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女帝師五(76)

母親一愣,蹙眉半晌,看看我,又看看銀杏姑姑,這才緩緩點了點頭。不錯,不知姑姑有何高見?

後來母親進宮訴冤,又派人建議新任的汴城尹黃智請銀杏姑姑來勘查此案。銀杏姑姑也不知用了什麼法子,數日之間,便將縱火的一干盜匪捉拿歸案,案犯供認不諱,並指認主使之人。又從他們的藏身之所搜出許多來不及拆夥散發的金銀等物,並有一些尚未用完的黑油。人證物證俱全,君威之下,啓家的管家只得伏首認罪,不過數日,便斬首棄市。

案情大白的當日,皇帝召銀杏姑姑入宮詳陳原委,銀杏姑姑推病不去,命府中的錢公公與簡公公二人進宮。兩人歡歡喜喜地回府,說不但得了許多賞賜,還見了許多故人。銀杏姑姑問他們,該說的都說了麼?

二人俱道,都說了,能不能領會卻要看老天的意思了。

銀杏姑姑說,皇太后病危,啓家的命數就在漏刻之間。就看這小皇帝能不能領會。

兩人都笑,這皇帝明明已二十五六歲了,怎麼還叫他“小皇帝”?

銀杏姑姑也笑,我出宮的時候,他才只有十二歲,怎麼不是“小皇帝”?只要能抓住這“小皇帝”的心,咱們廬陵王府就算穩如泰山了。

我想了很久,方纔明白銀杏姑姑爲何能洞觀全局,又爲何派人去火場中救我。原來,我便是抓住“小皇帝”心的那枚魚餌。而母親的那一薦,非只薦她破了燒殺道觀的懸案,更是將她的話“薦”入了母親心中,“薦”入了皇帝耳中。她要爲廬陵王府火中取栗。

案子果然被銀杏破了。好在髙朠只處置了啓章家中的一個管家,啓章既沒貶官,亦不曾降爵,甚至連俸祿都沒有動過半銖。我問他,難道皇帝便沒有一絲疑慮麼?

髙朠說,舅父不偏袒家人,足見赤誠忠君,也是體恤母后的意思。朕嘉賞還來不及,怎會有疑慮?母后多慮了。

我點點頭,本宮聽聞皇帝很喜歡朱氏,果真有此事麼?

髙朠說,相識不過數日,倒也沒有多喜歡。

我又問,朱氏果真被燒死了麼?

髙朠說,十幾具焦屍,早已無法辨認,或者又有趁火竊取財物逃出觀去的,亦未可知。朱氏的生死,已無從考證。然而她畢竟是順陽姑母的獨女,總歸要查一查的,畢竟這種縱火大案發生在天子腳下,實是國法不容。

我又問,廬陵王府的銀杏查明瞭縱火案,皇帝都賞了些什麼?

髙朠說,廬陵王已是親王,銀杏又是女子,還能加賞什麼?左不過是金銀財帛。

我一笑,改日宣她進宮來,本宮要仔細問問她是如何破了這樁懸案的。

髙朠說,昨日朕宣他進宮,說是病重難支,起不來身,不得已派了府中的兩個中官進宮來回話,倒也說得一清二楚。母后想聽,便由朕說給母后聽也是一樣的。

不過破了一樁懸案,髙朠便這般迴護於她了。果然母子之間,已有芥蒂。我擺擺手,今日就不必了,改日吧。皇帝政事繁忙,回宮去吧。

髙朠剛走,啓章便從屏後轉了出來。妹妹還拿不定主意麼?說是不追究,其實心裡都記得分明。叔父捨命,纔有我們啓家的今日。妹妹再猶豫,啓家便只有死路一條了。

我明知故問,你要我怎樣?

啓章冷哼一聲,自然是——廢帝。

廢了卻立誰呢?

自然是太后的親兒子,汝南王高朎。這孩子已經十五歲了,想來也是想坐這個皇位的。

待本宮問一問他。

啓章大笑,問?也罷,妹妹只管去問。莫怪做哥哥的不提醒你,今日他怪責我們啓家,明日焉知不會害自己的親兄弟?賤尼孽子,根本不配坐這把龍椅,真不知道妹妹當初爲什麼要讓他作太子。

我搖了搖頭,先帝只坐了十四年江山便崩逝了,哥哥若有能耐力排衆議,我自然扶少帝登基,母后稱制。如今說這話還有什麼用?

啓章忙道,新帝不過登基兩年,母后下詔,以不德廢帝,天經地義。如今汝南王已將冠禮,還怕國無長君麼?妹妹可要當機立斷,事久生變,若泄漏風聲,你我兄妹都死無葬身之地。

銀杏姑姑說要帶我進宮,就在今夜。我問,進宮做什麼?

