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

“咚咚”的鼓聲反覆敲擊,震動人們的耳膜。鼓聲猛地停了下來。

朱厚煌正襟危坐。坐在大殿之中。

此刻的大殿之中,一片肅殺。一切花哨的東西全部都被清理稱呼去了,只剩下簡簡單單的兩排椅子。

朱厚煌坐在主位上,而他右手邊單獨一座,正是陸完的位置。

在鼓聲之中朱厚煌的手下全部聚集在這裡了。

吳鳳儀,吳一行,李良欽,俞大猷,汪直,戚景通,吳明,等等的。凡是朱厚煌的手下有實權的人,全部在這裡了。

鼓聲一停,朱厚煌淡淡的開口說道:“開始吧。”

“是。”陸完說道。他回過神來,朗聲說道:“來人。”

兩名侍衛從外面走了進來,手握着卷軸,在陸完的示意之下,緩緩的打開。

是一副地圖,正是東雍地圖。

地圖的上的東雍,好像是一個肥胖的大蠶橫臥在大海之中。

這一副地圖朱厚煌再熟悉不過了。因爲在他來到東雍之前,東雍根本沒有詳細的地圖。而這一份地圖是朱厚煌主持下繪製的。上面很多線條都是朱厚煌親自繪製的。

陸完虛虛的一指,指着地圖上大片空白的區域,說道:“這是就是大肚部的活動範圍。也是我們這一次行動的目標。”

大肚部落雖然有大肚國的別稱,但是陸完堅決不這樣稱呼他們,而是簡簡單單的稱之爲大肚部。

地圖上的線條,呈現着明顯的並不同,凡是朱厚煌所佔據的地方,都十分詳細。但是朱厚煌並不能佔據的地方,就十分疏漏,東部至少還有羣山的標誌,但是北港與大員之間的大片空白,卻僅僅有幾條河流的標誌。朱厚煌很清楚,這裡連河流的標誌,也是根據道聽途說的傳聞,繪製上去的。

朱厚煌很明白,這一次行動最大阻礙,並不是大肚部有多少丁口,也不是大肚國有多少勇士,而是對大肚一帶的地形。

陸完繼續說道:“大肚在東雍之中,不滅大肚部,我雍國如鯁在喉,故而這一次,三路出兵,我領戚氏,邵縣,大員之兵,越過雍江北上。戚景通爲副。”

戚景通站了起來,大聲應諾,說道:“下官明白。”

戚景通當初在陸完手下的時候,並不是獨擋一面的大將,但也知道這位陸尚書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當初上有谷大用掣肘,下有悍將驕橫,再加上劉六劉七也不是易於之輩。而陸完卻能這樣的情況之下,順順利利的將劉六劉七之亂平定下來,可見其手腕心智。

戚景通是萬萬不敢小看他的,自然是恭恭敬敬服服帖帖。

陸完的安排也大有深意。陸完想要在雍國站穩腳跟,一定要立下功勞。而這一次行動,就是陸完爲自己建立威信。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自然要在這一次行動之中立下最大的功勳。

戚景通所部是離大肚部落最近的,而且戚景通也是他的舊部。陸完自然有把握,收拾的服服帖帖。至於大肚部的野人,根本並不放在陸完眼裡。

“另一路,由吳鳳儀吳大人,率領北港府兵南下。”

這一路安排也是有說頭的,

自從北港開拓以來,雖然朱厚煌對北港着力不少,但是總體上雍北府的重要性比不過雍南府。這一次出兵的重點,在雍南府這邊。而不是雍北府這裡。

故而從這一次雍北府這邊的主將,就能看得出來。

吳鳳儀,讓處理錦衣衛事務,是一把好手,打探消息也是一等一的靈通。但是行軍打仗,卻是隔行如隔山。陸完這樣安排,就是看中吳鳳儀是雍王殿下的舅舅。一來他能壓住雍北府的官員。二來,陸完雖然剛剛來到雍國,但是也知道吳鳳儀在雍北看管金礦,雖然是一等一的要差。肥差。但是吳鳳儀卻不想在這個位置上久居。早就想回來了。陸完命吳鳳儀爲北路主將,正好讓吳鳳儀藉此機會,重回到朱厚煌身邊。賣一個人情與他。

