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隔空過招

秦琬沒露出半分不悅,心中卻有些惋惜——陳玄雖也是聰明人,反應和洞察卻都慢了一些。

也罷,能力可以略差一些,忠心卻是換不來的。

存着培養陳玄的心思,秦琬淡淡道:“那是因爲你漏查了一類人。”

陳玄有些惶恐,便聽裴熙很隨意地說:“魯王麼,既多疑,又自負,該狠辣的時候優柔寡斷,該平和的時候太過毒辣。能讓他言聽計從的人,必定是利益在很長時間內與他絕對一致,又在很大程度上能被他所掌控,彼此之間還有某種特殊紐帶的人。不僅如此,這個人的年紀還應該很輕,本事大,心氣也很高,纔會主動摻進這件事情中。”

沒錯,主動。

本來這件事情,壓根與魯王毫無關係。

先帝在位的時候,世家縱不至於喘不過起來,卻也延續了太祖、太宗兩代時的不風光。對他們這種畸形的存在來說,三代沒有進入中樞的高官,本身就是一件能令他們嘴上生泡,心似火燒的事情。若是秦琬再延續這樣的政策幾十年,世家的勢力剩是能剩不少,卻再也禁不起任何風浪了。

這種時候,世家迫切地要求自家能重新攫取權利——他們認爲秦琬是女流之輩,好哄好欺,便聚集起來,爲自家謀求利益,條件是幫秦琬攝政站住腳跟。如果秦琬不和他們一條心,以後的日子嘛,雖沒明說,想也知道,一定會很難。

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這就是一張畫在你面前的餅,一旦世家重新回到政壇的主流位置,別說秦琬了,皇室能有多少權利都難說。但對許多人來說,未來的事情,遠遠比不上眼前重要,遇上這種抉擇的人,十有八九*會選擇妥協。

可秦琬不。

世家還不知道自己撞上鐵板,他們聯合起來逼迫秦琬,總要有個分量足夠的家族來牽頭,這些家族研究來琢磨去,最後一道上了姜權的門,理由也很好找——江都公主想要攝政,就需要自己的人,文臣咱們姑且不提,武將她會擡舉誰還用想麼?肯定一趙肅二蕭譽啊!高句麗的狼子野心,咱們都知道,要是江都公主鐵了心把蕭譽往高位上送,一場持續一兩年甚至更短,不過幾個月的戰事,就能讓蕭譽飛快地爬上來。就好比從前的蘇銳,三十多歲,位極人臣。

姜權不怕蕭譽,但他確實顧慮這種可能,也不願看到一個對他來說的寒門小子踩着他的兒子往上爬。哪怕這個所謂的“寒門小子”的生父,是他嫡親弟弟仕途升遷上最大的恩人也不行。

爲了家族,爲了兒子,更爲了自己,他出了這個頭。

秦琬當然不會擺明車馬拒絕,但世家這種舉動,毫無疑問,讓她深惡痛絕。不過呢,她早就明白,世家看上去是龐然大物,實際上也就那麼回事。一個家族裡尚且會有想法各異的人,何況三五家,甚至十來個世家呢?所以這一次,她表面上和世家蹉商,艱難抉擇後,初步答應了世家的提議。畢竟她能力有限,暫時還安排不了那麼好的崗位,只能先提攜一下世家年輕一輩。

年輕人嘛,做得再好,只要是文官,沒資歷,幾年後要弄你下去,也就一句話的事情。武將就更簡單了,南府裡壓制你升遷,北府……你敢去邊境,在那裡作威作福,那就別回來了唄。

然後,秦琬把矛頭對準了姜家。

世家的力量再大,也沒大到隨便哪一家就能脅迫皇族的程度,既然你們要聯合,我也沒精力對付你們所有的人,我就集中力量,對付你們的“盟主”!我就不信了,這樣整上三五次,你們還有誰敢來牽這個頭。

從一開始,秦琬就沒打算逼姜略站隊——她又不傻,姜略對她感官還可以,並沒有特別討厭,接受不了她插手朝政,她犯得着把姜略往外頭推麼?偏偏魯王出手,挑唆秦敬那個傻子,秦敬一聽覺得姜家何等勢大,籠絡了姜權,不就把姜略一道給籠絡了麼?立刻派人去姜家下聘,才讓本來一場簡單的一石二鳥之計,變成了雙方博弈,促使姜略要在兩大派系中選一派站隊的局勢。

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激烈手段,沒有足夠的身份地位、天資智慧還有心氣膽略撐着,斷斷做不到這一步。所以陳玄調查的方向從一開始就錯誤了,或者說,燈下黑。就如裴熙所說的,魯王那種性子,你要他相信一個外人,比登天還難,但若那個出謀劃策的人是他嫡親的兒子呢?