銀杏姑姑說,進宮見你的高朗高公子。你不要怕,高公子見了你會很歡喜的。說罷尋出一襲淺碧色長衣,又說,若有人問起,便說你就是我。

我又驚又喜,復又忐忑,這難道不是欺君之罪麼?我見了皇帝,又該說些什麼?

銀杏姑姑笑,你想說什麼便說什麼,你說什麼高公子都愛聽。

脫下道服,換上常服,離別那一刻未盡的情愫盡數涌上心頭。生離死別後,不知他可還記得我麼?

款款入殿,他的目光依舊如在船上時那般深長與眷戀。我下拜,奴婢銀杏參見陛下。

他親自下殿扶我起身,一面熱淚盈眶,你竟然……他點一點頭,轉頭遣散所有侍從,只留下心腹小任。他握住我的手,道長無恙,小生歡喜之至。

我垂頭含淚,奴婢的觀舍已被燒了,奴婢已不是道長。

他的手緊了一緊,你放心,朕一定會爲你的徒兒們討回公道。

依偎片刻,小任在旁提醒,陛下,宮中人多眼雜,朱姑娘還是儘快出宮去爲好。若被中宮知道了,就不好了。啓家知道朱姑娘還健在,更是不得善了。

我連忙直起身子。他沉吟,那邊怎麼樣了?

小任說,太后那邊,啓大人日日來請安,汝南王也在門外哭哭啼啼的。還請陛下早作決斷。眼看太后快不行了,下詔只在這一時三刻了。

他問,太后真的會下詔麼?

小任說,這……奴婢不知。

他又問,啓章還在太后宮裡麼?

小任說,啓大人是外臣,不好留在內宮,但汝南王可日日在太后寢殿外哭,聽說安定長公主也天天勸太后。陛下固然是中宮嫡子,可再親,能親得過汝南王和安定長公主麼?

這話說得奇怪,然而我也不敢插口去問。

他吻一吻我的額角,說,你就在這裡坐着,哪裡也不要去。中宮又如何?啓家又如何?沒有人再敢傷你。說罷吩咐小任,封了濟慈宮,在內的不準出,在外的不準進。把太后身邊的寧一文調出宮來,讓他用話擋住啓章。他若不聽話,只管打殺。非到太后崩逝,不準開宮!

小任領命去了,不多時又回稟,奴婢奉命封宮,這纔打聽到,原來詔書已經發出去了,只怕明晨就要發難。幸而陛下當機立斷,否則……說罷舉袖擦了擦額上的冷汗。

他先是冷笑,復又嘆息,一切都讓那銀杏料中了。

我就這樣陪他坐了一夜。天快亮了,我服侍他更衣。他轉身道,你知道麼,我就是看到你在河上笑得那麼開懷,這纔想方設法上了你的船。我若不是皇帝,隨你在汴河上悠遊一世,也是好的。

詔書終於交給了啓章,他只顧看詔書,口中囑咐我,別忘了明日朝服早朝,詔書雖好,終究不如皇太后金口一言。說罷看也不看我,拂袖而去。

我無力地躺下,胸中氣血翻涌。幾番動念要將他追回,終是作罷。高朎進殿侍藥,蜻蜓點水地餵過兩匙,便出去了。寧一文說,汝南王不似往常了。

我苦笑,他想要的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什麼求着我這個將死之人了。

寧一文說,太后若後悔了,還可以追回詔書。

我心灰意冷,罷了。早知是如此,難道要我眼睜睜看着汝南王身死,啓家族滅麼?

寧一文說,恕老奴無狀,皇帝實是毫無過錯。

我落淚,他的錯便是託生在智妃的腹中,卻又做了我的兒子。下去吧,到時喚醒本宮,更衣上朝。

我是被上朝的鐘聲驚醒的,天矇矇亮,我忙吩咐人來爲我更衣。然而喚了十幾聲,殿中只有我自己微弱而蒼老的嚶嚶迴響。好一會兒,纔有宮人挨進殿,跪下說,陛下已派人封了濟慈宮,現下宮中只餘十幾人。奴婢想着太后沒那麼快醒,因此都在殿外灑掃,不想太后醒了,實是罪該萬死。

我慌亂問道,寧一文呢?

那宮人回說,寧公公已調出了濟慈宮。

啓大人派人來過麼?

奴婢不知。

正說着,小任躬身走了進來,太后,更衣上朝煞費精神,還請安心養病。陛下正在朝上處置亂臣賊子,想來不過晌午,就能安定。說罷命人上了早膳,又吩咐宮人取藥來,太后再歇息片刻,陛下必親自前來交代,奴婢告退。

自道觀縱火案發,直至今日,纔不過七日。我動念廢帝,亦不過六日。他果然是先帝的親兒子,雷厲風行、當機立斷,其冷酷無情絲毫不亞於他的父親。也好,這江山總該有能者居之,汝南王又何德何能,能與髙朠爭天下?

