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

長沙城外的校場之中。隆武一身戎裝。帶着幾個隨從,輕車簡從來到此處。

還沒有來到營地之中,隆武帝就聽見號角之聲,一時間只覺得精神一震。

到了營門之處,周之藩與熊緯督帶着幾十名將校紛紛行禮道:“拜見陛下。”

“免禮,諸將甲冑在身,不用如此。”隆武翻身下馬說道:“讓朕看看,朕的親軍。”

在周之藩的帶領之下,將隆武帝引入營中。

這個軍營並不大,全軍不過三千人而已。但是這三千戰兵,卻是隆武這一段時間,左右騰挪才弄到手的。

從崇禎,到弘治,然後到隆武。

可以說是一個大明自然解體的過程。這個過程之中,並不論是滿清,還是農民軍不過是外力而已。

最根本原因是,洪武年間的制度,已經不適應於這個時代了。

太平年間還能維持。但是而今根本無法維持了。

朝廷無法調動地方人力物力。即便能夠調動其中消耗也非常嚴重。

而由崇禎到弘治,更是連人心也無法聚集了。

隆武接到的班子,其實是一個各方聯合的體系,隆武名爲皇帝,其實不過是一個牌位而已。

其實,隆武還要感激清廷。

如果不是清廷南下,吸引了曹營北上,將曹營的兵力吸引到了襄陽,否則隆武自己還能不能長沙安坐,卻也是一個問題。

但是隆武本人,決計不願意爲一個牌位。

當局勢稍稍安定之後,隆武一方面大規模提拔大臣,在朝中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又想辦法,自己掌握一支軍隊。

畢竟亂世之中沒有什麼比一支軍隊更讓人有安全感了。

不管願意不願意,馬士英與何騰蛟兩人聯合執政,已經不可動搖了。

隆武還要仰兩人鼻息。

不過,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恩澤尚在,兩人雖然跋扈,但都是士林出身,對隆武還是給幾分面子了。自然不會比鄭芝龍做的太過。

於是隆武帝纔有了這三千侍衛親軍。

這三千侍衛親軍,被隆武分爲左右兩衛,分別令周之藩,與熊緯督兩人執掌。這兩人都是隆武帝的侍衛出身。要知道隆武帝當初在南陽的時候,也組織過團練。

而這兩人都是當年的老人,雖然團練不過是旋起旋滅,但是還有幾個老人以侍衛的身份跟隨隆武。

隆武坐在高臺之上,觀看侍衛親軍的陣勢。

隆武並不通兵法,所見不過,旗幟招展,號角齊鳴,看上去很是壯觀。所謂之,如山如林,如火如荼。

“好。”隆武說道:“看賞。”

隨即有太監帶來銀子,分發下去。

銀子並不多,分到每一個士卒不過二兩而已。

不要看不多,但這已經是隆武帝曾皇后收刮出來的體己錢了。

朝廷從武昌一路敗退到長沙,幾乎所有積蓄都丟到了武昌,已經沿途了。

這些錢都花在襄陽之戰中了。

而到了長沙之後,又是重整軍務,又是支撐章曠與張應元兩人對峙。又是重建百官衙門。

等等,千頭萬緒,都是一個“錢”字。朝廷用度不足,草草算來,缺口最少在百萬兩之上,甚至更多。

隆武率先節儉,食不重味,衣不着錦。曾皇后更是遣散下人,親自織布。

隆武院子裡,只有十幾名老僕太監,以供灑掃而已,多了就沒有了。隆武身邊最貴重的東西,就是書。隆武酷愛讀書。所以身邊的書多一點,至於金玉之物,一概不取。

所以賞賜軍中,這幾千兩白銀,已經是隆武與曾皇后最後的一點錢了。

“吾皇萬歲。”下面的士卒,紛紛下拜。

其實,這侍衛親軍裝備並不好,火銃裝備的不多,裝備最多的,不過是刀槍而已。至於訓練什麼的,周熊兩人也不過是王府侍衛出身,談不上什麼驟登高位,但也實在說不上什麼天下名將。

