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

江西地形多山,未必是靠近鄱陽湖附近是有大片大片的平原,鄱陽湖平原也是江西最重要的糧食產區。

而饒州中心地帶,正是鄱陽湖的東部的富饒地帶,連饒州這個名字,就是因爲土地豐饒而得名。

不過,饒州以北,挨着長江的一帶,卻與皖南的羣山連成一氣,雖然到這裡山勢已經緩和了,但是依舊不適合大軍行動。故而要沿着一道河谷穿行,南下百里有餘,才豁然開朗,算是進入饒州府境內。

張軒一眼看去,無數農人在稻田之中忙活,縱然大軍過往,也不敢逃走。

無他,這田地裡的這一點收成,關係到這些農人能不能渡過這個冬天。

他們逃走了,很多機率餓死在寒冬之中,早死晚死,無非都是一死而已。當然也有張軒名聲在外,張軒大隊人馬出入饒州府,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雖然談不上秋毫無犯,但也不會濫殺人。

張軒見一個個農人,衣衫襤褸的跪了田邊,說道:“傳令下去,大軍不許下田,違令者斬。”

張軒的命令傳了下去。

但是張軒很明顯的遇到了現實問題。

這一條路雖然是官道,但是通行數量卻是有限的。他的命令一下,本來向田地之中擴展的隊伍,立即擁擠在官道之上,其實官道也不是多寬。行軍速度一系子慢了起來。

雖然有無數斥候來回奔馳,與饒州府的消息還算通暢。知道開始的攻勢過後,官軍的攻勢放緩了不少。一兩日之內,應該沒有問題的。

大軍即便放緩腳步,一兩日之內,也能達到饒州城下。

白沙河定武驛。

這是一個渡口。

一個比較重要的渡口,南北走向的官道,從這裡被白沙河截斷,這裡形成一個重要的渡口。

白沙河因爲沙白如雪而得名。

不過,張軒沒有時間觀賞沙白如雪的景色,而是坐在船上,渡過白沙河。

白沙河雖然是尋常小河,但是河道並不窄,似乎河水沒有了山體的束縛,在平原地帶猛地開闊起來,但是這裡的渡船卻不多。數量之上卻嚴重不足,只能堪堪搭建一道浮橋。

張軒率部先行過橋,曹宗瑜在斷後位置上。

只是剛剛過橋不一會兒,變故突然發生。

無數只小船,大多都民用烏篷船,從上流衝下來,裝的非常嚴實,但是吃水很輕。速度非常快,幾乎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撞在浮橋之上。也在幾乎同時,無數火苗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冒了出來,將烏篷船給生生的燒穿。火焰順便撲到浮橋之上。

這一瞬間,所有人都愣住了。

張軒臉色僵直,怒火中燒,恨不得將沿着白沙河巡視的哨探,給斬首示衆。但也知道,這個時候,在白沙河上游警戒的哨探,多半是死了。

而且,官軍很快就要出現了。

官軍費盡心思,玩上這一手,不就是爲了半渡而擊。張軒有腳趾頭想,他們要進攻的一方,就是自己。

而現在張軒身邊,也不過臨潁營,西平營,再加上親兵騎士,如是等等,還不足萬人。現在他根本沒有心思就追究是誰的責任。立即傳令下去道:“傳令臨潁營,西平營在外,騎兵在內,結圓陣。

“是。”張軒一聲令下,鄧和,沈萬登,秦猛等人立即執行。

也幸好,張軒身邊都是汝寧軍百戰老卒。一聲令下,能立即執行。

圓陣剛剛列好,就聽見地面微微震動,一面鎮南將軍的大旗涌出地面,煙塵掀起,此刻也顧不得什麼糧食,向張軒這邊席捲而來。

不是別人,正是方國安。

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故意的,方國安的將軍號,與張軒的將軍號,是一樣的,都是鎮南將軍,而這一戰,才知道誰是真鎮南,誰是假鎮南了。

