,砸到兩三個人,才緩緩的在地面上停了下來。

張軒說道:“看來,這位高大人,不想我們在這裡停留,逼我們立即進攻。”

wWW ★ttκд n ★¢ o

袁時中冷笑一聲說道:“那就隨他所願。”袁時中向旁邊一轉,對一個少年說道:“立即下令,全軍出擊。”

少年立即抽出一張紙條。隨即塞進一個竹筒之中,蓋好蓋子,幾步跑到望樓之下,系在一根繩索之上,然後使勁拉另一頭,這個竹筒,好旗一樣,飛竄到了望臺之上。

隨即上面的士卒打開竹筒,將一面面旗幟揮舞起來。

“咚咚咚咚咚----”急促的戰鼓之聲,隨即響起來。這鼓點與之前的不同,從開始到後來,節奏越來越快,鼓槌之間的間隔越來越小,讓人聽着血脈賁張,鼓槌就好像是一片虛影一樣。

而陣前的一面面旗幟隨即一晃,所謂之應旗,表示已經接到命令。

隨即一隊隊人馬簇擁着攻城器械,向前衝去。

這就袁時中這一段時間整頓兵馬的結果。

古代練兵,其中重要一項,就是視金鼓,旗幟。因爲戰場之上,這就是僅有的指揮系統。雖然很粗糙。

旗語絕對不像是現在旗語表達那麼豐富的內容,不過能表達前進,後退,等幾個大概意思而已,用不同顏色的旗幟來代表不同的軍隊。而鼓聲更是簡單,不同節奏的鼓聲,代表不同的意思。

但是僅僅是這樣的系統訓練之後,袁時中就已經興奮不已了。

之前,他只能控制住自己本部萬人,其餘的根本無法控制,而現在他居然能指揮戰場之上數萬人,分兵佈陣,井井有條。讓袁時中認識自己之前是多麼的野路子,他說道:“三弟,你將這小子借給我吧。”

“這可不行。”張軒說道:“我知道大哥這裡少識字的人。但是我身邊也不多,這鄭廉這小子,還是我從岳父那邊要過來的。”

“哎,三弟你的法子不錯。”袁時中說道:“只是爲兄手中沒有人才啊。”

袁時中手中的確沒有人才,這一套指揮系統,比如旗語之類的,教會下面的各義軍的首領,有些太難了。這些人大多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苦哈哈。這些東西雖然簡單,但是讓他們數日之內學會,卻有些困難。

所以袁時中將自己身邊識字的人歸攏了一下,派了下去,每一隊裡面一個,負責掌旗。接受袁時中的命令。

只是義軍之中識字率,實在太少了。袁時中有幾分飢不擇食了。連張軒身邊的書童也想搶。

對,鄭廉算是張軒的書童,張軒讀書不倦。而打仗之時,羅玉嬌也不可能時時在身邊,她就從曹營之中找了一個識字的孩子,送到了張軒身邊,當張軒的書童,爲張軒整理書籍。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八章 立威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一章 汝寧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八章 攻城二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四十章 瑣事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十三章 老營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十九章 敵襲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五十章 平城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八章 攻城二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
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八章 立威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一章 汝寧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八章 攻城二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四十章 瑣事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十三章 老營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十九章 敵襲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五十章 平城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八章 攻城二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