至於北港府兵能有幾成戰力,在這一次戰事之中,能發揮出多少戰鬥力,並不在陸完心中。

“第三路,由大王親自出馬,帶領澎湖縣兵與雍王親衛,乘船沿海,入大溪而上。”陸完的聲音有一些沉悶了。

這第三路兵馬,並不是陸完的意思。

如果按照陸完的意思,他希望朱厚煌坐鎮大員,整理後方,就不要出戰了。但是他卻拗不過朱厚煌。

這才深刻的明白,這裡是大員而不是北京。

朱厚煌在雍國的權威,遠遠要勝過,正德在北京的權威。

陸完本來想兩面夾攻,北虛南實,獨享大功。但是朱厚煌卻不這樣想,他橫插一手,加入這一手,要從海上攻入大肚部。

所謂的大溪,就是臺灣最大的河流。就是濁水溪。朱厚煌其實並不瞭解,這大肚部是不是在濁水溪附近,只是按常理來說,這些原始部落的營寨,都應該靠近水源地纔是。

而且按朱厚煌的意思,即便找不到大肚部落,也要在濁水溪附近安營紮寨。設立郡縣。畢竟大員與北港之間有太多的空檔,在此地落上一子也不爲過。

陸完先大致分解了一下所有人的任務,然後又開始詳細的一項項的說明。

朱厚煌雙目無神的看着外面,好像在凝神注視。但是早已心飛天外。陸完的所有計劃,朱厚煌全部知道,但是心中還是忍不住的擔心。

以朱厚煌的性格絕對不會做這樣的計劃,以他在軍事上的見識,非常明白的告訴他,雖然是兵分三路,但是其實上卻是各自爲戰。

東雍雖然不大,但是絕無什麼道路可通,也沒有什麼南北向的河流。除卻朱厚煌逆流而上濁水溪之外,可以說真的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雖然在平原地帶,但是每一步都不好走,地利不在我處。不用說什麼分進合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雖然是三路進軍,還不如大軍從大員北上。

這樣沒有把握的事情,朱厚煌本人決計不會做的。

而且朱厚煌畢竟是手握兵權習慣了的人,自然不願意將權力拱手讓給別人,忍不住橫插一手,讓兵力更分散了。

這個時候,朱厚煌隱隱約約的有一點後悔了,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不應該給陸完掣肘。但是真正將舉國之兵,放在陸完身上,將身家性命倒懸於陸完之手。朱厚煌是萬萬不肯。

“我算是明白了,歷史上功高震主之時,那些皇帝的感受。”朱厚煌心中暗想:“我明明知道,有我苦心經驗,再加上我大明皇室的身份,陸完萬萬不可能有所動作。但是心中還是放不下來。看來作爲一國之君這麼功課,我還欠缺很多很多。”

朱厚煌知道,他如果將權力緊緊的把持在自己的手裡面,很多事情,都必須親力親爲,他就算是諸葛亮,也忙不過來,更何況他還不是諸葛亮。

如果放權,如何收權。如果既能權力下放,又能辦成事情,又能不威脅自己的位置。這是一門大學問。

朱厚煌想着想着,忽然想起了儒家思想了。這種君君臣臣的思想,豈不是正中了他的心思,他心中喟然長嘆,算是知道爲什麼歷代君王,都抵擋不了儒家教義,實在是太過方便了。

朱厚煌低下頭看着下面所有人,心中暗道:“如果我不是未來之人,恐怕也不放棄儒家思想?不,就算是我也不能放棄。只能改造了。”

人總是要服從現實的。

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二十章 經緯【3】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二章 比劍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
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二十章 經緯【3】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零四章 海盜羣聚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二百一十二章 魏家的處理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五百一十四章 帝崩十六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二章 比劍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