宮人端上藥來,我推了開去。誰要聽他親口交代?此刻他當在殿上,指斥啓章與高朎矯詔廢帝,意圖謀反。或許我應當支持到請求他饒恕我兒子的那一刻。

思慮多日,今日總算看到了結果。生死禍福,無不自求。我應當在髙朠回宮之前,識趣地死去。他無法對質,必將念着多年的母子之情,痛哭一番。只有這樣,汝南王或許能逃得一命。

忽聞身後一聲長哭。不知是誰在哭誰,我已不想再回頭。又不知誰將饒恕誰,我總在這裡等待後人的亡魂。

忽然看到先帝與文皇后,我年少時的暘哥哥和玉機妹妹,在明光極盛之處雙雙向我伸出了右手。論起來,我這一生,還是最喜歡和他在西南吃苦的日子。無需希望,哪怕這苦無窮無盡,心中亦無憂無懼。直到此刻,我終於明白,爲何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兄弟推上了腰斬臺。她不必否認,不必遮掩,我亦不必苦問,不必追尋。

我毫不猶豫地向前走去,褪去一身蒼老,變成年少時他口中的春兒與她口中的啓姐姐。

我們三個,原本就是這樣纔好。

註釋:

[1]《尚書·無逸》:“其在高宗,時舊勞於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2]《孝經·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3]《孝經·諸侯章第三》:“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4]《中庸》:“中庸何爲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

[5]《春秋左傳·文公》:“秦伯猶用孟明。孟明增修國政,重施於民。趙成子言於諸大夫曰:‘秦師又至,將必闢之,懼而增德,不可當也。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孟明念之矣,念德不怠,其可敵乎?”

[6]《詩經·國風·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7]《司馬法》

[8]《春秋左傳·文公》:“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寧,寧嬴從之,及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商書》曰:“沈漸剛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爲剛德,猶不幹時,況在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餘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

[9]《梁書·列傳第八·江淹傳》:“淹乃謂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貴,今之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吾功名既立,正欲歸身草萊耳。’”

[10]《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霍諝傳》:“傳曰:‘人心不同,譬若其面。’斯蓋謂大小、窳隆、醜美之形,至於鼻目衆竅、毛髮之狀,未有不然者也。”

[11]《說苑·敬慎》:“老子曰:‘得其所利,必慮其所害;樂其所成,必顧其所敗。人爲善者,天報以福;人爲不善者,天報以禍也。……’”

[12]《列子·湯問》

[13]《隋書·列傳第四十九》:“聖上奇謀潛運,神機密動。遂使百世不羈之虜,一舉而滅,瀚海龍庭之地,畫爲九州,幽都窮髮之民,隸於編戶。實帝皇所不及,書契所未聞。由此言之,雖天道有盛衰,亦人事之工拙也。”

[14]《墨子·親士第一》:“今有五錐,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錯,錯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15]《大戴禮記·小辦第七十四》:“公曰:‘不辨則何以爲政?’子曰:‘辨而不小。夫小辨破言,小言破義,小義破道。道小不通,通道必簡。是故,循弦以觀於樂,足以辨風矣;《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辨言矣。傳言以象,反舌皆至,可謂簡矣。夫道不簡則不行,不行則不樂。夫亦固十祺之變,由不可既也,而況天下之言乎?’”

[16]《春秋左傳·昭公》:“初,(齊)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裡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景公繁於刑,有鬻踊者。故對曰:‘踊貴屨賤。’既已告於君,故與叔向語而稱之。景公爲是省於刑。”

[17]《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臣聞功有難圖,不可豫見;事有易斷,較然不疑。伏惟光武皇帝本所以立南單于者,欲安南定北之策也,恩德甚備,故匈奴遂分,邊境無患。”

