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

遼東,雖然是春末夏初,但是遼東的天氣還是要比江南,武昌的天氣要冷上不少。在盛京崇政殿之中,多爾袞來回踱步,似乎在尋找着皇太極的身影。

這個壓了自己一輩子的兄長,終於先走一步。

而如今的大清是他多爾袞的天下了。

此刻的多爾袞藉助兩白旗的實力,壓制住其他八旗,坐穩了攝政王的位置。

如果不是忌憚,代善這個老東西還在,皇太極還留下一些忠心耿耿的部下,多爾袞早就不是攝政王,而是大清的皇帝。

做完這一次之後,多爾袞再看關中風雲變幻,北京陷落,崇禎身死,天下分崩離析。李自成雄踞北方,而南方羣雄並起,而清廷在崇禎十五年之後,就沒有大舉入關了。

也算是養精蓄銳好一陣子了。

這個時候正是一展鋒芒的時候。

但是現在的局面該怎麼處理。多爾袞心中也拿捏不定。

“陛下,範大人求見。”外面有侍衛稟報道,

“有請。”多爾袞說道。

范文程是皇太極的用的智囊,也是最識時務的人了。

對遼東漢人來說,他們從來是二等公民,真正的權利核心,從來不在漢人手中,故而最高權利的爭奪,與漢人也沒有什麼關係,范文程固然覺得皇太極對他不錯。

但是在皇太極死後,也沒有爲皇太極子嗣爭奪到底,不是不想,而是范文程壓根就沒有入局的資格。

此刻多爾袞來召見他,他也不敢不來。

范文程一身金錢鼠尾的打扮,幾乎整個腦袋都光可鑑人,唯獨後腦勺上,有銅錢大小一縷頭髮,梳着細長的辮子,真活像一根老鼠尾巴。這樣細長的發編,也垂不長,最後的後背之上。

“奴才見過主子爺。”范文程一進來,就跪下扣頭,說道。

“起來吧。”多爾袞說道:“你也是八兄得力身邊得力的人,現在這個局面覺得該如何下手?”

范文程心中不敢有一絲委屈。

即便是他剛剛被多鐸搶走了妻子,他的妻子在多鐸府上待了好多天才回來,想來該發生的,都已經發生了,即便沒有發生,所有人也都不會相信的。

但是即便如此又如何?

那是主子。

此刻,范文程更是不敢怠慢,說道:“而今闖賊雖然奪取北京,但是立足未穩,天下雖然驚魂未定之時,賊人只需一敗,北方非其所有,故而今是千載難逢之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請攝政者大舉入關。”

“入關到可以。”多爾袞說道。

多爾袞之前並非沒有自己的思考,入關這一件事情,多爾袞自己就已經定下來了。

無他,那麼僅僅是試探一下闖營的實力,也必須入關一趟,不瞭解闖營的實力,將來如闖營如何相處,也就不大好辦了。

但是入關打到什麼程度,多爾袞卻沒有下決心。

這個時候,不僅僅是整個天下對東虜能奪取天下,沒有信心,即便是滿清高層之中,這種信心也並不多。皇太極是一個秉承與明爭奪天下信念的君主,但是多爾袞卻不是。

從戰略思想上,多爾袞遠不如皇太極。

“但是打到那一步?”多爾袞說道:“明朝乃是大國,遼東力薄,恐怕力有不逮。”

“殿下所言正是。”范文程說道。他是這樣說的,但是心中到底是怎麼想,就不知道了,他繼續說道:“我屢次入關,都在關中站不住腳跟,故而此次入關,最次一等,也要在關中奪取一二大城,爲落腳之處,如山海關在手,就再好不過了。”

“如今崇禎身死,明分崩離析,雖有苟延殘喘之用,但早就不堪再起,故如今,入關大敵,乃闖賊,非明也。”

“闖賊與曹賊之間,貌合神離。曹賊在南京還爲崇禎發喪,可見一斑,故以臣之計,今日當以爲崇禎報仇之名入關,並派人出使江南,與曹營議和,無論議什麼,只要讓曹營不與闖營合流即可。”

“和明,分曹,攻闖。先下闖賊。”

“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則賊不如我,而得民心,順百姓,則我不賊。故此此次入關,還請攝政王約束屬下,秋毫不犯,才能讓百姓歸順,久留關內。”

“這----”多爾袞說道:“如此如何安撫八旗將士?”