利益一致,血脈聯繫,又有天然的父子大義,這纔是魯王此番行事風格與從前大不一樣的原因——謀士的建議再怎麼中肯,魯王都不可能全信,總會自己改動一二,這份改動,本身就帶了很強的魯王自身的氣息,唯獨這次,大不一樣。

陳玄聽秦琬和裴熙這麼說,立刻明白過來,不由變了顏色:“魯王長子、次子皆不成器,第三子方十三歲……”如果真是魯王之子出的計策,最有可能的,無疑是這一位,十三歲便有這等本事,實在不可小覷。

“他的優勢便在於他是宗室,還是個男人,而我的優勢……”秦琬冷冷一笑,翻開一張擱置了好幾日的摺子,語調雖淺,卻沒有半點對年輕對手的輕視,“就在於我有足夠的權力。”

然後,用它來,對付你。

但見她拿起筆,在摺子上寫下重重一個“準”字,仿若一塊重逾千鈞,將魯王府推向更危險的境地。

接下來的事情,就與她沒太大幹繫了,真正頭疼的,換做了蜀王。

大夏宗室說多也多,說少也少,如今得了親王位的只有五人——天子的親弟弟魯王,三兒子楚王和四兒子福王,還有便是新天子加恩,得以平級襲爵的蜀王和齊王。當然了,大家都知道,這是因爲韓王的獨子還小,等他到了十五歲或者弱冠之年,以皇帝的寬仁,韓王之位十成十會落到他身上,而不是降一級成爲郡王。

蜀王身爲宗正寺卿,自家的事情肯定是第一個理好的,他子女雖多,卻只有嫡長子有爵位。眼看先帝已經去了大半年,江都公主逐漸掌握住了朝政,皇帝不管這些事務。蜀王倒也乖覺,明白自己以前做得不夠,如今就把心一橫,很乾脆地對侄女表了忠心,再試探性打了個報告上去,先請封世子。

秦琬答應了蜀王,但對蜀王說,這件事她做不了主,得向帝后討個主意。這已經是願意爲他說話的意思了,只是要等幾天而已。畢竟皇帝最近沉迷道經,皇后又病了,誰知道他們願不願意理會這些事?蜀王當然千恩萬謝地回家等消息了,秦琬之所以拖幾天,當然不僅僅是爲了這件事,只不過這樣做更好而已。

滿心歡喜等兒子們有爵位的蜀王,一聽見秦琬發來,讓他造玉牒金冊鑄寶印的政令就懵了——秦琬不僅冊了蜀王世子,還給蜀王其餘幾個嫡子也都賜了郡公爵,魯王的三個嫡子也沒落下一個,分別被封爲壽春郡公、衡陽郡公和臨淄郡公。

不知情的人聽了,定會覺得天恩浩蕩,帝后和江都公主實在是不愧盛名,不管對親兄弟還是堂兄弟都是一樣的仁厚,爵位半點不吝嗇。兄長如此,夫復何求?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先帝,給爵位都吝嗇得很。哪怕按照大夏律令,親王嫡子是一定有郡公爵位的。但先帝脾氣硬,對孫子期望也重,哪怕是嫡孫,也不會輕易提前就賜予爵位,往往是到了弱冠再例行公事。不像現在,魯王的三個嫡子,嫡長子也就十八歲,嫡三子只有十三歲,已經是郡公了,多令人羨慕?

蜀王卻是知曉這幾日發生的事情的,也琢磨過好幾回究竟是誰出的手。如今知曉了這件事,心裡咯噔一下,明白秦敬和姜家的事情,魯王必是插了一手,不免對着自己的兒子發牢騷:“你說說這些人,日子過得好好得,瞎折騰什麼呢?”江都公主雖是女子,卻不是個省油的燈,看看人家怎麼對付你們的——打壓多難看啊,我就捧你,把你們捧得高高得,三個兒子沒到年齡就是郡公,年紀越小,封地越厚。至於你們怎麼想,內部怎麼鬥,這和江都公主有關係麼?難不成你們兄弟不齊心,生了嫌隙,你魯王自己沒把兒子教好,還得怪人家給你們太多?蜀王也不是什麼紈絝子弟,家大業大,兄弟衆多,又歷經風雨的他,太清楚這裡面的事情了——嫡長子麼,總是不一樣的,如果今天只是魯王嫡長子一個人被賜爵,那也沒什麼。偏偏他和兄弟們一起被賜予了爵位,他的封邑卻不如他的弟弟。這種情況下,他不會多心江都公主要做什麼,他只會懷疑,是不是他的父親,他的弟弟們,想要奪世子之位了,先來個鋪墊,把他們三兄弟放到同一起跑線,再徐徐圖之。