畢竟打仗這東西,是講經驗的。

除卻少數開掛與,韓信,霍去病一般的天生將種。一般人還是一步步歷練上來比較好。

而周熊兩人,顯然是忠誠有餘,能力稍欠。

不過,即便如此侍衛親軍之中的士氣卻很高昂。

隆武時時盯着,一般軍中情弊都沒有發生,再加上隆武即便是緊衣縮食,也不缺侍衛親軍的軍餉。而皇帝在下層百姓之中,大多數時候都是至高無上的,見隆武,時時來巡視,對普通士卒又是噓寒問暖的。

即便是例行公事,但皇帝光環加身,所有士卒都感激涕零,恨不得以死相報。

隆武看過非常滿意,對周熊兩人說道:“我已經與兩位閣老商議過來,從明日起,由你們接管大內防務。你們好生做事。”

“臣定然實心用事,不敢有負陛下所託。”周之藩說道,

熊緯督立即說道:“臣也是如此。”

隆武爭取到這一個條件,也不是太容易的。畢竟他到岳陽的時候,身邊根本沒有多少人。只有數百家將,這侍衛親軍就是由這數百家將之中發展而來的。不管怎麼說,從此之後,由長沙巡撫衙門改爲皇宮,還有附近的官府,都由侍衛親軍守護。至少確定了隆武帝的位置鞏固了,最少,隆武用自己的實際行爲表面,他絕對不是一個牌位。

他要做光武帝。

按大明朝的祖宗之法,一個皇帝對朝政是有絕對權力的。在權力架構之上,就確定了沒有權臣滋生的土壤。不得不說朱元璋一代豪傑,最少他設計的體制,六百年間,幾乎沒有什麼權臣的土壤。

不管怎麼的大臣,皇帝想殺的時候,只需一道命令而已。

這樣的體制傳到如今,雖然千瘡百孔了,但是對體制之中的人,還是有約束能力。而偏偏馬士英與何騰蛟都是體制中人,他們或許有跋扈的心思,但卻無法抗衡這種習慣的力量。

即便總覽整個南明時期,真正將皇帝踩在腳底下的,其實都是大明朝廷體制外的人,比如鄭芝龍,與孫可望,乃至緬甸人。

“報陛下,馬閣老,何閣老請陛下立即回宮。”一個侍衛跪在地面之上,說道。

隆武帝問道:“有什麼事情?”

“北邊傳來消息,清攝政王多爾袞下剃髮令。”侍衛說道。

“剃髮令?”隆武帝第一時間沒有想明白,是怎麼回事?問道:“什麼剃髮令?”

這侍衛立即將一封情報遞了上去。

隆武打開細細一看,不過片刻,臉色漲紅,手恨不得將紙給捏破,從牙縫之中崩出幾個字來:“喪心病狂。”

剃髮令這命令傳到長沙本不會這麼快,只是剃髮令一出,很多滯留在清軍地界的士紳,紛紛南逃,有一些回到了大夏,自然有一些回到了大明。這消息自然傳到了朝廷手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可輕損?

在後世,這僅僅是一個髮型的關係。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嚴格的精神污染,甚至可以說是精神上的閹割。凡是每一個讀過《孝經》的人,都無法容忍的。

對隆武帝來說,更是無法接受。

很簡單,就現在而言,南明與清廷還是盟友關係,最少在襄陽之戰的時候,南明的軍隊,有力的牽制了夏軍一部分。一想到與這樣的蠻夷聯合,隆武帝就覺得好像吃了蒼蠅一樣不舒服。

“朕有罪於天下。至少百姓赤子,受此荼毒。朕死後當以何面目見列祖列宗於地下。”隆武帝臉色晦暗,深吸一口氣,隨即想道:“越是如此,越是大丈夫有爲之時,朕決計不能就此放棄。”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十章 萬石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九章 搶收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三十二章 餌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一百零四章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九章 攻城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八章 拷餉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六章 蕭縣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十三章 老營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二十九章 埋伏起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四十一章 夜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十章 萬石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九章 搶收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三十二章 餌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一百零四章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九章 攻城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八章 拷餉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六十三章 得訊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六章 蕭縣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十三章 老營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二十九章 埋伏起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二章 吳王六部二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四十一章 夜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