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伏擊

?

第二十章伏擊

“袁繼鹹的速度不慢,已經追過來了。”張獻忠說道:“看來我們要加快行軍速度。”他一邊說,一邊拿捏這手中令牌。這令牌正是羅玉嬌上繳的那一塊。

羅汝才說道:“咬咬牙,進了山,袁繼鹹就無能爲力了。”

不得不說,鄖陽附近的羣山之中,正是流民聚集的地方,在義軍的眼中,就是熟地了。鄖陽流民造反在成化年間就有了,所以鄖陽這個四邊不靠的小地方,就必須有一名巡撫大員坐鎮。可見其勢力如何。

張獻忠在崇禎二年的時候,曾短暫的入川,留下兩員部將,就是黃龍,與姚天動兩人。他們兩人與川,陝,豫交界的流民匯合在一起,控制着三省交界的羣山之地。甚至向川北蔓延,號稱姚黃十三家。

這裡可是張獻忠躲避官軍的風水寶地。這裡的百姓都向着義軍。這裡對張獻忠,就如同商洛山區對李自成一樣,張獻忠不管敗成什麼樣子,只要一躲進這裡,就能恢復元氣。

只要張獻忠在羣山之中,即便楊嗣昌拿張獻忠也沒有辦法,唯一的缺點就是山地糧食不足,養不起大隊人馬。

張獻忠歸心似箭,張獻忠入川征戰以來,短短半年之內,縱橫六千餘里,大戰四五次,小戰無數。張獻忠自己好長時間都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了。此刻不願意與袁繼鹹糾纏。

張獻忠軍令一下,行軍的速度陡然加快。

整個軍隊,好像是上了發條的鬧鐘一樣,開始急速的轉動。

曹宗瑜的傷勢好的差不多了,有了自由活動的能力,故而四面八方的消息,通過了曹宗瑜的耳朵傳到了張軒的耳朵裡面。

首先,殿後的探馬被狠狠的訓斥,並被打了板子,如果不是正在用人之際,好幾個人就要被砍頭了。

張軒這才知道,張獻忠的軍規極嚴,別的不說,單單是就探馬而言,一里一撥,直到二百里之外。遠近鹹知。在張軒以爲他們走在最後面的時候,其實不對,他們並不是最後,而是探馬纔是最後。

不過川北一帶的複雜地形,也不知道官軍的探馬是從那個角落竄出來的。騷擾了老營。

義軍也轉換爲戰鬥隊形了。

行軍之時,精銳在前後,斥候四布,老弱在中間,而張軒所部也被分爲老弱之中。各營行進皆有定止,何處當行,何處當停,輪番爲前鋒。

其實這種規定本是大明軍隊的規矩,在朝鮮抗倭之戰的時候明軍的夜不收就放到了日本後方去了。但是現在能做到這一點的明軍相當之少,反而是義軍這一方保持了這種戰鬥模式。

張軒只覺得雙腿都不是自己的了。

即便是騎在馬上,也有些堅持不了了。

有人或許覺得騎馬行軍,並不辛苦,其實是錯覺。馬在前進的時候,整個身軀也在上下起伏,左右搖擺,這種搖擺,或許規模並不大,但是如果在上面坐上一天,就覺得是何等的受不了了。

有人坐了一天汽車之後,還手腳發麻受不了了。更不要說騎馬了。

張軒比起這個時代的人實在是吃不了苦。

日日行軍,張軒一時間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幾日了。這一日走到一半忽然被勒令停了下來。

在一個山坳之後,停了下來。

張軒也不知道找誰問,忽然見羅玉嬌過來,上前問道:“羅小娘子,卻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讓我們停下來?”

羅玉嬌說道:“袁繼鹹追得正急,就在後面。父親與張叔叔準備打一下,我勸父親讓傷兵營留下來,等一會兒,打起來,就會有傷員運下來。”

張軒聽了臉色微微一變。

張軒對戰事心有餘悸,不過隨即定定神,心中暗道:“張獻忠與羅汝才,都是一等一人物,也不會死在這裡,說明這一戰,一定是勝利的。想來沒有什麼大事。”