第一百九十五章 媵妾盧氏第四百零九章 君臣之分第三百一十章 火上澆油第一百二十章 五陵年少第三百三十八章 廣陵郡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癡心妄想第三百九十章 奢靡之風第一百二十三章 赤子之心第一百章 巧事連連第一百零八章 暴戾韓王第二百二十章 勢力初成第二百五十三章 女子堪憐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四百三十六章 錦繡江山第一百二十二章 隨口一諾第三十九章 萌芽第一百九十七章 紀氏清露第三百五十章 同姓不婚第一百八十一章 陸門安笙第一百五十五章 鮮廉寡恥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七十二章 烈火烹油第九十二章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何同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域玉遲第一百九十九章 血海深仇第三百四十一章 合縱連橫第三十九章 萌芽第三十八章 郡主第四章 嫡庶第二百一十章 奴僕心思第二百九十一章 救人一命第四百六十九章 赤膊上陣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西都護第三百五十九章 意義重大第三百三十二章 舉座譁然第四百八十三章 列土封疆第四百七十三章 一心唯癡第四百七十四章 如意難尋第八十一章 趙王妻女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三百五十三章 上黨事宜第四百二十一章 何患無辭第三百八十三章 誅殺三族第三百一十一章 鋌而走險第三百六十二章 歲月如刀第二百九十八章 借力打力第三百九十九章 權利之癢第三百七十三章 取之舍之第三十六章 盤算第三百零八章 藉機下注第三百六十章 土地之弊第九十四章 棘手之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鮮明對比第一百四十八章 穆家退路第三十二章 蕭譽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一百三十八章 飛來橫禍第一百四十六章 自卑與否第四十三章 埋下火種第二百六十一章 少年將軍第八十六章 嫌隙極深第四百二十六章 攻城拔寨第十七章 所爲第二百六十一章 少年將軍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西都護第四百二十一章 何患無辭第四百八十四章 民族覺醒第四百二十章 攜風傾雨第三百一十四章 雷厲風行第一百零九章 狠辣計策第三百八十一章 楊延之惑第四百三十四章 斬斷親緣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合常理第四百一十一章 書中萬語第一百五十五章 鮮廉寡恥第四百五十一章 父母之心第一百七十四章 離別將近第五十四章 不合時宜第一百六十六章 凡夫俗子第六十七章 背主之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唯我獨尊第四十一章 舐犢情深第三百六十四章 弊端初顯第一百六十一章 冤假錯案第四百六十五章 深宮之變第一百五十二章 妹代姐職第二百零一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零九章 狠辣計策第二百零六章 虛僞假面第二十章 廝殺第二百零六章 虛僞假面第兩百五十六章 酒酣耳熱第三百六十九章 世情百態第二百七十九章 計劃未來第二百一十一章 抽絲剝繭第一百六十八章 心劫難渡第二百七十七章 平步青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人心各異
第一百九十五章 媵妾盧氏第四百零九章 君臣之分第三百一十章 火上澆油第一百二十章 五陵年少第三百三十八章 廣陵郡主第一百一十七章 癡心妄想第三百九十章 奢靡之風第一百二十三章 赤子之心第一百章 巧事連連第一百零八章 暴戾韓王第二百二十章 勢力初成第二百五十三章 女子堪憐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四百三十六章 錦繡江山第一百二十二章 隨口一諾第三十九章 萌芽第一百九十七章 紀氏清露第三百五十章 同姓不婚第一百八十一章 陸門安笙第一百五十五章 鮮廉寡恥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七十二章 烈火烹油第九十二章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何同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域玉遲第一百九十九章 血海深仇第三百四十一章 合縱連橫第三十九章 萌芽第三十八章 郡主第四章 嫡庶第二百一十章 奴僕心思第二百九十一章 救人一命第四百六十九章 赤膊上陣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西都護第三百五十九章 意義重大第三百三十二章 舉座譁然第四百八十三章 列土封疆第四百七十三章 一心唯癡第四百七十四章 如意難尋第八十一章 趙王妻女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三百五十三章 上黨事宜第四百二十一章 何患無辭第三百八十三章 誅殺三族第三百一十一章 鋌而走險第三百六十二章 歲月如刀第二百九十八章 借力打力第三百九十九章 權利之癢第三百七十三章 取之舍之第三十六章 盤算第三百零八章 藉機下注第三百六十章 土地之弊第九十四章 棘手之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鮮明對比第一百四十八章 穆家退路第三十二章 蕭譽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一百三十八章 飛來橫禍第一百四十六章 自卑與否第四十三章 埋下火種第二百六十一章 少年將軍第八十六章 嫌隙極深第四百二十六章 攻城拔寨第十七章 所爲第二百六十一章 少年將軍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西都護第四百二十一章 何患無辭第四百八十四章 民族覺醒第四百二十章 攜風傾雨第三百一十四章 雷厲風行第一百零九章 狠辣計策第三百八十一章 楊延之惑第四百三十四章 斬斷親緣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合常理第四百一十一章 書中萬語第一百五十五章 鮮廉寡恥第四百五十一章 父母之心第一百七十四章 離別將近第五十四章 不合時宜第一百六十六章 凡夫俗子第六十七章 背主之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唯我獨尊第四十一章 舐犢情深第三百六十四章 弊端初顯第一百六十一章 冤假錯案第四百六十五章 深宮之變第一百五十二章 妹代姐職第二百零一章 見微知著第一百零九章 狠辣計策第二百零六章 虛僞假面第二十章 廝殺第二百零六章 虛僞假面第兩百五十六章 酒酣耳熱第三百六十九章 世情百態第二百七十九章 計劃未來第二百一十一章 抽絲剝繭第一百六十八章 心劫難渡第二百七十七章 平步青雲第一百三十六章 人心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