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統領薛威

?

第四章 統領薛威

張軒感覺這身棉襖,並不是棉襖,裡面的並不是棉絮,而是茅草,蘆葦什麼的。就保暖來,比不過棉襖。

不過,這個時候,有總要比沒有好。

只是,殺人並不是那麼容易了結的。

剛剛回來,麻煩就上門了。

兩個士卒在他們剛剛殺人的地方等着他,問道:“你是剛剛殺人的那個人吧?”

根本沒有問張軒性命,似乎張軒的姓名根本不需要問。

張軒說道:“是我。”

“跟我們走吧。”其中一個士卒說道。

這個兩人雖然只是士卒,但是嘴上帶着陝西腔,身上穿着破舊的鴛鴦戰襖,腰間別得雁翎刀。這身打扮,就說明他們並不是一般的士卒。

老漢用擔心的眼光看向張軒。他無能爲力。

張軒被兩名士卒帶到了城牆之上。

或許應該是寨牆。

這個城池面積有限的很,而且城牆上的痕跡已經很久了,並不是流寇來到這裡營建的。而從這個地方能鳥瞰附近的地勢。

卻見四周都倒影在張軒的眼簾之中,東西兩邊都是高山,此地前面也就是西邊是一道山谷,而山頂卻是一片不小的平地。

而這座城池就坐落在這一塊平地之上,規模不大,但是也能容納不少人馬,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而在這裡位置更是將整個敢死營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

“學生見過將軍。”張軒努力裝着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的樣子。只是不管怎麼看,都有幾分不倫不類。

張軒偷眼看去。薛威臉上鬍鬚猙獰。身上一身文山甲,雖然甲冑明亮,但是也能看出這一身甲冑,已經很陳舊。

薛威是邊軍出身,流寇真正做大,也就是崇禎元年,秦軍兩次勤王,走到半路兵變。這些都是邊軍精銳,這些人投入流寇之中,讓原本是饑民做亂的流寇,真正有了骨幹力量。

而薛威就當初的一員。

不過,薛威被張獻忠重用不是因爲他能打仗,而是因爲他有一個好叔父,就是薛國觀。張獻忠投降的時候,就是通過薛威送給薛國觀大筆銀子,才達成的。

不過,成也如此,敗也如此。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起兵之後,他的重要性大不如前,繼而薛國觀身死,他的位置更加不穩,他心急立功,卻打了大敗仗,被扔到了敢死營之中。他也只有在敢死營之中挑選出一些班底,才能重整旗鼓了。

至於流寇練兵的手段,非常簡單,就是打仗,多打幾仗不死,自然就成爲了老卒。

“學生?你是讀書人嗎?”薛威說道。

“小生讀過書。尚未有功名。”張軒說道。

張軒倒是想過編造一個秀才或者舉人出身,反正流寇也死無對症,但是他對那些古文實在沒有造詣。很容易被拆穿。

薛威對張軒的態度有所變化。如果張軒有秀才的功名,薛威還會高看張軒一眼。但是僅僅是讀過書。就不必了。明代的識字率要比清代的識字率高上不少。而且薛威身邊不過百餘親兵,也用不到讀書人。

薛威說道:“你好大的膽子,居然敢在我的營中殺人。不怕我軍法嗎?”

“大戰之前,將軍豈肯先殺壯士?”張軒說道。

張軒殺人雖然是衝動了,但是卻不是無腦。

薛威說道:“軍中軍法最重,如果放過你,如何向手下人交代?”薛威的語氣很淡薄,但是隱藏的殺意卻毫無保留。

張軒爲之一寒。心中暗道:“難道我想錯了。”他微微低頭,死死握拳,雙腿微微下墜。

如果之前,張軒不會如此。而殺了人之後的張軒,卻好像是打開一道閥門。

他絕對不會坐以待斃。如果非要他死的話,他一定要對方付出代價。

張軒在現代一直是老實人。但是每一個老實人內心之中都有一頭猛獸,被所謂的法律與道德鎖住。而在這個亂世想生存下去,他只有把他放出來。

“不過,你說的也不無道理。”薛威的語氣一變。

如果這還是薛威的老班底,薛威絕對不介意殺一儆百。他的老班底是邊軍出身,到處廝殺剩下來的的老手,雖然軍紀潰散,但是還有軍法兩個字在。

但是他現在帶的敢死營,都是一些什麼東西?

