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

沈廷揚到此,卻不是沈廷揚自己的意思,而是路振飛的意思。

而路振飛此刻也不僅僅是漕運總督,巡撫淮揚兩府的頭銜,此刻的路振飛,被升官了。

被升爲督師,賜王命旗牌,總督南直隸,浙江,江西諸府縣,被崇禎授命大破曹營,收復江南。

不過,路振飛昇官了。

但是他手中的實力卻並沒有多大的提高,北京那邊早就沒有兵了。

而且路振飛之所以高升,還有一個原因是,朝廷與南方的聯繫已經被義軍截斷了。路振飛能接到聖旨,南邊各省,已經接不到聖旨了。

路振飛思量想去,覺得曹營一時半會兒不可剿滅,當務之急,不是別的,而是打通朝廷的南北聯繫,否則時間一長,恐怕有不忍之禍起於南方。

路振飛手中的步卒兵力有限,但是他手頭卻有一支不小的水師,那就是沈廷揚所部。

沈廷揚所部大大小小的船隻有兩百艘之多,在官軍,義軍都沒有大規模水師的時候,這兩百艘戰船,就足以決定很多事情。

路振飛覺得不能坐以待斃,故而他下了這樣幾步棋,派人勸降袁時中。

袁時中當初在商丘的時候,有很明顯的投降的意思。所以路振飛想勸降袁時中,豈不是憑添數萬士卒。

當然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初袁時中想招安,找不到門戶,但是如今袁時中卻沒有那個心思,路振飛卻派人來了。

成與不成,路振飛沒有多想,他不過是想讓袁時中放鬆警惕。

而路振飛真正的動作,是在南方。

派沈廷揚南下,從長江口進入長江之中,阻斷長江兩岸的聯繫。然後路振飛大軍南下,佔據揚州府運河以南的地盤。與江南隔江相望。

這樣一來,路振飛就能插手進江南的戰局之中,二來通過長江,也能與上游的左良玉聯合,一東一西,沿江而進,進攻南京,打下南京之後,將曹營從中一刀兩半,然後再論其他。

路振飛的計劃,是充分使用自己的水軍優勢。

故而沈廷揚也放棄了海上運輸的任務,回到了崇明島上。

沈廷揚帶着路振飛的任命,一回到崇明島上,就大大鼓舞了松江府的抵抗。沈廷揚與夏允彝匯合,勢力組建龐大起來。

當然,沈廷揚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故而派出船隻,從沿江而上,直奔左良玉大營之中。

一路之上,周輔臣新組建的長江水師倒是發現了這船隊。但是周輔臣的船隻要比沈廷揚的船隻小多了。更何況周輔臣的船隻根本就是徵召得民船。如果能與沈廷揚專門打造的船隻相比。

周輔臣費了不少力氣,但依舊是攔不住。

故而沈廷揚的使者很輕鬆的來到了左良玉軍中,這一次傳令不僅僅是路振飛與左良玉的消息連通。而是北京與南方各府縣之間,又有音訊了。

左良玉接到書信之中,看過之後,善待使者,但是一點舉動都沒有。

原因無他,左良玉打不開現在的僵持。

不用,路振飛督促,之前左良玉就存了攻克南京的意思。不過楊承祖將路振飛阻擋在這裡。

雙方交戰,有勝有負,但卻沒有那種可以決定勝負的大勝,楊承祖一承受不住,就求援兵。

如果不是羅汝才身子不大好,羅汝才都想親自坐鎮了,楊承祖後繼人馬,源源不斷。

其中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曹營老兵,這一部分是最少的,另一部分是新兵,以江北的士卒爲多,畢竟羅汝才手中還是有錢的,只有有錢,就少不了當兵之人。再有一部分就是降兵。

這一段時間羅汝才雖然在病中,也沒有閒着,以南京爲中心,派親信部將四處出擊。應天府,廣德府都被羅汝才一一納入麾下。

大量的降兵都被羅汝才當做援軍派給了楊承祖。

有這麼多支持在,楊承祖即便敗上幾次,也能復起。

時間一長,左良玉就對一舉攻下南京失去了信心。

此刻路振飛建議的雙方聯合,水陸進軍的意圖,左良玉也不是多看好的。

“該怎麼辦?”左良玉心中暗道:“該怎麼辦?”