方國安見張軒落入陷阱之中,不由恭維楊廷麟說道:“楊大人,神機妙算。

楊廷麟面無表情,說道:“我能做的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就要看將軍了。”

楊廷麟所說的,也是他所做的。

這一場伏擊,已經費勁了楊廷麟的心力,以及人脈了。

張軒是打老仗了,大軍所過之處,斥候出沒不斷,幾乎一里一探馬,到達饒州城下,都在張軒的監控之下,而楊廷麟是怎麼在張軒的眼皮底下,藏下這麼多人馬,還有船隻。

沒有江西當地士紳的幫助,是決計不可能辦到的。

但是今時不同往日,崇禎在的時候,各地士紳都是心歸大明,但是現如今,武昌小朝廷,實在是讓人看不到什麼希望,武昌小朝廷第一大將,在曹營的攻勢之前,節節敗退,十幾日功夫,就將南直隸之地,丟得精光,再加上金聲戰死的時候,見死不救,讓各地方士紳心寒。都起了觀望之心。

也是楊廷麟與萬元吉都是江西本地人,非常有名望。又有大兵在手,可以說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的,方纔讓這一帶的士紳合作,將士卒隱藏在村落之中。

畢竟張軒嚴禁擾民,一般情況之下。斥候不會輕易入村落的。

倒不是相信各地方士紳,而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一般情況之下,這些士紳沉吟明哲保身之道,決計不會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冒險的。

再加上方國安手中也不是沒有斥候,將消息封鎖時間太長,或許不能,但是臨時封鎖一段時間,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而方國安需要的也僅僅是一個時間差而已。。

前期籌劃,楊廷麟倒是有辦法,但是真正的臨陣決斷,決勝沙場,卻是楊廷麟能夠勝任的。

方國安滿口答應下來說道:“既然張軒已經入甕,一時三刻,楊大人就能看見他的首級所在。”

“兒郎們,隨我殺敵。”方國安高呼道。

“衝。”頓時數千騎兵衝了過來。

步卒倒是好隱蔽,騎兵馬匹卻是不好隱藏的,步卒可以分隊行進,而大隊騎兵所過的痕跡,曹營才斥候,根本不用眼前去看,只有鼻子去聞,都聞出來拿一股馬糞味道。

故此方國安帶來的騎兵不多,但是卻是最精銳的戰力。

數千騎兵衝過來。張軒騎在馬上。秦猛立即請戰說道:“大人,卑職請戰。”

張軒手中大隊騎兵沒有多少。張軒行軍的時候,並非沒有想過突然襲擊的情況,故而他將騎兵與步卒基本上按比例分配,在最前與最後,着重配置。故而他此刻手中,握着不少騎兵,零零碎碎加起來,有兩三千騎之多。

硬抗對方的騎兵,未必不能。

但是此刻大軍被白沙河分成兩半,雙方再次匯合,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而且官軍那邊遮天蔽日,步卒從四面八方整合而來,看樣子爲數不少。張軒總要給自己留一點底牌,說道:“放心,有用你的時候。”

“張元海。”張軒大喝一聲。

“末將在。“張元海說道。

張軒眉頭一挑,說道:“帶着火銃隊上前列隊。”

“是。”張元海別提拔了一個級別,是現在重新組建的火銃隊隊長,整個火統隊在千人級別上。訓練最爲苛刻,挑選的也都是素質過硬的老兵。底子在,心理素質也是極好的,故而,一聲令下,千人在最外外列陣,數排火槍對準奔馳來的騎兵。

火繩點起,青煙嫋嫋,一隻隻眼睛透過青煙,看着萬馬奔騰,有如海嘯一般,地面上微微震動,依然巋然不動。不過手卻握緊了槍身。手心微微見汗。

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一百章 俠義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四十章 奪門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十六章 拔營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二十章 黑夜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
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一百零一章 大崩潰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六十四章 臨潁炮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一百章 俠義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二十三章 如何反制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四十章 奪門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章 張軒的大禮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十六章 拔營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二十章 黑夜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