一些地痞流氓,一些用來充數的流民,如果他當初的親衛還在的話,不用太多,只需幾十騎,他就用把握像趕鴨子一樣將整個敢死營打崩潰。

整個敢死營所有人對軍紀軍法這東西,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寫。

所以薛威對敢死營的管理根本就不像是軍隊,而是幫派,他不去管營中的弱肉強食,但是每一個能出頭的人,薛威都記在心中,看看能不能用。

而眼前的張軒就是他挑選出來的班底之一。首先是讀過書識字,這也是一大優勢。武力也不錯。

“本將任命你爲百戶,來日作戰之時,你爲先鋒,如果你能活下來,今日之罪,就一筆勾銷。”薛威冷冷的看了他一眼,對旁邊的人說道:“來人。”

兩名侍衛來說道:“大人。”

薛威說道:“帶,這位百戶。”薛威忽然想起,他還不知道眼前這個人叫什麼?他轉過頭來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張軒說道:“屬下張軒。”

薛威說道:“帶張軒去領武器。”

“是。”一名侍衛說道。他轉過頭來,用居高臨下的語氣說道:“張百戶請。”

張軒跟着這名侍衛來到營地的一個角落。

這個地方一邊依靠着城牆,一邊有百餘名士卒在外面保護,這些士卒每一個人都配上了兵刃。每一個人雖然算不上膀大腰圓,但是最起碼看上去應該是能吃飽的。。

而且過來領兵器的人不只是張軒一個人。

在張軒前面的好幾個都是營中一霸,個個看上去凶神惡煞的。等一會兒才輪到了張軒。

張軒看領到手中的東西。

破爛長刀一把,上面缺口幾乎能當鋸子用了,長槍槍頭二十個,且不說這槍頭鋒利不鋒利。這槍桿都必須自己準備。

其他的,其他沒了。

張軒是一個百戶,必須自己去營找人,武器就這麼一點。

“這位大哥,我就這麼一點嗎?”張軒忍不住問道

這位倉管,露出一個熟悉的,流傳後世都能看明白的動作,微微搓搓手,手心朝上放在桌子上,中指一挑。

要銀子。

張軒哪裡有銀子啊?連銀子的樣子都沒有見過的。

張軒只好灰溜溜的回去。

此刻的張軒用一根一隻手拎起長刀,用衣服下襬包裹住槍頭。

他對這營中什麼都不瞭解,只好再去找老頭。

老漢聽來了張軒的話,臉色都變了,說道:“這是準備打仗了。”

“老丈我這百戶去哪裡找人啊?”張軒問道。

老漢說道:“不用你找,等一會兒,就有人來投奔你。營中的規矩,所有人都要隸屬於各百戶,如果沒有人收留,就是無用之人,無用之人,就會派最危險的事。”他臉色煞白,臉色尚有餘悸,張軒不他解釋了明白。無用之人是什麼下場。

正如老丈所料,不用張軒放出聲去,很多人看到了張軒腰間的長刀,都投奔過來了。似乎這柄刀,不僅僅是刀,還是一種官位上的象徵。

不過,張軒並沒有多高興,其他所謂的百戶都是營中一霸,早就有幫手,身強力壯的都已經被挑走了,而且營中的伙食,也培養不出來多少身強力壯的人。站在張軒眼前的人,張軒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老弱病殘。

憑藉這些人能打仗?張軒感覺沒有一絲的希望。

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一章 家事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二十章 伏擊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四章 鄖陽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五十八章 出征之前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十一章 冒險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五章 取士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二章 樊城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
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一章 家事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二十章 伏擊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四章 鄖陽第十五章 大舅哥來援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三十九章 傅宗龍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五十八章 出征之前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三十七章 回家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四十一章 爾虞我詐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十一章 冒險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五章 取士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九十九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二章 樊城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