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 更番外之前,先說幾句廢話,可以忽略不看。
有一些改動的歷史事件交代一下:
納蘭揆敘(生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卒於康熙五十六年),最早我沒查到此人的生卒年,但是我知道他和容若兄弟倆年齡相差挺大,但是小說情節需要,直接改動了他的年齡,讓他無端早生了十多年。納蘭揆方(生卒年不詳)也是如此。
康熙二十六年冬(1687年),直隸巡撫于成龍(小於成龍)向康熙密奏:“官已被納蘭明珠和餘國柱賣完。”康熙帝問高士奇:“爲什麼沒有人蔘劾?”高士奇回答:“人誰不怕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御使郭琇上疏彈劾納蘭明珠結黨營私、排斥異己。[10] 康熙皇帝決意打擊納蘭一黨,隨即罷黜納蘭明珠大學士,交給侍衛酌情留用。但沒過多久納蘭明珠隨康熙西征葛爾丹,隨後官復原職,但此後二十年沒有再被重用。
納蘭明珠被黜是康熙二十六年,這點在文中有所改動。
阿靈阿(約1670—1716),此人是溫僖貴妃的弟弟,不是兄長。推斷起來,年齡大約比納蘭和玄燁小了十多歲,不過活該他倒黴,誰讓他被我看上了呢:)。
我有個死黨是胤祥粉,她悲憤地對我說過,如果你把胤祥寫成私生子,我就不看了吧啦吧啦。
在此澄清一下:愛新覺羅胤祥的出生年月是康熙二十五年四月十六,納蘭容若的卒年是康熙二十四年暮春,(要想他倆有關係,除非流素能懷孕一年多)。這點和小說裡是不一樣的,我在小說裡作了一點改動,當然可以由此看出來他們是不可能有瓜葛的,所以胤祥粉們不用向我砸西瓜皮臭雞蛋,我只是爲了讓小說的矛盾更激化,看起來更那啥才這樣寫。
我所記得的歷史事件改動大致是這些。
流素會紅杏出牆這種事,我覺得還是很符合她的性格的,她本來就很任性,既不溫婉,也不端莊,定位既然是離經叛道,很多時候便會藐視禮教。她會做那種事,只是小說中的特定人物特定事情,一來是她確實很愛納蘭,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改變。之前說過,她愛上某人時是毫無理智的。二來是那時候她以爲玄燁只將她當成棋子,她心裡是存着恨意,多少想要報復的。她自己或許不知道,但事實就是如此。
Www☢TTκan☢c○
所以她後來一再反省自己犯下的錯,只有內疚和痛苦,並沒有後悔。
不過這不是教導大家都去紅杏出牆,那樣是不可以的。
另外,替玄燁澄清一下,他幽禁流素,並不是因爲他狠心想要懲罰她,而是他對於痛苦的忍耐已到了極限,他不能再面對她,他接受不了她始終愛的是別人,所以他作出那樣的決定,只是想讓自己的傷口被歲月慢慢癒合,他只是沒有想到最終會失去流素而已。
整篇文寫完之後,我自覺很久恢復不過來,一直覺得搞不清是我塑造了流素,還是冥冥中另有別的力量在塑造她。我不知道別的寫手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當筆下一個個人物鮮活起來的時候,他們彷彿就有了生命,然後他們的言行走向,都不再受作者控制,而是有了他們自己的意志。所以如果我想要更改思路,另行塑造的時候,他們會說不願意。
這麼說有點玄,但我是這樣感覺的。因爲寫到後期,我已經完全不動腦子思考,就覺得他們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說,覺得這就是他們自己的意願。
關於陽笑:這個人是作爲男三號出現的,他的描寫不知道有沒有我意想的多,但是一度我是曾想將他作爲另一部小說的男一號的。我想寫一段神交的愛情,於是他和容秀就被我寫成那樣了,到底有沒有脫離我的操控,我也不知道。
但是這個人物的個性,一直是我偏愛的,我很努力想要將他寫得完美一些,因此他的形象,應該是我想像中一身白衣,月下吹簫,落寞寂寥,但不是那種低俗的憂傷自憐。
他相貌並不出衆,但是多看幾眼就會令人銘記在心。他面對權貴而無卑微之色,即便在皇帝面前,頭會低,心不會低。
當然這個人是有江湖人形象在內的,所以有朋友抨擊我寫的不知是穿越,言情,武俠還是宮鬥,那其實也很有道理。
好吧,我寫的是雜燴,有人喜歡就夠了,名利於我如浮雲……假裝清高一下。