羅玉嬌說道:“怎麼樣,想去看看嗎?”羅玉嬌不等張軒說話,就引張軒上了旁邊一座山峰,不一會就登到山頂,山頂之上,往下面看去,卻看見一條山道。

這一帶平地很少,都是一個山谷套着一個山谷。

從張軒這個角度向下面看過去,就能看見無數將士,隱藏在兩側,馬跪在地面之上,將士伏在馬邊,所有旗幟都放倒。而遠處有煙塵遠遠的傳來。

張軒看不真切,想要站在山石上眺望,卻被羅玉嬌一把拉下來,按在地面上,說道:“萬萬不能被發現,否則導致大軍功敗垂成,會讓父親行軍法的。”

羅玉嬌眼睛之中閃過興奮的光芒,好像是看見了心愛的洋娃娃一樣。

張軒只覺得身子按在山石之中,被咯着生疼,但是也被眼前的戰事吸引了注意力。那個男人不喜歡縱橫沙場的感覺啊。

張軒閉住呼吸,看向下面,卻見官軍所來,並不是沒有準備,一名名斥候穿過路口,都被一個名名將士在不發出聲音的情況下給弄死了。

要麼是遠遠的一箭正中咽喉,連呼喊之聲,也傳不出來,要麼是從馬下忽然竄到馬背之上,從後面捂住嘴,一刀了結。然後義軍將士再跑出來,換上官軍的衣服,在路口打出無事的旗幟。

讓官軍放心大膽的前進。

在張軒看清楚所來的官軍,打頭的是騎兵,大約百餘騎,領頭是一個將軍,只見打着一面“張”字大旗,張軒一時間也想不起是那一名將領。

羅玉嬌有些興奮的說道:“這一次伏擊,是張叔叔與爹爹一起準備的。左邊的就是王龍哥哥所部,而右邊乃是張叔叔的義子,文秀哥哥所部。”羅玉嬌一邊說話,一邊給張軒指到:“你看,那邊大樹下面的就是王龍哥哥。”

張軒的眼神可比不上羅玉嬌,看了半天,也沒有發現所謂的“王龍”哥哥到底在什麼地方。他在這個時候,深刻的懷念望遠鏡了。

“不好,情況有變。”羅玉嬌聲音一變,有些凝重。卻見衝在走在最前面的官軍將領,忽然一停立即打馬往回走。但是劉文秀與王龍兩人又怎麼能容他們再回去啊。

“殺。”喊殺之聲,震耳欲聾的響起。

張軒算是見到了王龍是何許人也。卻見左邊伏軍之中,有一人躍馬而起,身先士卒,陡然衝進官軍之中。身後的士卒緊緊的跟了過去,劉文秀也絲毫不慢,雙方几乎一瞬間將官軍生生截斷。

戰場的空間有限,故而雙方的伏兵也不是太多,不過,是數百騎而已,加起來不過千騎之數,官軍張姓將領,在第一回合,就被斬於馬下,由於戰場混亂,張軒也沒有看清楚,這個人到底是死在誰的手裡面。

雙方趕着潰軍,好像趕羊一樣,向官軍的後隊殺了過去。

張軒所在山頭,看不到更遠的地方,都被山巒擋住了視線。

“好了。”羅玉嬌說道:“快回去吧,等一會兒,傷員就會運下來的。”

張軒也看見,戰場上已經有人去打掃戰場了。說道:“好。”

速度很快,等張軒下來的時候,第一批傷員也快要運過來了,而且張軒也發現有不少他不認識的人也到了這裡,原來張軒才知道,每當有戰事的時候,各營的郎中都會集中起來使用。不過傷員並不同樣安置。

張軒的傷兵營其實並不新奇,老營就承擔了這個責任。傷員一般都分散安置在老營之中。

不過,由於羅玉嬌的存在,這些郎中暫時爲張軒所管理。

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章 赴湯蹈火二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一百章 俠義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一百章 俠義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十九章 敵襲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一章 汝寧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五十章 平城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章 成軍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十九章 孤注一擲黃推官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
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六十二章 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章 赴湯蹈火二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一百章 俠義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一百章 俠義第二十五章 拖刀計第七十八章 開拔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五十八章 樞密院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十九章 敵襲第一百零七章 張質的江南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五章 第一路援兵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四十七章 鄭森第十八章 烽火崎山路二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一章 汝寧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十二章 大洪山之戰二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三十七章 威遠城下三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四十三章 安平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五十章 平城第四十四章 三兄弟會首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章 成軍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十九章 孤注一擲黃推官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