范文程說道:“八旗以天下爲牧場,之前入關,不過是搶牛羊而已,而今關內也爲八旗之下,何故殺牛羊,竭澤而漁?”

多爾袞沉吟一會兒,說道:“不錯。”

范文程見多爾袞如此,心中鬆了一口氣,繼續說道:“祖大壽與吳三桂有親,還請將軍派祖大壽修書一封勸降吳三桂,如此一來,山海關搓手可得。”

多爾袞說道:“區區私情,何濟大事。”

山海關實在是太重要了。

從遼東入中原,山海關就是大門所在,如果從山海關到百姓,不過一兩日路程,如果繞道入京,就多了十幾日。

不要小看,這十幾日,多出這些時間,正是清廷屢次入關,即便是如入無人之境,也不能佔據城池固守的原因所在。

不過,多爾袞雖然這樣說,但是依舊讓祖大壽寫了書信,並他自己的手書,一併送到山海關之中,想要勸降吳三桂。

而吳三桂此刻,正是焦點所在。

闖營也讓吳襄寫了書信,招降吳三桂。

吳三桂正在搖擺不定,不知道在清廷與闖營之間如何選擇。

吳三桂對清廷還是很熟悉的,就如同關內官軍與流寇打了這麼多仗,打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樣,彼此之間都能找到熟人。

而遼東軍與清廷也是如此,遼東軍現如今屢戰屢敗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投降清廷了,祖大壽不過是其中一個代表而已,吳三桂叫祖大壽一聲舅舅,有這個熟人在,歸清,只要價碼合適。

吳三桂並不介意。

但是正如之前所言。

清廷自己都沒有那個信心奪取天下,最少在佔據北京之前,這個心思並不強烈。吳三桂也絕對闖營佔據大半個中國,即便一時間不如清廷,但只要穩定下來,將來也能挽回局面。

他沉吟了一會兒,終於將書信都藏了起來,當做沒有見過,將山海關交接給先投降唐通,帶着隨從就望北京而去了。

來道半路之上,京城得到消息,京城大戶都被拷餉,連吳襄也下獄,吳三桂就好像是一盆冷水當頭澆下來,頓時心中驚懼非常。一來擔心父親的下場,二來卻是擔心自己。

無他,闖營對吳襄就如此不留情面,他們會給自己好果子吃,甚至召他去北京,是不是一場誘殺?

之前這些事情,他不去想,此刻他不得不去想了。

吳三桂當機立斷,迅速回過山海關,帶兵大敗唐通。

消息傳到北京之後,李自成大怒。

從西安出發,到北京,一路上也不過榆林城,寧武關兩場硬仗而已,其餘都是望風而降,從來沒有降而復叛的。今日不狠狠的教訓吳三桂,恐怕新降之地,就會不問。

於是李自成點齊京師小十萬人馬,大舉東進。

而清廷也點齊八旗精銳在山海關外,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但是這裡的情況,卻傳不道數千裡外的南京城中,而張軒此刻在南京城之中,忙得焦頭爛額,雖然估計一片石之戰,就要打響,但是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卻關注不了了。

弘光帝的登基,讓羅汝才更是按捺不住,督促張軒儘快出兵了。幾乎一刻也等不了了。

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八章 立威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章 高鬥樞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五章 猛鎮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說袁時中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十二章 作坊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六十章 叛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七章 軸承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一章 成軍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二十四章 勇氣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
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八章 立威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章 高鬥樞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五章 猛鎮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一百三十三章 說袁時中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十二章 作坊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六十章 叛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七章 軸承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一章 成軍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二十四章 勇氣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