他心中又回師武昌之意了,他打不過曹營,但是打張獻忠卻是沒有問題,眼看這大明的天下越來越不穩了,左良玉心中難免也生出其他心思,莫如佔據湖廣一部,再加上江西一省,將來未必不能一分前程。

而不是在這裡虛耗兵力。

但是沒有朝廷的命令擅自撤軍,卻不是一好辦法,畢竟軍中還有黃澍,武昌還有何騰蛟這些文臣,這都是不好辦的地方。

左良玉一想起何騰蛟,心中頓時怒火重重,幾乎不能自控。左良玉雖然人不在湖廣,但是何騰蛟在湖廣做的事情,卻是瞞不過左良玉的耳目。

何騰蛟在武昌已經試圖收復各地將領了。

這種事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挖左良玉的牆角。

不過,在何騰蛟眼中卻是名正言順的。他是湖廣巡撫,湖廣疆內的一切軍隊,都必須受他節制。之前不過是他節制左良玉,而左良玉節制其他將領而已。

而如今左良玉在東邊,何騰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繞過左良玉,與其他將領接觸。

畢竟左良玉的軍隊,都是大明的軍隊,聽大明巡撫的話,自然是名正言順。

不過,亂世之中,很多名正言順的事情,都做不到而已。何騰蛟已經離開武昌到,嶽州去了,督促諸軍進攻長沙。時間長了,何騰蛟也揣摩出張獻忠那一股外強中乾的感覺。

雙方在湖廣南部,也就是現在的湖南境內,一系列激戰,戰事不大,但是讓左良玉感到非常不舒服。

左良玉麾下軍隊雖然多,但是也太雜了,有很多一部分都是明朝的軍隊調進了左良玉麾下。

左良玉對他的控制力並不是太高的。

“我絕對不能坐以待斃。”左良玉心中暗道。

左良玉將自己的軍隊當做命-根子。怎麼容忍何騰蛟染指。但是人在千里之外,說什麼也沒有用。

只有回去才能控制局面。

所以想辦法名正言順的迴轉湖廣,纔是左良玉的當務之急,而不是想怎麼攻南京城。

心思都放在這上面的左良玉,哪裡有心去與路振飛聯合,雙方聯合進攻南京城。

長沙城中的張獻忠這一段時間過得也不是很舒服。

江南陷落,張獻忠本以爲左良玉離開之後,他就能在湖廣站穩腳跟了,卻不想,何騰蛟一意督促各部進軍,還有一個叫章匡的從貴州又拉出來不少狼兵。一時間讓張獻忠也感受到壓力了,南方又有兩廣的兵力,一時間張獻忠感覺自己似乎被四面合圍了。

在長沙城中有些坐不住了。

最後與謀士義子商議過後,終於決定,放棄以長沙爲中心的四十多個縣的控制權,大軍北上,繞到入川。在四川打開新的局面。

這樣大的戰略轉移,不管能不能成功,他首先送給了官軍一分大功勞。放棄的四十多個縣,落到官軍手中,頓時成爲官軍在崇禎十六年少有的大勝仗。

也讓何騰蛟頓時從湖廣站穩了腳跟,手中也有自己不少親信部隊。

左良玉不得不忍受何騰蛟從自己的軍隊之中,硬生生的割下一塊肉來。

不過,這都是後話。

湖廣的局勢演變,遠在金華的張軒,並不是很瞭解,也不是很在乎,連松江的局勢演變,張軒也沒有得到消息。

此刻的他只是在行軍之中,等待前鋒的消息。

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六章 蕭縣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十二章 撤軍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章 填壕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四十章 奪門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章 凌濛初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十章 裝備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十六章 決戰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六章 蕭縣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八十六章 守臨潁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九十六章 小姐姐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四十章 水戰四第五十七章 後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十二章 撤軍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章 填壕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九十八章 猶鬥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四十章 奪門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四十七章 一厥名王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十章 凌濛初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十章 裝備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十六章 決戰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五十八章 南下戰略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二十五章 兵敗如山倒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八十九章 湖口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