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

如同山崩石裂,雙方死死的撞在一切。

馬匹的嘶鳴之聲,人的慘叫之聲,兵器撞擊之聲,乃至與兵器折斷,乃至於骨頭折斷之聲。

衝在最前面的四五個騎兵,全部撞死在盾前之聲,但是擋在最前面第一批的雍軍士卒,也不好過,他們全部倒地不起,兵器忍不住大口大口的吐出鮮血出來。

從噴出鮮血的樣子來看,因爲受力不均勻的問題,有的人重傷,有的人連哼也沒有哼一聲就已經斃命了。

第一排盾牆全部崩潰,連同第二排盾牆,也變形了,只有第三排盾牆纔算是保存完整。

就簡簡單單一個撞擊,讓盾兵損傷了一半有餘。

不過,這也已經達到了目標。

因爲騎兵衝擊力已經被緩衝掉了,騎馬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騎兵的速度。騎兵只有沒有了速度,威力就會大減。

所謂以步克騎首先要做的就抵消騎兵的衝擊力。

剩下的步卒猛地放下手中的盾牌,衝了上去。

“殺。”數十名士卒衝了出去,長槍猛地捅了過去,數柄長槍猛地刺在一匹健馬之上,馬血噴射而出,淋了雍軍一身。

騎兵的馬匹困在狹小的長街之中,連轉身都不容易。被步兵圍攻騎兵,簡直如割草一樣。不過片刻,雍軍就推進了數十步,這數十步可以說步步是血,每一步都要踏着屍體與血跡。走了上去,留下一個接着一個的血腳印。

張永萬萬沒有想到東雍有如此強悍的表現。

看上去輕輕鬆鬆的事情,其實衝在最前面的人,不管是雍軍的盾兵,還是京營衝鋒,最前面都死定了。

不是衝陣的時候,才知道要死,而是列陣的時候,已經知道了。

所以有了這些人犧牲,雙方的攻擊與防禦,纔會如此犀利,而有韌性。

這種視死如歸的人,在那個軍隊都是精英之中的精英才能做到的。不是張永看不起大明內部軍所,他們根本做不到這一點上。

所謂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

張永見一擊不成,立即大喝一聲說道:“撤退。”

撤退的命令,傳達下來。不過在街道之中,將大隊人馬調出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耽擱了好一陣子,纔算是將剩下的騎兵順順利利的撤了下去。

張永一清點人數,大概有八百人上下。誰知道簡簡單單的追擊,居然演變成這樣這樣勝負傷亡各半的戰鬥之中。

張永對楊慎說道:“今日再繼續作戰,恐怕不可能了。”

楊慎說道:“聽張公公的。”

張永說道:“既然,楊大人這麼看重老夫的意見,老夫的意見,現在撤軍,將散落的騎兵彙集之後,再與雍王一戰,不遲。”