[18]《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爲象箸而箕子怖,以爲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臺。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第64章 女帝師一(64)第57章 女帝師一(57)第282章 女帝師五(7)第319章 女帝師五(44)第148章 女帝師三(10)第75章 女帝師二(4)第147章 女帝師三(9)第336章 女帝師五(61)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307章 女帝師五(32)第249章 女帝師四(43)第310章 女帝師五(35)第154章 女帝師三(16)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57章 女帝師一(57)第155章 女帝師三(17)第216章 女帝師四(10)第20章 女帝師一(20)第257章 女帝師四(51)第170章 女帝師三(32)第247章 女帝師四(41)第134章 女帝師二(63)第34章 女帝師一(34)第206章 女帝師三(68)第110章 女帝師二(39)第64章 女帝師一(64)第108章 女帝師二(37)第203章 女帝師三(65)第141章 女帝師三(3)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253章 女帝師四(47)第40章 女帝師一(40)第9章 女帝師一(9)第278章 女帝師五(3)第184章 女帝師三(46)第323章 女帝師五(48)第80章 女帝師二(9)第235章 女帝師四(29)第217章 女帝師四(11)第260章 女帝師四(54)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129章 女帝師二(58)第119章 女帝師二(48)第287章 女帝師五(12)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242章 女帝師四(36)第33章 女帝師一(33)第173章 女帝師三(35)第190章 女帝師三(52)第240章 女帝師四(34)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105章 女帝師二(34)第48章 女帝師一(48)第46章 女帝師一(46)第108章 女帝師二(37)第93章 女帝師二(22)第260章 女帝師四(54)第59章 女帝師一(59)第160章 女帝師三(22)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346章 女帝師五(71)第67章 女帝師一(67)第195章 女帝師三(57)第253章 女帝師四(47)第261章 女帝師四(55)第30章 女帝師一(30)第102章 女帝師二(31)第108章 女帝師二(37)第25章 女帝師一(25)第329章 女帝師五(54)第223章 女帝師四(17)第237章 女帝師四(31)第42章 女帝師一(42)第20章 女帝師一(20)第345章 女帝師五(70)第250章 女帝師四(44)第245章 女帝師四(39)第222章 女帝師四(16)第251章 女帝師四(45)第162章 女帝師三(24)第250章 女帝師四(44)第206章 女帝師三(68)第319章 女帝師五(44)第139章 女帝師三(1)第196章 女帝師三(58)第90章 女帝師二(19)第17章 女帝師一(17)第288章 女帝師五(13)第170章 女帝師三(32)第265章 女帝師四(59)第24章 女帝師一(24)第90章 女帝師二(19)第324章 女帝師五(49)第73章 女帝師二(2)第346章 女帝師五(71)第295章 女帝師五(20)第301章 女帝師五(26)第68章 女帝師一(68)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285章 女帝師五(10)
第64章 女帝師一(64)第57章 女帝師一(57)第282章 女帝師五(7)第319章 女帝師五(44)第148章 女帝師三(10)第75章 女帝師二(4)第147章 女帝師三(9)第336章 女帝師五(61)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307章 女帝師五(32)第249章 女帝師四(43)第310章 女帝師五(35)第154章 女帝師三(16)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57章 女帝師一(57)第155章 女帝師三(17)第216章 女帝師四(10)第20章 女帝師一(20)第257章 女帝師四(51)第170章 女帝師三(32)第247章 女帝師四(41)第134章 女帝師二(63)第34章 女帝師一(34)第206章 女帝師三(68)第110章 女帝師二(39)第64章 女帝師一(64)第108章 女帝師二(37)第203章 女帝師三(65)第141章 女帝師三(3)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253章 女帝師四(47)第40章 女帝師一(40)第9章 女帝師一(9)第278章 女帝師五(3)第184章 女帝師三(46)第323章 女帝師五(48)第80章 女帝師二(9)第235章 女帝師四(29)第217章 女帝師四(11)第260章 女帝師四(54)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129章 女帝師二(58)第119章 女帝師二(48)第287章 女帝師五(12)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242章 女帝師四(36)第33章 女帝師一(33)第173章 女帝師三(35)第190章 女帝師三(52)第240章 女帝師四(34)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105章 女帝師二(34)第48章 女帝師一(48)第46章 女帝師一(46)第108章 女帝師二(37)第93章 女帝師二(22)第260章 女帝師四(54)第59章 女帝師一(59)第160章 女帝師三(22)第180章 女帝師三(42)第346章 女帝師五(71)第67章 女帝師一(67)第195章 女帝師三(57)第253章 女帝師四(47)第261章 女帝師四(55)第30章 女帝師一(30)第102章 女帝師二(31)第108章 女帝師二(37)第25章 女帝師一(25)第329章 女帝師五(54)第223章 女帝師四(17)第237章 女帝師四(31)第42章 女帝師一(42)第20章 女帝師一(20)第345章 女帝師五(70)第250章 女帝師四(44)第245章 女帝師四(39)第222章 女帝師四(16)第251章 女帝師四(45)第162章 女帝師三(24)第250章 女帝師四(44)第206章 女帝師三(68)第319章 女帝師五(44)第139章 女帝師三(1)第196章 女帝師三(58)第90章 女帝師二(19)第17章 女帝師一(17)第288章 女帝師五(13)第170章 女帝師三(32)第265章 女帝師四(59)第24章 女帝師一(24)第90章 女帝師二(19)第324章 女帝師五(49)第73章 女帝師二(2)第346章 女帝師五(71)第295章 女帝師五(20)第301章 女帝師五(26)第68章 女帝師一(68)第153章 女帝師三(15)第285章 女帝師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