“不過,這樣要等雍王會不會上岸。”張永暗自想到。

不得不說在張永看來,他如果是雍王的話,絕對不會繼續在這裡與大明爭一口氣。而是在東雍安心享受榮華。絕對不會在京師趟這一趟渾水。

不過,人與人相比,有大大的不同。比如朱厚煌,比如張永。

朱厚煌見張永退兵了,不由的深深出了一口氣。朱厚煌身邊保護他的士卒,都是東雍的精銳。

而這樣的精銳,硬生生的用血肉之軀,抵擋住別人的鐵騎。損失相當之大,讓朱厚煌心疼,更何況,朱厚煌的兵馬這個時候都在海上飄到着,想下船也需要一段時間。

所以,張永這時候,給朱厚煌一夜時間,就等於讓朱厚煌將一個營的兵馬全部運到陸地上,有一個營的兵力。朱厚煌與張永手下的戰爭形式,立即扭轉了過來弄,

朱厚煌有了主動進攻的能力。

整整一夜,朱厚煌都沒有怎麼睡覺。他一直在指揮船隻向下搬用物品。前面都是人,這還好辦,但是後面大多是火炮,還有其他輜重。這些東西都不大好搬用。所以分外關注。

而且船隻在海面上飄蕩了好一陣子,甚至在陸軍的某些漢鴨子都產生了暈地症,所以都要好好修整一樣。

雍王在這邊修整的時候。

張永這邊也在修整。因爲數千人大動靜,根本無法隱瞞,也不可能有所隱瞞的,所以張永立即知道朱厚煌沒有離開,反而積極從船上搬運物資。

張永立即知道,朱厚煌想打上一戰。如此張永自然也有所戒備。

張永派出數道信使,全部派出去。將在外面的小部隊全部給撤了回來,這樣一來,以百騎爲單位的騎兵部隊,陸陸續續的趕了回來。不過一夜的時間,整個大軍的實力恢復到剛剛到達天津衛數量。有三千多騎。

甚至張永還覺得不夠,他每每想起雍軍的實力,立即覺得手中的兵力,捉襟肘見。所以他也立即下令,然後讓天津衛集合起來。天津衛一個衛所,大概有五千六百人上下。與東雍的一個營差不多。

不過現在不比開國的時候,在開國之時,天津衛還真能拉出整整一個衛所,不,甚至更多的兵力,但是現在,天津衛的實力,根本拉不出來,足額的兵力。

張永一看天津衛的部隊,頓時皺起眉頭,在眼睛的人可以用四個人,老弱病殘。本來張永還想讓天津衛的兵力,派上些用場。不過今日一看,張永立即打消了這個想法,只是讓天津衛自己守城去了。

反正天津衛城是天津衛老巢,他們不能不顧。

當然了雙方都再次劍拔弩張的時候,這個消息也都傳到了京師。

楊廷和的道這個消息,他勃然大怒道:“節庵是怎麼辦事,怎麼能讓雍王給跑了。”

楊廷和對東雍的實力太清楚了。如果之前,東雍之事只是隱患的話,那麼讓雍王一走,那麼隱患不是隱患了,變成是實實在在的威脅了。

所以,楊廷和隨即又想到朱厚煌的舉動。心中又是一怒道:“朱厚煌難道不念陛下之恩德,陛下屍骨未寒,居然兵犯天津衛。實在不將大明放在眼裡,豈有此理,簡直是豈有此理。”

楊廷和恨不得派出京營立即支援,不過,楊廷和卻忍住了。

正如楊慎所想,在張永出京之後,楊廷和立即聯合各方,將京營給瓜分了。可以說這一次京城各大勢力都在楊廷和安排之下,排隊隊,吃果果。在這一次的瓜分之後,楊廷和的地位得到了確立。

不過也隱藏,數萬京營精銳分別是屬於各個勢力。京營已經不沒有一個整體概念了,京中固然安穩了,但是楊廷和想要出征的時候,就要從勳貴各家,還有其他勢力之中抽調兵力。這固然是一個麻煩事情。

不過,更麻煩的是,京營之上有經驗的軍官大批大批的被清洗掉。整個京營都處於動盪之中。楊廷和需要時間整合。不然,京營根本無法出動。

楊廷和所能做的,只能告訴楊慎,務必將事情平定下來,絕對不能讓朱厚煌影響到新君的登基大典。

楊廷和現在也是忙得一塌糊塗,一邊忙於正德喪事,一邊忙於新君的登基大典,還要擺平朝中因爲正德去世的政治動盪,包括清理正德在時的新貴集團,並瓜分正德在時寵臣的政治遺產。

這短短數日之後的政治變化,是北京從劉瑾倒臺之後,變化最爲激烈的。特別被壓抑以久的文臣,對正德所寵信的重臣,進行徹底的清洗。一天之內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壓上菜市口砍頭。而楊廷和卻覺得他是對正德執政十幾年的撥亂反正。

正義,多少罪惡以你而名。

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七百三十七章 江上追逐三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四章 豹房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
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三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內第七百九十六章 對淡目國的作戰準備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六百二十一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十二章 託梅-皮雷斯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四百四十五章 接戰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七百三十七章 江上追逐三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九十五章 大風暴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四章 豹房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